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双城 陶短房 葛文博 柳玉鹏
俄乌冲突掀起新一轮西方对俄罗斯的排斥浪潮,也波及文化艺术界oo在全球多国,不少俄罗斯文化艺术从业者不得不面对一道道正在各地竖起的“文化隔离墙”: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被免去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一职,英国皇家爰乐乐团删除柴可夫斯基序曲的演出,波兰国家爱乐乐团和剧院不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不演出契诃夫的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奈瑞贝科的名字被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从海报上抹去……对俄罗斯的文化抵制到底伤害的是谁?在俄媒看来,“这种行为彻底结束人们对'丈明欧洲'的幻想”,也有欧美媒体认为,“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崩溃”。
这是“文化宣战”
“欧洲对俄罗斯文化宣战”,俄罗斯网站“战略文化基金会”近日以此为题称,欧盟签署的一份声援乌克兰的麟中表示,要切断欧盟与俄罗斯文化组织的关系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宣布“不欢'迎俄罗斯官方代表团或与该国政府有关的人”,马赛第26届俄罗斯戏剧节宣布今年取消这项文化活动。其他一些电影节包括英国格拉斯哥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也做出类似决定。另外,坐落在巴黎的路易威登基金会中心正在展出 『9世纪俄罗斯莫罗佐夫个人系列收藏,200多幅包括高更亍梵高、鸟蒂斯、毕加索和其他现代绘画里程碑的画作有高达20亿欧元的保险,但4月开始将不会继续受保。出于运输安全考虑,这些作品暂时不会运回俄罗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拥有圣彼得堡著名的冬宫博物馆分馆,此前从未对普京的政治行动发表过评论;但该馆近曰声称“战争摧毁了一切,甚至是30年的合作”,并宣布关闭晨近举行的俄罗斯前卫艺术展:
在西方发展的艺术家特别是俄罗斯艺术家,纷纷被舆论要求对俄乌冲突表态,俄罗斯人捷杰耶夫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作为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因“拒.绝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被解雇,荷兰鹿特丹爱乐乐团也以相似理由将他除名。捷杰耶夫自1988年起担任鹿特丹爱乐乐团指挥,该乐团每年9月的“捷杰耶夫音乐节”今年也被取消。
欧美媒体在报道中强调,“捷杰耶夫与普京关系密切”。法国文化部长罗斯利娜•巴舍洛近日接受法新社采访时称,“法国没有抵制俄罗斯文化,俄罗斯音乐家当然可以继续演奏。但有一条红线非常明确,我们不希望看到俄罗斯机构的代表或艺术家明确支持普京。”
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奈瑞-贝科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合作关系也被解除,她原本将在今年5月的演出季主演普契尼歌剧《图兰朵》。她表示自己已明确表示“反战”,仅因为拒绝对普京“点名”就被“取消”不合情理,“强迫艺术家或宙可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表达政治观点并谴责自己祖国,这是不对的”。
这种“取消”,不仅体现在西方音乐市场和舞台的“去俄罗斯化”,也有反向的“抛弃俄罗斯市场和观众”-—索尼、华纳、环球影业等公司先后宣布中止在俄业务,西方音乐艺术团体也纷纷取消在俄罗斯境内的演出计划。“西方策.戈叮一场文化抵制运动,给俄罗斯社会带来广泛的孤立感,”英国《金融时报》 称,西方正在开创一种“混合战争”,迫使俄罗斯改变。▲
“滑向野蛮的趋势”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文化在欧洲大陆具有特殊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就曾成为“受害者”。而现在,文化作为俄罗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西方国家正对此实施新的制裁。“欧洲对俄罗斯文化的怨恨和仇恨,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文化就是俄罗斯,摧毁俄罗斯文化艺术就是剥夺俄罗斯人的根基。”
其实艺术尤其是音乐,原本是俄罗斯和酉方血缘最近、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沙皇或苏联时期,俄罗斯音乐、舞蹈和其他舞台艺术一直被视作西方舞台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西方各国政府曾以“艺术无国界”为由,支持、鼓励西方音乐机构和俄罗斯同行合作,如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的长期合作关系,正是在苏联时期建立并一直维持下来。再往前追溯,增进与欧洲文化艺术交流的想法源自彼得大帝。在19世纪,不同语言和文化就已汇聚在冬宫,形成欧洲各式文化包容的独特场景。
如今,也并非每个欧洲人都同意禁止俄罗斯文化,也有木少亚内人士对“强迫站队表态”表达不满。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取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相关课程,这让该课程教授诺里感到“十分荒谬”,“不仅活着的俄罗斯人,就连死去的都是一种罪过”。意大利锡耶纳大学负责外国人事务的副校长托马索•蒙塔纳里认为,“禁止与俄罗斯科学家、文化领域的联系,意味着忘记大学本质。”一些意大利政界人士也反对封杀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大利前总理马泰奥•伦齐称,“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了解更多俄罗斯的文化6”近日,包括记者、作家、音乐家、学生和教师以及文化协会人士在内的200名意大利代表呼吁不要歧视俄罗斯文化©德国歌剧明星乔纳斯•考夫曼也为他的俄罗斯同事辩护,他在接受意大利《晚邮报》采访时说,“历史上曾有过在和解之前举行联合音乐会的例子----用艺术架起一座桥梁,也许这就是我们作为音乐人可以做出的贡献。
3月14日,法国《费加罗报》刊登法国凡尔赛宫阜家歌剧院乐团首席加拿大籍华裔小提琴艺术家张樟的署名文章“少谈些普京,多谈些普希金”。该文抨击西方文艺界存在“双标”,“对俄罗斯文化的过度封杀只会制造更多分裂”。文章引起许多读者共鸣,“欧洲短时间内就背弃了数百年的价值观、历史和文化,相互厮杀多么令人悲哀”“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扭转滑向野蛮的趋势”。
张樟1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稍有斯文化的过度封杀和压迫,但没有人敢站出来,都害怕遭人身攻击,“法国媒体愿意发表我的文章,也是希望借一个外国人之口,为当前舆论降温。我相信沉默的大多数不会永远沉默,人性、理性和文明终会回归并重新焕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