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文 (四川美术学院)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中国瓷都”和“世界白瓷之都”的名气。德化陶瓷以白瓷著名,德化白瓷是德化县独有的魅力。德化县制瓷具有天然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优质瓷土产量高,瓷土可塑性强,品质适合德化的陶瓷创作。德化与手工陶瓷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德化县的居民百分之八十或从事制瓷业或和制瓷业有关。德化县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形成独有的一套制瓷体系。德化陶瓷尚白,德化白瓷的“白”分类多种,有细腻如玉的“羊脂白瓷”,有如凝脂般的“猪油白”,有质地通透的“象牙白”,有像婴儿皮肤晕着微红的“孩儿红”等。由于德化白瓷材料本身具有的静谧和温润之感,德化白瓷多采用传统的创作题材,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德化白瓷还可以展示“透”的特征,得益于德化的制瓷工艺严谨、细腻,胎壁可以做到“薄”,德化薄胎白瓷透光性好。德白陶瓷多作陶瓷雕塑,创作喜好固定。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写道:“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白瓷的瓷塑主要运用“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瓷塑八法”,这种技法可以满足对人物形象模拟的需求。作为历史上广泛接受宗教传入并融合的地区,德化白瓷的传统多表现宗教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德化白瓷传统题材的表现,需要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巧,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结合宗教元素,细致入微地刻画雕塑的形态、表情、装饰等,将宗教传说、书画立体展现,达到让人供奉膜拜和装饰审美的需求。
德化白瓷创作喜好固定,传统题材在当代仍然是德化县白瓷创作的主流。当代审美多元化,传统题材的选取也是当地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的显现。
德化白瓷工艺以传统题材为主这一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历史沿革带来的技艺、文化的交流融合。历史上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进行南迁,给德化所在的闽南区域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艺和烧制经验。德化地区拥有丰富又优质的瓷泥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德化瓷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化所在的泉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大量的瓷器作为商品流通海内外带动了德化本地制瓷业的发展。泉州港口迎接着来自各国的人民,接收着新的制瓷技艺和材料,融汇着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带来的各种宗教也在当地开始传播开来。风格各异的宗教文化和闽南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给德化陶瓷提供了多样的素材。
德化的白瓷作品中广泛出现宗教题材,蕴含着德化地区独特的审美情感和造物哲学,体现着德化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生活情感。德化所处的闽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宗族宗教文化。宗族的出现,是古代相互聚集的人们为了可以共同抵御自然力,具有凝聚人心的意义,宗教的信仰也是为了符合古代闽南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德化白瓷创作的题材会从历史人物、文学人物中寻找,如关公、钟馗等代表一定意义和标准的形象,用白瓷进行瓷塑,将宗教形象实物化,给人们提供顶礼膜拜的物像,也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
德化地区各种宗教相生相存,包含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地区还有独特的妈祖、乐山王、清水祖师、玄女神等崇拜形象,这些宗教文化在德化形成、融合、生长,给德化白瓷工艺、题材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大量的宗教形象、信仰元素在德化白瓷瓷塑创作中流行开来。
佛教自南北朝传入德化,众生平等、因果缘起的观念受到民众的认可,自此佛教逐渐兴盛,众多佛教寺院兴建。德化的白瓷雕塑题材多选择神佛造像,如观音、弥勒、释迦牟尼、达摩等,其中观音形象占比最高。除此之外,佛教的元素被应用在装饰上,莲花、祥云、法器等佛教元素都作为丰富陶瓷造型的选择。在德化地区流行的还有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满足民众世俗的精神寄托,福禄寿、真人、八仙等形象也是德化白瓷传统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基督教开始传入,教会在德化地区的影响开始扩大,产生了不少以基督教圣主、圣母等形象的题材创作。德化白瓷传统题材也受到最具闽南地区特色的妈祖文化的影响,带有祈求平安意味的妈祖女神,给予了德化陶瓷更多的创作空间。传统花草类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后组成繁花、花篮,也成为德化创作选择的另一重要的题材,具有富丽、华贵的意味。
在德化,多种宗教信仰协调共存。宗教题材在慢慢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趋于世俗化、民间化。人物的服饰受到当地文化、日常行为等影响,原本白瓷佛像人物上的衣着、相貌、姿势开始慢慢改变。宗教人物的形象变得越来越贴近人,表现出浓厚的东方色彩,宗教意味的白瓷创作不再崇高,当地的白瓷创作审美变得丰富。
德化白瓷在传统人物的塑造中受到画派的影响,遵循“以形写神”,白瓷人物造型、面部处理干净、圆润又细腻,神韵的表达也是雕塑的重点,简约的面部刻画但能表现出瓷塑形象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表情,或静谧沉稳的观音像,或庄严凶恶的罗汉像,或欣喜安逸的弥勒佛像,或闲适自在的文人书生像,德化白瓷对传统题材人物表情、形态的刻画都能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在白瓷雕塑人物刻画之后,德化陶瓷艺人会关注其服饰衣纹,雕工精巧细腻,有画派中“吴带当风”的特点,不断打磨后呈现的衣纹线条流畅又圆润,具有层次感、节奏感,根据人物需求的状态,可以将衣纹调整成自在随风的氛围,也能作出洗练有力的感觉。“虚实结合”也是画论的一种原则,德化白瓷传统题材塑造的线条的排列组合注重虚实结合,疏密有序,令静态的雕像产生出动态的感受。德化白瓷受到中国白描和西方素描画论的影响,既写意又写实。瓷塑时对人物的塑造遵循西方传统光影、透视学、解剖学的原则,尊重现实进行“写实”的创作,又利用简练清晰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刻画出人物及人物的氛围,达到“写意”的效果,再选择性地对人物的一些细部进行夸大、减弱或变形的处理,满足整体效果的要求。
画论影响下针对细部的考究是德化白瓷成型中费时费力的一个环节,是对德化艺人技艺的考验,对瓷塑的传统人物进行传神的严谨塑造,造就了德化白瓷精美的特点。
德化早在商周就开始烧制陶器,在宋代发展成熟,在明清受到盛名。德化制瓷有着从历史沿革中继承的一系列制瓷技艺和方法论,每一项工艺中都富有意义。德化白瓷制瓷技艺是德化的历史地方文化积淀,在赋予德化白瓷传统题材新的生命力的时候,可以进行改善,但旧的方式仍然值得纪念。德化白瓷传统题材新表现的发展,离不开技艺的支撑。
德化白瓷传统题材的新探索,在技艺方面,应该注重新的陶瓷材料语言的运用,包括对胎土进行新的组成变化,对现代釉色的局部运用,对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抉择等。可以从白上面做出新的变化,哑光亮光、明亮沉稳、透黄透绿等效果都可以进行新的发展。如图1 所示,釉色即呈现出哑光的现代感。在新的时代,结合现代金属釉色材料,即使是传统题材的德化白瓷也能展现出新的面貌。这一套瓷仍有德化白瓷素雅的属性,又符合留白的意味,满足德化独特的审美。
图1 《无法救赎》 张南章
传统题材和造型为德化白瓷创作提供了灵感,当代德化陶艺创作造型可以仿古但不拘泥于传统,打破传统造型的设计模式,通过增加造型、装饰等,使得德化传统题材的白瓷能够充满时代感,具有新的形式美,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市场需求。在造型上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人情味。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等细节都能够通过艺人的创作,体现出现代生活气息,利用传统题材展现更世俗、更现代的形象。针对传统题材元素进行变形,如图2 所示,传统题材的形象经过变形,破除传统的距离感,表达古韵味的同时又满足现代装饰审美的要求。
图2 《院》苏献忠
传统题材在新时代的探索,在形式方面,选用优质的传统内容,展现出传统文化美好的一面。德化白瓷艺人们也应抱有积极的吸收现代及外来文化的态度,更新对白瓷传统题材作品造型的设计,符合新时代的审美,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市场的需求。
传统题材的德化白瓷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承载中华民族民众的思想和愿望,在当代传统题材仍然具有生命力。传统题材新的探索受到现代审美情趣的影响,复古的造型和手工的形式,在现实更多被当作装饰作用。传统题材的内核需要被挖掘,传统题材记载着德化地区的历史发展,显露着中华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涵盖着中华传统的气质和思想,包含中华独具一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化白瓷传统题材的新探索需要白瓷创作者寻找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容并加以表现。此外,注入现代文化内核,符合时代的审美和价值需求,在当代的环境下德化白瓷的传统题材创作作出不同的表现,产生现实意义,不仅达到装饰的作用,传统题材的内涵表现通过对造型的改变表现现代需求的主题特色与文化内涵。
德化白瓷所显现的艺术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德化白瓷的创作积累了德化历代艺人的经验,凝聚了手工艺人的心血,德化白瓷的制瓷方法一直遵守着传统的形式和审美规范。传统白瓷技艺创作出的白瓷作品完成后,精美素净,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德化白瓷的发展得益于德化艺人的传承,德化的工作坊大多是子承父业和师徒传承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能够保证德化制瓷技艺和题材的继承。
但这就造成德化的创作环境比较封闭,对外交流少。很多艺人只埋头创作,对外来的形式、技艺接受程度低。老艺人严格遵循着旧的制作方式,认为美的形式只有传统题材,没有创新的意愿。新的年轻陶瓷学徒大多学历偏低,在十几岁就进行传统陶艺的学习,依旧沿用德化传统的民间技艺手法,模式化的继承是对德化白瓷的禁锢。德化当地虽然有专业陶瓷工艺美术学校,注重专业性的德化白瓷职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类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包括一般艺术知识理论较少,职业化的需求也局限了学生们个性和创新性的发展。现如今,当代陶艺对德化提出了挑战,要求全球化、个性化的艺术审美,对艺人们创作出具有更深内涵、更当代的作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题材的德化白瓷的新探索,离不开德化艺人们的精心手作,离不开艺人们自身的发展。在继承历史的同时,应对外来的新技艺、新形式、新的创作思想保持开放的态度。
德化白瓷发展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在历史的沿革中,德化传统白瓷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其新的方式、技艺、形式。德化白瓷的创作题材主要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提取,尤其是宗教文化。利用德化白瓷独有的静谧高雅的特性,表达传统的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创作出属于德化白瓷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这一时期,德化白瓷的新探索的实现需要对传统陶瓷技艺、造型、内核、艺人的发展进行转变。当代德化白瓷的发展仍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德化陶瓷艺人在创作中保留传统题材的同时,应该积极尝试当代陶瓷的表现方式,将现代的艺术审美和传统白瓷技艺融合,既表达对传统的继承和尊重,展现出德化特色,也应积极融入新时代理念在传统题材之中,展现出德化白瓷艺人对于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的体会,避免固步自封,满足现代审美及市场需求,在时代背景的需求下作出创新的改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