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园启示(一)

2022-03-18 22:39彭敦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橘园晏子楚国

彭敦运

中小学自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只是资讯的挖掘、遴选、利用与传播,其间的道德实践同样重要。实践证明,精到的顶层设计与精致的过程处理,对师生的影响是寻常的校园德育无法比拟的,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大型的仪式教育和多方参与的德育互动。

● 别样备采

七年级排在前面的四个班共200名学生准备去宁港橘园采摘。

如果仅仅是摘橘子,只要重点关注安全,交代各班主任维持好秩序就可以了,没必要提前十多天就做出“备采”安排,并进行这么复杂的“顶层设计”。

对此,年级主任彭老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有责任把每一次校外实践设计好,即使是去附近橘园边玩边摘,也要精心“备采”,只有这样才能把这次“准游研”搞出声色,不仅要让学生记得这次青龙山麓的游研,更要把乡愁刻进大家的心扉。

在第一次班主任会上,他就列出了4个议题,供大家研究讨论:

①南橘北枳是怎么回事?

②江夏一直都产橘子吗?

③到底是叫“橘子”还是“桔子”?

④为什么橘园都分布在梁子湖边?

三天后的课外活动,彭老师走进了七(1)班,去看学生们组织的一场讨论。

“……没有这次互动,我真的不知道‘枳’其实并不是‘橘’。先前我一直佩服齐国的晏子好了不起,很渊博。这次在我哥哥的指导下上网浏览,才知道晏婴他老人家所说的‘南橘北枳’,竟然把两样东西间的关系搞错了。”开议不久,郑赢同学上前,上传了自己的美篇,并指着白板上的橘、枳两树与果实侃侃而谈。

“错了?”下面传来窃窃私语声。

“是的,橘、枳其实并不同属。这不能怪他,因为那时,提出植物分类的瑞典科学家林奈还没有诞生。”郑赢坏坏地笑着调侃。

大家喝彩后,一位小姑娘走到台前。班主任告诉彭老师,她叫“孙琳”。

“今天的国家,都有‘疆界’,疆界上还有界碑。可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没有疆界,楚王以橘子树做疆界,连我爸爸也搞不清楚这种奇葩。”孙琳说。

“你爸搞不懂,是你教的他吗?”有同学问。

“不是,是与他的一个同学视频,我站在旁边看,这才茅塞顿开的。”

“孙琳,你能不能把你的‘茅塞顿开’,也给我们分享一下啊?”

她熟练地在白板上点开“百度”,输入“南橘北枳”,窗口立即跳出了“南橘北枳文言文翻譯”的页面。

这段文字不难,不用她做过多解读,大家都能看懂。

“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故事讲的是2500年前,齐国的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灵王瞧不起身材矮小的他,就想制造个机会来戏弄客人,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

楚灵王问:“这人是哪个国家的?犯了什么罪?”

武士回答说:“齐国人,偷窃。”

楚灵王回过头来问晏子:“你们齐人是不是都喜欢偷东西?”

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我很早就知道,淮南的橘子又大又甜,可是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水土变了。您刚才看到的这个人生长在齐国原来本不偷,怎么到楚国就偷,莫非楚国的水土能使人养成爱偷东西的习惯?”

就这几句话,使楚灵王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笑话归笑话,不过,这个成语倒也告诉人们,古人想说“橘”和“枳”原本还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读着“百度”,彭老师也在脑海里搜索,是啊,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用今天的话来说,地域在北国。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诸侯国都分布在黄河两岸,像楚国这样地跨江汉,占据着淮南大片山川,自然条件优越的诸侯国可真不多,因此,楚国的特产金橘就成了上贡周王室的珍品,橘树也被誉为楚国瑰宝。

文脉昌盛的楚国在兴盛时,即使是树木也不简单,先民们常常赋予它自然物以外的更多含义。譬如,只有楚国才有的橘树,就被用来当作划分国界的标识,史称“社树”。

“……彭老师,你能给我们讲讲什么是‘社树’吗?”孙琳的突然问话,一下子打断了彭老师开小差的思路。

“啊,可以,可以。

“社树,就是栽种在社稷坛上的神树。

“什么叫‘社稷坛’呢?就是我们的祖先祭祀天神地神的地方。楚王把橘树种在社坛上,是当作与天地神仙沟通的信使来用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树。由于这种树太高贵了,也太特别,就渐渐成了代表‘楚国’的文化符号。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国家需要的‘封树’,也就是‘分封疆界的标识’,树栽到哪里,楚国的国界就延伸到哪里。”

“国家还能这样扩张,那岂不是侵略?”有几个学生发问。

“可周王室承认这种做法啊。同学们若有兴趣,不妨继续探索,顺便,我也给大家推荐屈原的《橘颂》,以及前不久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栏目播出的第七期——《楚辞》。”

……

● 难得的回看

2021年9月1日,“双减”政策正式实施,许多学校、许多教师没想到国家动了真格,一下子手足无措起来。

大家都知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不是要降低教育的质量,更不是为了放任,而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长,要合理地调控以及设计作业,让孩子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获取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可是,孩子就是孩子,有几个能那么自律,学校能不能给些合理的建议,让他们自主选择?能不能列出几个选题,让他们借助网络自主探究,以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培养综合能力?

经过与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多次的“思维碰撞”,大家决定找个机会,把学生带进学校附近的橘园,搞一次题为《江夏橘》的校本课程开发。该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于是就有了《宁港橘园采摘方案》,有了“备采会议”。

“备采”,就是为采摘做思想、文化和科学准备。采橘子不难啊,可是,橘子承载了哪些文化?什么是橘精神?楚橘为什么会被屈原借物喻志?为什么有那么多历史名人歌橘,且常咏不衰?我们作为古楚国的后人,可否继承与橘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连串的问号,让教师们明白了,原来这次进橘园是要做一次隆重的“文化采摘”啊!

教师们从这次契机中窥到了“双减”背景下新的天地。

几天后,当彭老师再次统计时,各班都组织回看了《典籍里的中国·楚辞》,年级群里,还有21个以班级名义上传的与橘相关的美篇,如《小金橘》《橘味》《陈皮》……

3974500589207

猜你喜欢
橘园晏子楚国
橘园绿肥覆盖还田下的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
晏子的车夫
《自相矛盾》扩写
橘园
小燕子
丰收的橘园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