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调“教”让一“座”不再难求
——老年心理健康视角下破解“一座难求”初探

2022-03-18 03:53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交心理健康老年人

□ 徐 奕

一、现状:从“一座难求”到结构性“一座难求”

截止到2021年5月12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结构老龄化与老年人的入学需求产生了矛盾,现有的老年大学在场地、课程、师资等方面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从量上供不应求,导致前几年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十分突出,甚至出现连夜排队报名的情况。近年来,随着《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政策的贯彻,及文化养老产业的兴起与多机构合作养老、“家门口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等举措的落实,浙江省从宏观上已经大幅度提升了老年大学的办学数量,有效缓解了“一座难求”的矛盾。例如:202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新建100所老年大学(学堂)的民生实事项目,为此,全省各地全面盘活整合教育和公共文化类资源,依托高校、居家养老中心(社区活动中心)、成人学校和闲置校舍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老年大学(学堂),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积极开辟老年教育场所。通过学校共建实现“家门口上学”,课程共上实现“家里边上学”,师资共享实现“家里上好学”。截至2020年,全省已经完成新建105所老年大学(学堂),其中宁波完成新建12所,新增学位2800个,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又例如,截止到2020年4月,宁波乡镇社区老年大学数量达到了119所,一年内新挂牌的社区老年大学村(社区、机构)教学点达到了162个,实体班级注册老年学员数量达到了7.6万多人。而网上老年大学的开设,更使老年学员的数量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老年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可是,数量上的增幅并没有真正解决“一座难求”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座”的数量还无法对等需就读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口数量:以2021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26402万人计算,全国老年大学入学人数(含远程教育人数)为2000万,入学率仅为7.58%。且这两年来,部分地区老年大学还出现了结构性的“一座难求”现象——有的课程网上报名时出现“秒抢”状况,许多新学员“一座难求”,惋惜着急;有的课程升学率和报名率很低,出现班级人数不足的情况。这也就是学员眼中的“好座难求”现象——我需要读的课程读不了,以及“有座不求”现象——开的课我不想读。对学校来说,开设的“座”却无法满,形成资源浪费;已经开的“座”供不应求,资源利用虽已最大化,却满足不了需求。虽然从宏观数量上学校的“座”大大增加,已经和“求”不断接近,但从整体结构上看“座”和“求”不匹配、不平衡,质量和均衡性上还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心理需求,呈现出整体数量上“座”“求”正在缩小距离,而部分老年大学“好座难求”“有座不求”的结构性“一座难求”现象。

二、分析:现状背后的心理问题

针对上文所述的老年大学结构性“一座难求”现状,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便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同时促进老年心理健康水平向前发展。这既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意义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兰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子女及其陪伴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参与程度、对退休生活的适应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对结构性“一座难求”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并从学校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上破解改进后,又能反过来加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其对退休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一)情绪焦虑——声乐体舞类课程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宁波老年大学的声乐体舞类课程班级数在不断扩大,就读人数在各类课程中占比较大,偶有较小减幅,总体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宁波老年大学自2009年到2021年声乐体舞类课程就读人数为例,如下图所示:

自2018年推行小班化后,由于区县老年大学及社区、“家门口老年大学”普惠性体育类课程增多,整体“座”的数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几年来老年大学“座”的整体数量在增加,供求矛盾在减缓。以上结构性“一座难求”现象背后,可以反映出老年人心理上哪些问题呢?我们知道,往往人在心理上缺少什么就强烈地需要什么。以上现象说明老年人非常需要活动身体,需要得到放松,说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放松和轻松,心理状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退休后的落差、子女不在身边、老伴过世后的空虚、无处排解的压力等等。因此,他们在老年大学“座”的选择上会下意识地趋向能活动筋骨、轻松愉悦、不用太动脑筋的课程,以此来点燃晚年生活的热情,锻炼身体的同时,缓解焦虑、释放压力、重新融入社会。从这一点上看,声乐体舞类课程为首选。老年人焦虑的表现一般精神性的焦虑要少一些。更多的表现在躯体不适上面,比如全身不舒服,肌肉僵硬、紧张,头晕、头痛、睡眠不好、胸闷、心慌、手脚疼痛、肩背酸痛等,而这些躯体上的不适很有可能是心理焦虑引起的。特别是严重失眠,这是老年人焦虑症的最主要特征。而当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声乐体舞类课程时,这些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最终抚平焦虑。

(二)疾病恐惧——医学保健类课程需求持续稳定

查看近几年宁波老年大学医保类课程就读人数,发现总体上增减幅度不大,相对稳定,显示出了老年人对此类课程的持续性需求。从这一现状来看,其折射出的是当下老年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的担忧和重视、对走向生命终点的恐惧、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的恐惧。于是,老年学员对医学保健类课程十分热衷,有的甚至把医学保健系的所有课程都读了,还不离开,反复学习。

目前社会上,对老年人的生命教育重视不够,更关注的是老年人身体上的医疗服务和生活上的养老服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退休老人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精神上的压力持续增长。再加上部分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本身有许多基础性疾病,心理上的死亡恐惧会伴随着焦虑逐渐加深,非常不利于老年心理健康。从这一点上看,不断拓展课程种类和班级数量的医学保健类课程正满足了老年人对于身心保健、生命教育的需求。通过学习,老年人能增加对已有疾病的了解,减少对未知疾病或死亡的恐惧心理。

(三)社交焦虑——手机类课程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近几年社会数字化程度加深,智能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让许多老年人乐在其中,又忧在其中。想用却不敢用,想买却怕弄坏,有的还由此产生了社交焦虑。宁波老年大学近几年手机类课程种类不断丰富,班级数量也在增加。近几年来,随着宁波市科协、社区等参与手机智能类普惠性课程推广,老年人对基础类的手机、电脑课程需求在逐渐下降,但整体需求仍趋于稳定。对于更高端应用或创新创作型的智能手机应用类课程则求远大于供,例如今年新开的手机摄影课程,网上报名时几乎被秒抢。此类结构性“一座难求”的现状背后,就是当下老年人对掌握智能产品应用更高技能的渴求,对由此带来的社交方式产生的焦虑,对跨越“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动机及能否跨越的不安。

心理学认为,社交焦虑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社交焦虑和特殊社交焦虑。本文所描述的社交焦虑,仅限于一般心理问题,不涉及情况严重的精神疾病。这类心理问题,缘起于智能手机或相关智能信息产品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或外在表现。例如:买了新的智能手机,却不肯使用微信功能,拒绝加入老年大学的班级微信群;拒绝使用智能手机,坚决拒绝学习微信、支付宝等功能,仍旧使用唯一的电话社交方式;不会用医院、车站等智能服务,怕失面子不问人,也不问子女、不问老年大学同学,宁可不出门;害怕用手机微信、qq等进行社交,也不肯学习,就算用,也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晚上失眠,一遍遍回放自己操作手机的过程,是否有哪些细节没注意,可能被别人笑话……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各地积极响应,开展了许多举措,落地了一系列政策,也开发了许多适老化的智能产品。可是,“数字鸿沟”不仅仅在外,更在内心,在老年人的意识领域中。要真正跨越“数字鸿沟”,还得跨越心理上的“鸿沟”、意识上的“鸿沟”,克服由智能产品引起的社交焦虑,实现和全社会客观环境提供的智能适老化双向奔赴,最终达到老龄人口的数字化全融入。

(四)学习障碍——英语类课程升学需求下降

从宁波老年大学2021年的报名情况看,英语类课程的报名需求有所下降,尤其是升学班级的就读率,与历年相比下降不少。历年来,英语类课程的升学率总体呈递减状态,从初班开始就读的老年学员,他们的学习需求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和考核要求的变化而减弱。因此,导致近年来学校英语类课程出现除初班外“座”大于“求”,学习持续性不足的情况。这一现状背后,折射出的是老年人在相对较难的语言类课程学习上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影响着学习兴趣和成效,并最终影响了升学率。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学习障碍来自环境、生理、学习心理及学习能力。而老年人的学习障碍主要源于生理和学习心理。从生理角度看,老年学习者的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反而随着阅历经验的积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长。语言类课程的学习,相对依赖于流体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等,在词汇理解等方面也会依赖晶体智力,这就取决于老年学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因此,对于文化层次相对低一些的初学者来说,的确非常不容易,容易造成学习障碍。另外,有些老年人的学习心理(主要指影响人参加学习的个人信念、价值观、态度或观念)有缺陷,学习动机不明确,导致无法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如,为了和朋友聊天、活动而报名学习;觉得老年人学英语就是学不会,学得很慢;怕开口,怕读不好、说不好被老师同学嘲笑等等。这些问题组成的学习障碍就成了“拦路虎”,使老年人语言类课程学习相对较难,形成“有座不求”现象。

(五)利己与从众、喜新——就近入学与择课择师

除了以上从课程方面分析结构性“一座难求”背后的心理外,“座”与“求”的关系还可以从老年人的就学距离及对课程、师资质量的要求方面去进行分析,对其背后的心理探究一番。

在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很多老年人会因为老年大学距离自己家的远近而选择入读的学校,绝大多数老年人会就近入学,选择离自己家最近的老年大学读书,不在乎读什么类型的课程。同时,已经入读“家门口老年大学”的部分老年人还会再到其他老年大学报名更高质量或更优师资的一门课程。因此,老年大学课程的质量和优秀的师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座”与“求”的关系,引领着老年人就学人数向一小部分高端精品类课程流动,“座”越好,求越难,最后导致好“座”难求。

探究上述现状背后老年人的心理,就近入学属于“人之常情”的利己心理,而择课择师则反映出较普遍的从众心理和喜新心理。随着优质课程师资形成良好的口碑,有的老年学员甚至会跟着名师良师走,他们在哪所老年大学任教,老年学员就跟到哪里就读。

综上所述,老年大学在近几年从“一座难求”到结构性“一座难求”的过程中,折射出老年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及需求:

1.焦虑较多,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心理支持机制,缓解情绪压力,抚平因智能设备社交、疾病死亡等产生的恐惧、焦虑,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语言类课程学习障碍较多,尤其是没有基础的老年人,需要学校从课程改革入手,对语言类课程进行优化,在校园文化上形成鼓励、包容、开放的氛围,舒缓学习压力,提升学习信心,从而为他们在心理上克服学习障碍提供积极帮助。

3.老年人求“座”受离家距离、课程、师资、口碑等影响,对高质量精品课程的需要在逐步上升,对课程的选择更趋于多元化,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三、破解:用“心”调“教”

针对上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需求,如何用“心”调“教”——从老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对症下药”地优化学校教学管理,提升课程设置及师资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使“座”的种类、数量设置更精准,逐步满足老年群体的心理需要,逐步破解结构性“一座难求”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调节教学资源均衡性

场动力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都强调人所处的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老年大学作为老年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其课程设置体系直接影响着校园学习环境,影响许多老年人的学习心理和情绪健康。因此,优化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意义重大。宁波市老年大学系统要以即将成立的宁波老年大学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与优质媒体、机关单位合作,建立老年人信息大数据库,构划宁波市老年人社区信息地图,充分了解各区域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以此作为老年大学线上线下课程设置的依据之一,让课程种类、开设数量、师资配置等更加精准化。在此基础上,与各区县市老年大学形成课程设置系统合作网络,参照课程需求的大数据分析,调整宁波老年大学和其他各区县市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让宁波市各级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分布更加合理化,符合老年人“就近入学”的区域性需求,也同时满足部分老年人对小众类精品课程的高端化追求,更满足远程教育资源的普惠性要求,从而调节课程、教师等老年教育资源的均衡性,使“座”与求的供给关系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破解结构性“一座难求”的问题。

(二)优化老年大学远程教学方式,扩大“座”的量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大学的远程教学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它是线下的“座”暂时在数量上满足不了“求”时的线上扩充方式,是新时代老年大学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老年心理需求、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前文来看,部分老年学员存在情绪焦虑、智能设备社交恐惧及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那么,在线下教学管理方式改进比较慢的条件下,对线上教学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可以较快实现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对线下的“好座难求”“有座不求”现象产生影响,继而缓解供求矛盾、破解结构性“一座难求”问题。

当下的老年大学远程教学主要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教学方式基本为:录播时,无学员授课模式,自问自答;直播时,在线操作互动、答疑模式。教材千篇一律,教与学无差别对待,课程指南仅供线下报名。假设我们的线上教学管理向国际开放大学学习,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无障碍研究,向有不同心理问题及需求的老年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就能大大提升教学质量、扩大线上教学人数,平衡“座”“求”关系。例如:对在语言类课程上有学习障碍的学员除了提供正常版本的教材外,还提供线上的点播录音教材(授课教师本人声音)、大字版教材、作业点评一对一等服务,帮助学员克服心理上的学习障碍;对学员心理进行线上评估后,决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技术,保证教学目标的无障碍达成;鼓励不同的线上课程开设无障碍学习指南,介绍可能带来挑战的学习活动及供学员选择的替代活动,线上场景模拟操作等,抚平焦虑程度不同的各类学员情绪。让身体不便和有某类社交恐惧的老年学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让有学习障碍的老年学员通过线上教学克服心理问题,提高线下到课率和升学率,让对学习目标及下一阶段学习计划迷茫的老年学员通过线上学习,对自我学习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位,为线下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报名方向,让“座”与“求”的关系趋于平稳、精准,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拥有专业心理人才约两万人,其中只有20%从事应用心理工作,学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极度缺乏,吸纳和培养一支老年心理健康队伍迫在眉睫。为走出老年心理健康人才困境,一方面加强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各类高校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依托养老院、老年大学等建设一批心理健康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大学工作人员、老年教育者、社区工作者等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其开展有效、可持续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实现其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理想。形成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心理助理组成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同时,注重对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宣教,建立老年心理健康团体,实现“互助”和“专业帮助”。尤其是老年学员较为常见的一些学习障碍、焦虑情绪和社交、疾病恐惧等,从业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老年心理学的角度改革授课方式,钻研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学习信心和持续动力,平衡“座”与“求”的关系。例如:学校创设“积极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工作人员和教师学会用积极心理疗法和理情疗法自助调节心理的方法,从而在学校工作中化解冲突、有效沟通;教师要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调节情绪、心态,在发现有不好的情绪时,有意识地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把负面心理扼杀在摇篮里。在建设好自我心理的基础上,帮助同班同学调整学习心态,一是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影响他人,起到正面榜样作用;二是开展班集体心理辅导活动;三是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可以用学习互助小组、结对子等方式形成同伴自助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得好的老年学员巩固知识、提高讲授能力,为进一步成为教师助手或学习辅导员提供锻炼的平台。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学习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自信,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促使“好课”数量大幅度提升,反过来更加满足老年学员的需求,有效缓解“好座难求”的矛盾。

此外,助力支持心理健康类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具有心理健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年志愿者在校内校外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帮助,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自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部分课程的供给状态,缓和“有座不求”的矛盾。

随着教学管理的优化,课程设置的精准、科学,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将被逐渐满足,逐步建立起区域资源相对平衡、供求矛盾不断缓和、城乡精神文化差距逐渐缩小的老年学习幸福圈,为宁波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老年教育的积极力量。

猜你喜欢
社交心理健康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