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莹 东北大学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文化形式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木偶戏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块。
木偶的起源很早,最早在《列子·汤问》中出现过绑着皮革的木头人作为演员,所以木偶有可能在周穆王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木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考古记录表明,早期的木偶雏形是在战国古墓中发现的。作为汉族独特的一种戏剧,在古代被称之为“杖头傀儡”,这种木偶内部是镂空的,眼睛、鼻子都是能动的,木偶人物的颈部下面有木棍或竹竿连接,在表演时主要利用木杖进行操控,也称为“举偶”。
“木偶”这一词源于周朝,由于当时的丧葬仪式,因而称之为“佣”,后来也被称为“傀儡”。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者操纵木偶进行一些戏剧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我国的木偶戏大概起源于汉代,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汉墓发现过大型的木偶人,有五官,身体关节都可以活动,可坐、立、跪。木偶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善,在当时,杖头和提线两种形式成为主流形式。到了宋代,木偶的发展迎来全新的变化,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操作技艺都做出了改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表演艺人。明清时期,木偶戏蓬勃发展,在民间越来越受欢迎。
杖头木偶在表演中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独立操作,在表演过程中,观众是全程看不到表演者的,只能看到被操控的木偶,这种表演形式有助于提高观众对表演的热爱;其次,舞台比较小,杖头木偶表演不像其他节目那样需要那么大的舞台,杖头木偶表演只需要三面布幔围起来,给木偶留出表演空间即可;最后,杖头木偶的表演层次比较分明,不论是静物还是人物都能够形成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人物也可以在场景中进行穿梭,这样能够强化舞台表演的层次,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更有灵魂[1]。
木偶的五官也称之为“五形”,是指眼睛、鼻子和嘴,眼睛成双,鼻有两孔,加上一张嘴。五形基本决定了木偶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喜怒哀乐。
最初传统的用木雕刻的偶头主要是借鉴了历史中俑的造型风格,和俑的形象比较相似,还有一部分偶头受到戏曲表演的影响,其形象参考了戏曲中的脸谱以及妆容。传统偶头五官是不能动的,妆面都是预先系在面部的,大约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有些木偶能够“开口说话了”,还有一些眼睛可以动的木偶,它们通常可以眨眼,更为复杂的可以转动眼珠表演。
杖头木偶的脸谱与传统的戏曲脸谱较为相似。武生通常为国字脸,额头较宽;文生通常为目字脸,和国字脸相比较瘦长;丑角通常都是满月脸,是圆圆的头和圆圆的脸;旦角是女性形象,旦角也有不同,通常鹅蛋脸代表着地位较高的小姐,而丫头则是较为清瘦的瓜子脸;大花脸通常是田字形,宽额头和宽下巴;还有一些特殊的形象,如各种动物、妖魔鬼怪等。
不论是什么脸型,都是通过五官的特征来展现的,所以五形的设计至关重要。相较于由人扮演的戏剧形象,木偶的局限在于表情不能随着剧情发展随时变化,即便是复杂的木偶可以实现眼睛和嘴的运动,但是也不能如同真人一般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因此偶头雕刻艺术家便会选取角色一瞬间的精彩神态,所以该神态的选择和刻画极其重要。不过虽然木偶不能实现面部神态的变化,但是表演者也可以通过操作肢体动作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
木偶艺术是民间艺术的衍生,杖头木偶人物和戏曲人物一样,基本分为老、中、青三种,既有老生、青衣、花旦,又有武生、丑旦。杖头木偶大多是按照传统的造型方式,与戏曲人物的造型基本一致[2]。
木偶形象一般分为生头、旦头、净头和丑头。男性角色通常称之为生角,其中包括老生、武生、小生、红生以及娃娃生。中老年的男子形象通常叫作老生;武生主要是比较英勇的男子形象;小生主要是一些年轻英俊的男子形象;带有红色脸谱的男子形象被专称为红生;娃娃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剧中的儿童形象。旦头是女性角色的头部造型,其中包括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和彩旦。青衣大多是温柔端庄的女子形象,少女和少妇的形象通常被称为花旦,老旦是老年妇女的形象,武旦是比较英勇的女性形象,彩旦是滑稽、带有喜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净头作为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形象,有时也称作“花脸”。丑头主要用于丑角人物形象,也可以用于家丁、商贩、店小二这样的小人物形象。
杖头木偶表演的很多剧目都来源于戏曲的剧目,在服装样式上也与戏曲的服装有异曲同工之处。木偶的服装纹样汲取了传统服饰、传统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统纹样精华,纹样在服装造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有着精致的纹样,有一些蟒和道袍甚至都是满绣的样式,这些精美大气的线条、绚丽多彩的纹样不仅起到了美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寓意,其包含了美学、心理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的内容。
纹样从古至今都起着点缀、装饰的作用,杖头木偶的服饰来源于戏曲服饰,而戏曲服饰的纹样大多都是历史上传统的纹样样式,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提炼、概括,既表现出了日月、龙凤、水火等艺术特点,又凝聚着民族文化精髓。
杖头木偶的服装纹样中运用最多的便是传统服饰纹样。例如,象征着皇帝地位的龙袍中的龙纹样,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被作为权力的象征,用得比较多的有十团龙蟒,团龙纹样整体为圆形,构图搭配合理、主从有序,形象上动静相宜,左右纹样对称,布局规整严谨,生动的纹样配合华丽的颜色和刺绣,使得蟒袍成为象征身份的服饰。象征性纹样多为身份或者情感的寄托,如以梅兰竹菊为主的植物系列纹样以及以蝶、燕和云蝠为主的动物系列纹样[3]。
梅兰竹菊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将这些元素应用到服装纹样中,代表了傲幽坚淡的品质,而且将纹样的意义体现在人的服装上,其不仅仅是对外貌秀美的赞扬,更多的是对品格的赞扬。像飞蝶、飞燕纹样运用于木偶服饰中,通常象征此人武艺高强、身手敏捷;而蝠纹则是取其谐音“福”,通常和寿字纹结合使用,寓意福寿延年。
色彩作为服饰的灵魂,主要分为两大类: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也称为正色,包含红、绿、黄、黑、白,下五色也称为副色,包含紫、蓝、粉、秋香、皎月。颜色既有着不同功能的文化含义,还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服装的色彩不仅可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地位,而且可以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如红色多表现比较刚烈、脾气火爆的人物性格;白色多表现刚正不阿的人物性格;黑色通常表现心思深沉、心狠手辣的人物性格,曹操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墨绿色多用来表现诡计多端的小人。除此之外,也会衍生一些其他的色彩,要结合具体情节细致分析[4]。
杖头木偶的服饰色彩要根据剧情的需要融入丰富的色彩,让剧目可以在色彩的影响下呈现出更好的效果,色彩的融入恰好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内涵,也能够彰显出角色的身份。
杖头木偶现已演变成为最大的木偶戏群,而其延续至今也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我们也不难发现,木偶戏早已遍布全球各地,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木偶表演形式,而我国的木偶戏表演虽源远流长但却有些陌生,从历史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战争对木偶戏的发展造成严重打击,民间艺人受到了冷落,很多木偶戏艺人为了养家糊口而另谋其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集合了很多分散的民间木偶戏艺人,木偶戏逐渐回到正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木偶戏的表演出现了断层,如老艺人的逝世和传本的流失导致很多剧目都无迹可寻、很多老艺人的绝活也因此失传。
另外,随着木偶戏长期的发展,现已成为民间化的状态,而一些专心研究木偶戏的学者由于缺乏实践,所以研究的木偶戏与最原始的木偶戏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杖头木偶与戏曲的融合专业性极强,使得一般学者不能简单参透。我国杖头木偶行业的停滞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多是人为的原因,所以为研究杖头木偶戏的文化传承,提出以下几点。
从目前杖头木偶的发展来看,国家正在大力推崇保护和发展此类技艺,将更多艺术形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不过,木偶戏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给学者带来很大的研究难度。因此,要不断地完善艺术保护机制,通过政府进行更大力度的推广,也要通过各大媒介传播杖头木偶,让更多大众了解且喜欢这项传统技艺。自1980年成立了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以来,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讨活动,恢复了大量的剧目,接下来需要对其出现的瓶颈加以分析,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取其精华,并且与其他国家要有所区别[5]。
一门艺术若想要长久地传承与发展,传承人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演员的培养是对木偶传承和保护的重点。可以多进行一些杖头木偶艺术团在学校中的宣讲,或者设立相关的课程,将杖头木偶作为一些院校开展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可以请一些资深的杖头木偶艺术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座。总之,结合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了解杖头木偶的传统技艺[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更快、更高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杖头木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传播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通过各种媒介不断扩大杖头木偶的受众群体,让更多人了解、热爱这项技艺,并且加入传承的队伍中。
除了利用网络进行推广宣传外,也应建立数字化影像数据库,将一些制作木偶的工艺以及其表演形式记录下来,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的保存、展示、传播,加大对杖头木偶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影像数据库,首先要搭建数据平台建设,其次在采集大量非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及现场表演进行记载,从而推动杖头木偶艺术非遗数字化进程[7]。
综上所述,杖头木偶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首先,本文对杖头木偶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概述,了解其历史背景以及与其他种类木偶的不同之处。其次,对杖头木偶的五形特征进行分析,了解了偶头制作工艺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杖头木偶服饰的纹样、色彩以及图案的研究,探讨杖头木偶艺术与戏曲艺术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后,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更加了解杖头木偶艺术的宝贵价值及其文化底蕴。作为流传已久的杖头木偶艺术,可以在传统艺术中加入创新元素,开拓思维,并通过政府加大力度的扶持,培养更多传承人以及建立数字化影像数据库,将杖头木偶艺术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文化代代传,优良不可抛。随着时代的发展,杖头木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拥有着巨大的魅力,同时也是我国其他传统艺术文化的见证,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造型艺术,我们都应当继续将其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