对外汉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8 01:51:0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语新词留学生

郑 金 芝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大数据时代,网络新词语大量涌现并逐渐扩散到日常用语中,虽然目前对于网络新词新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足够重视,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却局限于汉语基本词汇,未能扩充留学生的词汇量,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注重文字和词汇方面的教学,更要注重词汇背后的现实与文化内涵,使词汇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关于网络新词新语的定义,诸多学者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刘叔新认为,只有稳定使用的才算新词,存在期很短就消失了的词语不能成为新词语保留下来。[1]周荐指出:“新词语的判定应有两个参照点,一是它的出现时间,二是它与已有词语的区别。”[2]于根元指出:“‘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3]郭志璞认为新词语是运用当前汉语中固有的造词元素和结构方式,对新事物、概念和思想进行描述而产生的词语。[4]综合专家研究,网络新词新语主要是互联网产生并广泛使用后,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交流环境中产生的,符合大众语用习惯和语言使用规范的,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词语。

本文在前人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对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作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网络词汇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网络词汇的教学,提高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

一、网络新词新语的分类

网络新词语类型复杂多样,可以从形式和内容进行划分。

(一)以形式来划分

1.谐音类

网络交流是一种以屏幕为媒介的类口语化的交流。与跨时空的书面交流不同,双方交流中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翻译理解,通过屏幕文字表现出来。由于汉字输入法的流行,大量的谐音词应运而生。谐音类网络新词语使用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的字来代替本字,其中包括汉语谐音类、外语谐音类、中英混合类、方言谐音类和数字谐音类。

(1)汉语谐音类

这类词是用相同或相近发音的汉字来代替原来的形式,有时附带一定的修辞效果。在现实生活交际中,特别是小品、相声以及各类广告语中,谐音词屡见不鲜。如:鸡冻(激动)、杯具(悲剧)、虾仁猪心(杀人诛心)、歪果仁(外国人)、忧桑(忧伤)、无中生友(意思是虚拟出一个朋友,以这个朋友的视角来提问一些尴尬或难以启齿的问题,或讲述自己的经历,以撇清自己的关系)。汉语谐音使表达更诙谐幽默,增加轻松可爱的氛围,富有情感内涵。

(2)外语谐音类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新事物进入汉语交际。这些事物在汉语中一时无法找到恰如其分的翻译,网民暂时利用汉字对其进行音译。由于方便快捷,这类词语不断被应用,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如:韩语的“欧巴”(哥哥)、“亲故”(朋友)、日语的“搜嘎”(原来如此)、“卡哇伊”(可爱)、“纳尼”(什么)以及英语的“闹太套”(not at all,一点也不)和“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 simple,太年轻太天真)。

(3)中英混合类

这类词语近几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单看字形无法猜测出词义。如:无fuck说(无话可说)、深藏blue(深藏不露)等。这类词很少在较为正式交际中使用,一般在网络中用来调侃。这类词语流行起来大多出于幽默搞笑的原因,起到与笑话相类似的效果。

(4)方言谐音类

通过对方言词中的部分成分进行替换,组成同义新词,语言表达更加诙谐幽默,在交际活动中活跃气氛。如:稀饭(喜欢,来自川渝方言)、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来自广西方言)、康康(看看,来自闽南语,原用作描述生活的形容词)、辣么(那么,来自长沙方言)。

(5)数字谐音类

数字在表达时简单明了,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如:555(呜呜呜,哭泣)、4242(是啊是啊)、886(拜拜喽)、9494(就是就是)、84(不是)等。

2.减缩类

这类词语通常是把较长的句子或多个词语缩减省略成简单的一个词。网络词语在信息生成和传播速度都极快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其传播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的影响。交际过程中,不论是键盘输入还是手指输入都追求最大化的简单便捷,缺乏声音这一媒介,基于键盘的交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为高效完成交流,尽快得到反馈,网民对词语进行缩略,以期获得和现实交际类似的交流效果。这类缩略语的创造大多具有类推性,但大量的使用也容易产生歧义,反而不利于交际的简洁高效。

(1)汉字简缩类

汉字减缩类新词新语一般是把一组词或一句话中的第一个字或几个字组成一个新词。如:白富美(肤白、富有、貌美,指条件优越的女性)、活久见(活得久了什么都能看见,形容看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双标(双重标准)、官宣(官方宣布)、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等。

(2)字母或拼音简缩类

此类词语包含拼音简缩和英文简缩。用拼音或英文首字母代替完整形式更加方便简捷,也有代替会被屏蔽的敏感词汇的作用,如:TMD(他妈的)、tb(淘宝)、jm(姐妹)、szd(是真的)、pyq(朋友圈)等。此外还有一些用英语开头字母来表示一个词的简缩类的网络新词语,如:DIY(do it yourself,自己制作)、VIP(very important person,非常重要的人)、BTW(by the way,顺便说说)等。

3.混合类

这类词语把汉字、数字、符号等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语。如:3Q(或3克油,即thank you,谢谢)、hold住(顶住,控制住)、Out了(落伍了,跟不上潮流)、u1s1(有一说一)、互联网+(指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或其他行业相结合)等。

(二)以内容来划分

1.旧词新义类

网民为了标新立异,为一些词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旧义和新义可能并无直接联系,也存在词感上的隔膜,但在网民创造性地开发下使旧词产生了富有感情和娱乐色彩的意义。如:怼(原意是怨恨,网上有回击、驳斥的意思)、抱走(原意是把人抱起来走开,网上指维护自己的偶像,不让偶像陷入是非)、水军(原义为海军,现指网络枪手,受人指使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特定的言论)、塑料(原义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现常用来形容人或物虚假,表里不一)。

2.新词新义类

这类词是指本来没有的字词,由网民按照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创造的词。部分为大众所接受又为语言社会所需的生造词也包含其中。如:卖萌(故意表现自己的可爱)、网红(网络上出名的人)、菜鸟(网络上的新手)、吐槽(发表看法和抱怨)、柠檬精(借用柠檬酸的特点,暗指嫉妒或羡慕别人的人)等。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而新造的词语“云XX”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云”指网络平台,“云XX”就是将在现实生活中做的事转移到线上,如“云课堂”“云会议”“云论证”等。

二、网络新词新语的特点

(一)言简意赅,方便高效

网络交际的初衷是交流的方便和高效,通过避繁就简、以旧创新的方法,大量言简意赅的网络词语应运而生。鉴于网络语言传递媒介的特殊性,网络新词新语不仅形式上满足极简原则,便于记忆和传播,同时意义上也要承载足够多的信息量,这也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征不谋而合的。[5]

(二)生动幽默,感情色彩浓厚

网络新词新语是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缩影,是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材料进行再创作的成果,不仅形式丰富,还借用多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多样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其表现力强、生动活泼、诙谐幽默语言的特点改变了基于电子屏幕的网络交流冷漠缺乏人情味的局限,渲染一种轻松自在的交际氛围。[6]

(三)衍生性强

网络词语一旦被创作出来就有具有很强的衍生性,可不断类推出更多相似结构的新词,呈现出系列化趋势。如从“淘宝体”类推出的“莫言体”“甄嬛体”,从“低头族”衍生出的“月光族”等。正因其生命力强,能鲜活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获得社会大众普遍的认同,才得以迅速传播并进入日常交际。[7]

(四)缺乏规范,稳定性不强

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大都是自然状态下脱口而出的话语,未过多斟酌,因此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粗俗和暴力的元素,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这类词语在网民求新求变、不拘泥于陈规的心态的“润饰”下登上大雅之堂,与传统的优良文化背道而驰。此外,谐音的转写、杂糅的语言形式、随意的语法以及将错就错的汉字也容易将学生引入误区,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造成威胁。新词新语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交际的需要,网络语言的滥用和过度泛化则会影响交流中的准确度和可辨认度,违背网络语言产生的初衷。[8]

三、对外汉语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传统的词汇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社会的最新资讯,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复杂枯燥的语法和机械的练习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网络词语生动形象又诙谐幽默,其独特的趣味性可以满足学习者了解新兴词语的需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唤起留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网络新词语的教学,借助愉悦轻松的氛围,学习者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在需求满足的前提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日常基础交际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词汇是构成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因此词汇量的积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至关重要。一方面,网络新词语衍生类推性强,体现了汉语造词的系统性。掌握网络新词新语,便可以触类旁通,了解部分汉语词汇的构成规律,从而迅速扩大词汇量,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出,减少记忆负担。另一方面,网络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蕴含大量新观念和新思想,有助于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减少障碍,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对于来华的留学生来说,汉语只是交际的工具,培养用汉语思维的习惯,体味中国的风土人情也是他们期待获得的体验。网络新词语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词新语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而文化是窥探社会的一面镜子。留学生学习网络新词语不仅能丰富语言知识,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深入感知最真实的中国。此外,网络词语或多或少地隐含了中国人的日常喜好和对社会事件的态度,留学生学习网络新词语便于营造交际的亲近感,从而更有效地融入中国社会。

四、对外汉语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本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仍需加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总体来说,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新语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缺乏纲领性文件引导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的教学纲领。语言具有时代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大纲》于2001年出版,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年,期间中国社会变化颇多,《大纲》中收录的一些基本词汇已经与现实脱节,无法满足留学生日常交际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材是留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材是对一个阶段教学成果的总结,是静态的,而教学是动态的带有主观性的活动。目前对外汉语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按照《大纲》进行编写的,对当下广泛流行的网络新词语的收录少之又少,即使有所涉及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中的词汇与实际运用产生了脱节,教材词汇的局限性加大了留学生汉语学习难度。

(二)教师观念和教学理念滞后

制定符合需求又切实可行的网络新词语教学计划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其中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也需要教师自身有大量的新词语的知识储备。许多教师对网络新词语的认识有失偏颇,没有意识到网络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新词语积累量支撑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基本采用传统的普通词汇教学方法,如翻译法,直接法等。网络新词语与普通词汇性质有不小的差别,若按照通用的讲法就容易产生负迁移,造成消极影响。

(三)学习者自身需求差异及学习渠道限制

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目的语的输入,要从社会各个渠道吸收学习语言材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和教材。网络新词语是留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若无法在交际中运用,学习者则无法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动机学习汉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和课堂学习网络新词语,但又从网络上获得了大量无法理解的信息,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引进新词语,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五、对外汉语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分析学情

1.区分学习者的年龄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年龄差距大,兴趣爱好、认知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选择各年龄段的人所侧重关心和感兴趣的词语进行教学,但并不建议对年龄过小或过大的学习者进行网络新词语的系统教学。这类人群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有限,对网络新词新语的感兴趣程度低,日常生活中使用需求不大。年龄过小的学习者应停留在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的教授阶段,网络新词语的教授会使他们产生词义混淆。

2.区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的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每个阶段的学习者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初级的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掌握的汉语词汇少,分辨能力差,不建议进行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中级学习者已经具备汉语的基本素养,正需要扩大词汇的积累,进一步熟练交际,可以适当引入网络新词语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和运用词汇知识;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已掌握大量汉语知识,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重点在于学习汉语中隐含的社会文化,可以在课堂中大量引入网络新词新语,展现中国的社会百态,扩展学生的汉语视野。

3.区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

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时间可分为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留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会随着学习时间的不同而上下浮动。有长期留华计划的学生倾向于长期学习,对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百态有很大需求,学习目的不仅仅在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至关重要。短期学习者因逗留时间短,只需运用汉语进行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交际即可。而网络新词语基本不影响日常交际,将其引入反而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基本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不建议教学。

(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网络新词语不够稳定,使用随意,对它们的选用必须要谨慎。在选择时的原则有以下四点,一要选用被大众普遍认可接受的,适合交际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如“卖萌”“网红”“菜鸟”“吐槽”等。这里对“频率高”的界定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给出准确的量化数据,可由教师自行斟酌;二要选用含义明确清晰便于讲解的难易适中的词;三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词义稳定的词。如“图样图森破”就因为是“too young too simple”音译词,而易为欧美留学生接受;四要选择积极得体的词,避免选用低俗、暴力、不雅的词语,以免给留学生不健康的引导。

(三)确定合适的课型

网络新词语数量多,更新频率高,不建议设置专门的课程进行教学,可以在不同课型的课程中穿插教学,根据不同课型的定位和要求选择讲解的深度,配合适当的教学技巧。报刊阅读课时量大,便于引入新词新语,是讲解网络新词语的重要课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报纸杂志是对当下社会现状最现实的反映,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教材,更要及时更新报纸资料,加入讨论度高的社会热点事件,借此引出热点事件中的网络词语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词汇教学要结合语境,避免脱离语境讲解网络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网络新词语不同于一般词汇,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课堂,才能使课堂在内容和成效方面都满足要求。“以旧带新法”是常用方法,这里可以用来教授一些旧词新义,温故知新也便于理解。网络新词语存在大量的词缀和类词缀,可巧妙使用“模拟类推法”。在教“朋友圈”时,就可类推“娱乐圈”“文化圈”等词语。还可采用“语言情境分析法”,根据具体语境情况,对词语进行具体的分析。

六、结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新词语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的课程。而网络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将其适当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而,目前的对外汉语中的网络新词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大纲、教材的局限性,课堂教学的滞后以及网络新词语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对外汉语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策略方法。网络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价值也会越来越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日后对网络新词语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成果也将会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新语新词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学林新语
文苑(2019年14期)2019-11-20 23:41:54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