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锋
雨下起来的时候,我刚和学生们分享完诗人梅绍静的《给老师》:
多么想做一棵树,
初春的季节站在你的窗前。
你会惊喜地凝望我的新叶,
或者叫一声:“发芽了,快看!”
为了让你这样地看我,
我悄悄地送走每一个黑夜和白天。
——我在从地下、从天上吸取营养,
让光彩渗进我的每一张叶片。
我说:“这首诗写得真好啊!”
学生们的眼神都在往窗外溜,下意识地接了句:“雨下得好大啊!”
我啼(tí)笑皆非,鼓了两下掌,见学生们的视线又回到了我这里,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们来聊一聊窗外的雨,怎么样?”
“哇——”
“好!”
“太棒了!”
……
学生们兴奋的样子让我觉得我们即将去游乐场玩耍,而不是以窗外的雨为核心展开一场关于儿童诗创作的讨论。
“喜欢窗外的小雨滴吗?”我问。
“喜欢——”学生们尾音拖得长长的。
我接着问:“你们会怎么形容窗外的小雨滴呢?”
“晶莹剔(tī)透。”
“它们在树叶上打滚。”
“最后,它们掉在地上就融入小水洼里,找不到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
等他们讨论了一会儿,我问出了最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很認真地观察过小雨滴,所以在刻画小雨滴形象的时候都很生动。生活中的事物只要写成诗歌,都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那——”环视了一下学生们,直到他们全都安静地看着我,“这些不同的小雨滴的形象象征了什么呢?”
郑旖诺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知道。”
“好,你说。”
郑旖诺说:“我们说了那么多,有的同学在说小雨滴天真无邪,有的同学在说小雨滴融入集体。”
“嗯,总结得很好!”我给予肯定,“同样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产生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是根据我们内心的感受而产生的,它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
学生们点点头,眼神又控制不住往窗外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