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养成策略

2022-03-18 00:10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马燕平
成才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共情产教辅导员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马燕平

0 引言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其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尤为重要和必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学生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完备为本,探索并构建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课题。而就实际来看,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现状都不算十分理想,如思政教育仅仅停留在灌输、说教、宣传方面,只有理论性、缺乏思想性、亲和力、针对性,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就会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产生影响。思政教育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学生产生思想、心态、情感、观念上的影响,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若高校辅导员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和感受学生的情绪、境遇,就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这种思想教育可以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基于此,加强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素质尤为必要。

1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1.1 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是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作为大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则肩负着引领学生思想、完善学生观念、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任务。辅导员思政教育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将直接决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也有直接影响。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助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产教融合目标,以促进大学生、高校、产业三方良好发展。

1.2 现状

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辅导员思政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内容。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的学校公职人员,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因为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深入的学校公职人员,他们和学生十分熟悉、亲近,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引导。但是据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却不算十分理想,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虽然传统辅导员思政教育覆盖内容广泛,但方式方法大多还停留在灌输、说教的层面,这类方法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往往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逆反、排斥心理。很多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其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学生的生活管理、学业管理方面。另外,部分辅导员在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能力欠缺、相关知识与理论体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效性。而产教融合背景下,具备良好的思政水平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共情素质养成策略

2.1 加强高校辅导员共情认知能力的教育培训

共情认知能力是指人在使用共情能力时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系统要素的作用程度,是共情能力的核心内容,其决定了人在共情时的思维、情感、语言表达等。要想培养辅导员的共情素质,前提是要提高辅导员的共情认知能力,对此,高校就可以针对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加强对其进行共情认知能力教育培训。

在对辅导员进行共情认知能力教育培训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培训内容。基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需求和要求,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大背景,高校辅导员共情认知能力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提高辅导员对共情概念、结构、本质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自我共情过程,能够利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思想教育。其次,需要明确培训教育的形式。对辅导员进行共情素质培养与专业培训不同,高校应该坚持系统联动,拓展教育形式。具体可以通过校本培训、自我反思、案例分析等各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就校本培训而言,高校可以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培训、教育。具体形式包括主题研讨会、课程培训、网络交流等。就自我反思而言,高校应该鼓励辅导员经常对自身的思政教育进行反思,比如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切入,反思自己是否与学生产生共情、是否理解了学生的处境等。在不断反思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批判,从而从反思过程中掌握共情的方法和技巧。就案例反思而言,即高校组织辅导员将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案例进行集体交流、剖析,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学会如何共情。

2.2 构建实践环境提高辅导员共情素质

共情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同,专业能力培养或许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实现,但共情能力还需要落到实践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素质,高校还需要积极为辅导员构建相应的实践环境。

在构建实践环境提高辅导员共情素质实践中,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高校应该加强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以培养辅导员的共情素质。比如要改善辅导员工作的硬环境,包括生活、生理、工作环境等。具体措施包括保障辅导员的薪酬待遇、适当的组织辅导员体检与素质拓展活动、改善办公室的办公环境等,在良好的人文感化环境下,更有利于辅导员共情能力的自觉与提升。高校还需要改善辅导员工作的软环境。这就需要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审美心理的培养与审美精神的塑造,并不断地通过先进的团队文化氛围促进辅导员的成长。其次,高校可以加强对虚拟互动情境的创设。时代在不断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方式。对此,高校就可以为辅导员、大学生提供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虚拟互动环境。在虚拟互动环境中,辅导员、大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表达想法、产生情感共鸣。以此为基础。最后,可以利用直接现实的交通推进辅导员共情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高校可以指导辅导员通过网络发布文化产品、传播主流价值观点、加强现实世界引导、展开情感交互,最终可以实现现实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2.3 基于共情引导落实思政教育

当高校辅导员具备了一定的共情能力,就需要将共情能力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在共情的作用下,打开思政教育的大门,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情感指导、心理教育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如何促使辅导员基于共情引导落实思政教育是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亦是辅导员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共情是尤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仅仅具备共情能力是不够的,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必须具备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和理念。辅导员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可以做到与学生共情,理解学生的处境、感受学生的情绪、体会学生的情感,这是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深度沟通与交流的前奏。在共情引导过程中,辅导员可以灵活运用沉默、说服、赞同、解释、倾听等引导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产生共情后,应该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需求等,发自内心的清晰表达相关思想、观念,期间要让学生感到辅导员是真心关爱自己,这样思政教育才可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专业、高水平人才,不仅要加强对专业教育的优化,还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改革。而为了凸显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性,思政教育的模式、方法、形式都需要加强创新。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共情素质,就是创新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具备较好共情素质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促进学生打开心扉,这更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灵、思想、情感上的引导和教育,最终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当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了提高,其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对人才提出的需求和要求,进而获得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共情产教辅导员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