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内生和外延的专业史论教育观
——以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探索为例

2022-03-18 00:10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李雅娜
成才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史论园林思政

■ 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宋 婷 李雅娜

■ 上海机电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卢国英

0 引言

吴岩在解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政策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建设五大重点之一,且“文史哲类的专业建设要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教学中一般以时间为轴线介绍古今中外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型的园林为实例进行分析,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点。

1 思政内涵与育人逻辑——从内生到外延的激发

1.1 园林史论教学与学习的动力困境

专业中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文人派为主导,十分强调内省而顿悟式的中国园林意境的体悟,对于欣赏者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二是技匠派,较注重传统园林具体的掇山理水的造园技法积累,往往以精美复杂的建饰造型、扎实精湛的匠心技艺展示与人。甚至有观点认为,传统园林过于精巧细致于系统外部而言缺少价值,偏离实际生活,对于缺乏专业基础的本科生而言,年轻人的天然新知好奇也可能被过于复杂的园林匠技和过于抽象笼统的“意境”所磨减,造成理解接受上的障碍。因此园林史论的教育有必要反思,从技术性“内部演化”和自我欣赏转到“向外演化”和文化感染,结合当下社会经济,找到有更适于学生理解、引发共情的思政教学改革落点。

1.2 走向“内生”“外延”双驱的园林精神传承初心

中国园林发展的内生动力重点不应是越来越精细复杂“向内演化”的具体园林造型,而是打破模式框定,思考什么是中国园林的真正内核和需要传承的。中国园林历史是中国文化历史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何从中国园林的兴衰中找到情感共鸣是突破,如何从中国园林演变中找到国家民族的基因共性是途径,如何从中国园林的实体营造中找到根本的传承要素是关键。

因此,讲园林史论课程的思政,一方面要向“内生”扎根扎稳,教师自身也要内省,深入到讲授对象的基因里去,通过中国园林的思政到底可以体现哪些方面,一方面需向“外延”蓁叶蕡实,面向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中国园林史论教育的“内生”“外延”双驱下,从传统造园历史的技法角度去剖析技术与情感、文化的关联,并将个体意识与民族精神加以关联,激发历史园林中被忽略的当代教育意义。例如在对传统园林说假山瘦皱漏透突出园林主人以隐逸思想为主调的“小我、小美”熏陶,转向深挖历史上中国园林中隐藏的“大我、大美”精神,表达更为积极的文人初心和更具有宏魄气度的家国精神,更好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1.3 园林史论教学由“内”向“外”的关键点

“内”与“外”的辩证理解也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对教学内容重心的权衡,内外协同育人是以全局意识来认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中,文化寻根、精神鼓舞与自主探索深度激发的可行途径。对园林史课程的内容的“内、外”再进行一下梳理。内:繁复的形式技法让学生望而生畏和与当代审美的认同矛盾,抽象的园林文化与当代快节奏社会文化心理的差距;外:一是打开课程与历史、当今、社会、校园、文化、艺术的通感接触,必须要和更浩瀚的大文化系统对接,专业史论才能更鲜活深入有生命力。二是突出主流价值观与课程的衔接,突出精神向度思政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2 多方位构建的内生——外延园林史论教学方法

2.1 学习动力上讲求由精神激发

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史论的知识积累比较薄弱,因此初始如何引导对园林有既简明生动又准确全面的理解就很重要,让学生有对园林史论课程良好的“第一印象”。笔者结合多年对园林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将“什么是园林”化为“一幅画、四句话”,以拙政园“与谁同坐轩”一图,配宋苏轼词《点绛唇·闲倚胡床》,向学生展开层层递进的园林五层涵义:(1)园林——具有一定“文明”属性的园林概念(与非典型园林的其他功能空间相对);(2)中国园林——具有一定“地域文化”属性的园林概念(中国园林与其他地域或民族园林形式和艺术相对);(3)扇亭、复廊等中国园林的特色元素——具有一定“知识、技术和行业”属性的园林概念(与造园方法相应);(4)园主人是王献臣和苏轼,他们视角如何观赏园林——意境的体会,具有一定“历史信息”属性的园林概念(与园林背后的故事、正确观赏方式相应);(5)拙政园是以苏轼为集大成的“旷达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空间载体和精神象征延续——具有“地域和历史文化艺术的空间物化”的“专业”属性的园林概念(和园林背后宏大的中国文化系统的关联)。这五个层次的分别表达了对中国园林的递进式理解,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引导向专业思维高度。

2.2 技法讲授上引导文化思源

园林史课程,一是要充分提供给学生“传承历史,聚焦当下,放眼未来”的营养;二是要有效消化并转化成新的能量。例如,讲“灵台灵沼”是周天子的“以德配天”赋予古代劳动者高度人身自由背景下万民共建共享的园林,生动表现了周礼“敬德保民”到今天“以德治国”的渊源;讲东汉始庄园私家园林兴起和中国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是从“宗法制度家国同构”到“家国天下”再到分封建国的产物,表现了古代多元一体的统战智慧的制度如何演化;讲“曲水流觞”的兰亭故景,十分突出以魏晋风流为批判意识象征的思想解放,进而引发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启蒙;讲唐宋园林,通过诗性王维的望川别业将禅趣融入形成浑厚娴雅澄淡精致、世俗化白居易的履道坊将宗教情感化为士大夫安逸自如的生活、理性柳宗元的“旷奥”原理用佛徒的乐山水、嗜闲安、不争名来纠正趋荣慕利之世风、旷达苏东坡以西湖苏堤为民造福等文人园林的深刻意义……学习园林史论能看到和理解中国文化脉络之后的历史规律性、必然性,在国人整体文化身份中特定学科的地位、阶段、特点,更加客观地认识、评判、反思、挖掘,去发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这种文化原点出发的园林发展路径,也是我们文化体系的“初心”所向。

2.3 知识巩固上突出逻辑贯穿

逻辑贯穿体现在课程配套作业设计的纵向推进的逻辑递进性,以及横向关联课程教学的逻辑拓展性。一是精心设计针对性的课程作业。选择代表性园林案例的解析,以看似简单实则精心的铺陈线索来解析以便学生理解与兴趣激发。例如在介绍明代《园冶》著作之后安排古典园林参观,要求完成课程作业“1+2+3=?”“1”即1张总平面图记录,“2”即两个节点测绘分析,“3”即运用三条《园冶》中的设计原理,“?”则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一个小设计遵循前述的三方面进行对应分析和循证改进。此作业旨在将案例教学更加生动,总体布局、空间设计和造园原理层层演进,形成传统理论和当下实践的跨时空对话。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完成这项作业,也加深了传统园林的理解和认同。二是结合正在进行中的实践性项目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市场、从情怀到落地的能力升华,例如积极参加产学研项目中“上海家庭园艺展”,多组方案从不同角度演绎了如古今联想、建党百年、工业与生态等积极的园林精神内涵设计,并通过身体力行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的全程参与,体会了古人“小园林大山水”的园林观。

3 结语

历史上中国的园林文化以极其独特优雅的姿态延续下来,正如中国文化从来没有断代,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在历史长河中演绎出的跨越刀光剑影和风花雪月的气定神闲,也是伟大民族和人文精神的投射。这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更加是在积极的适应与迎难而上,当内向的园林技匠与审美遇上外向的新思拓展,园林人也从旧时文人士官的“小脚”美学转向关注民生、乡村、生态等当代社会价值的“大脚”美学,这才更加符合中国园林本质内涵的态度。学生也能够从这种态度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因此,基于内生动力激发的“内”“外”协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以中华文化基因为思想源泉,讲好中华文化基因血脉与园林的内在关联、代表性的园林及其故事、时空视角的多维评价等具体教学内容,依循“内生”“外延”双驱动的园林史课程思政思路,探索一种学习动力上讲求由精神激发、技法讲授上引导文化思源、观点引入上加强共情通感与多维评价、知识巩固上突出逻辑贯穿的多方位构建的园林史论教学方法,唤醒精神赋魅的专业热情,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史论园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