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2022-03-17 22:19李四军韩晓剑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精准

李四军 韩晓剑

新冠疫情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影响了2020 届八百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间接影响了之后几年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以“稳就业”为首的“六稳”工作和以“保居民就业”为首的“六保”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加紧落实稳企业稳岗位各项举措,采取更多市场化办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艺术类高校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对口的岗位设置比较少,就业面较狭隘,专业性较强,平常的就业率较低,因疫情影响,冲击尤为明显。

新冠疫情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受新冠疫情影响,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以西安美术学院近几年就业情况为例:2020届毕业生总数1755人,其中本科生1565人,研究生190人。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生2020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320人,就业率为75.2%(2019 届同期就业率80.54%),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76.73%,研究生就业率为62.6%。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回升至80.27%,接近2019 届的毕业生水平,但仍未超过2018 届毕业生同期的就业率。2020 届毕业生中,有11.8%的毕业生签订了三方协议、劳动合同;14.64%的毕业生确定要升学或出国留学;44.9%的毕业生以录用函、用工证明等其他录用形式提交就业材料;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3.86%。

西安美术学院2020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往届相比有所下降,分析学生就业数据可知,受疫情影响,有出国深造意向但因疫情影响无法实现、有深造意愿但未能在毕业前顺利落实的毕业生占比较多;三成毕业生选择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主动选择(因个人期待、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而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占56%。毕业生多因追求更高的薪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就业现状表示不满;就业初期进行职业选择时,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清晰,个人职业规划不够完善,体现出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不足的现象。另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效果仍需多关注。

新冠疫情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新趋向

1.中小微企业招聘数量缩减,就业率骤降

为打赢疫情攻坚战,我国采取了停工、停产等一系列全民抗疫的方式,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疫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也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流向是中小微企业,而受疫情影响冲击最大的也是中小微企业。根据麦可思西安美术学院2019 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学院2019 届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单位(占总就业率的74%)——民营企业/个体经营困难,而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300人以下的中小型用人单位。

受疫情冲击,很多中小微企业采用少招新、不招新,甚至裁员的方式来削减成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很多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普遍提高,应届毕业生相较已有工作经验的再就业人员而言,就业几率相应降低。根据BOSS 直聘《2020 春招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显示,2020 年春节后第三周,面向2020 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44%,而小微企业(规模小于100 人)对应届生的需求同比收缩52%。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尽管招聘需求开始缓慢增加,但招聘规模与往年相比仍明显不足。

此外,受疫情影响,毕业生五月返校,错过了大量的求职黄金期。绝大多数公司延期复工,学生延期复学,毕业生的求职期大大缩短,求职时间紧迫。返校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也到了冲刺阶段,给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少学生表示,一边进行毕业设计,一边准备求职,二者难以有效兼顾。

2.就业流向、分布更加广泛

受疫情影响,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分布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根据麦可思关于西安美术学院的调研数据分析,2020 年的就业数据与2019 年相比,体育和娱乐业有所增长,其他行业增长近5%,说明学生就业涉及的行业更为宽泛,采取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学生考公务员、教师,考研,出国留学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在教育行业、批发与零售业、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下降。

3.就业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毕业生求职从线下招聘会转为线上招聘会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招聘对企业及毕业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企业及毕业生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线上面试虽然方便、快捷,但并不能缩小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双方不能够充分了解,毕业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毕业生,还增加了试用期、实习期,有的单位甚至设置了多轮线上面试,这些均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4.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焦虑、思想紧张情况加重

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生存艰难,多数中小微企业的招聘规模缩减,学生求职不断碰壁,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焦虑问题。根据调研统计,有七成学生表示自己有就业焦虑心态,四成学生坦言他们存在失眠、焦虑、情绪紧张等状况。

另外,疫情之下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受疫情影响,很多课程由线下改为线上,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艺术类学科,需要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线上教学导致教师指导效果减弱,多数学生因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而焦虑。毕业年级的学生因疫情反复无法进入企业实习,很多学校甚至取消了实习环节,或仅提供线上实习和仿真实习的机会。线上实习没有线下实习的氛围浓厚,学生能够学到的技能有限,很难达到企业和学生的预期效果。因学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都遇到了很大阻碍,使得学生加剧了对就业创业的心理畏惧。

新冠疫情下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策略

1.用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精准就业的核心是就业,其内涵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层是信息精准;第二层是能力精准。

(1)多途径实现信息精准

信息精准是指,为了解决之前粗放式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的结构性矛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求职者和目标岗位的精准匹配。高校就业中心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创业信息,经过审核后及时将信息向广大毕业生传达。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就业信息宣传栏、就业信息网的双重作用,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增建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QQ 群、开通学生工作微信订阅号、创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微信群、建设短信服务平台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高校还应打造全生涯、分级分类分阶段的全程立体指导与跟踪服务,直接对接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更精准、便捷的就业信息获取通道。

后疫情时代,艺术类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就业单位进行严格审核、科学归类,实行用人单位—学生双向选择的精准就业模式,分院系组织、分专业动员,精准发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效率。

(2)多举措提升能力精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艺术类高校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强化精准就业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根据市场新需求、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建设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平台及共享教学资源库。

艺术类高校要创建大学生精准就业师资保障机制,提升精准就业的教育能力。一是各院系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室、就业洽谈室,功能齐全的会议室、谈话室等;二是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树立“全员就业”观念,成立就业工作领导管理组,号召专业教师担任职业指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生涯规划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指导。

艺术类高校要想加强学生的精准就业能力,就应先树立精准就业的观念。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朋辈引导的作用,通过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拓宽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艺术类高校可借助毕业作品展演推介毕业生,开辟就业第三市场,这也是艺术类高校就业的独特之处。借助艺术展演的机会,学校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观展,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创意能力。同时,还可借线上展览机会扩大宣传规模,拉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距离。

艺术类高校要注重提升学生精准就业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素质达到目标岗位的要求,这样才能实现精准就业的完整闭环,达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共赢。

(3)建档立卡、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学生的精准就业

在就业创业工作实践中,艺术类高校要对特殊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建立由院领导牵头,学生处、各教学单位党总支书记及主任共同组成的帮扶工作组。同时,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档案,特别要做好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生一档”工作;实施“一生一策”,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指导和帮扶举措,以实现分类指导;建立“一生一卡”,做到底数清、责任清,进行动态化管理。艺术类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方式方法融入具体工作中,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意识;积极宣传西部计划与从医从教助学金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大力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通过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月等活动,将应征入伍政策宣传到人。

2.多方面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政府构建多方协调协商机制

一是从开源上找突破口,以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增添公益性就业岗位,将保障民生作为目标,从民生经济中挖掘就业岗位与战略产业,以达到“满足需求”与“扩大就业”的效果。二是加大拓岗、援企力度,充分发挥资源价值;综合运用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政策,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确保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从而吸引更多人就业。三是实施财政优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四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持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支持大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2)校企联合助力学生就业

2020年高校毕业生已达874万人,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加之疫情带来的就业难连锁反应,导致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不少企业因为疫情造成人才流失。从高校自身来讲,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艺术类高校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艺术类高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在精进艺术专业特色的同时,整合相关传统学科,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如艺术学与理工科结合、设计学科与科技融合,以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其次,艺术类高校要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通过访企拓岗的方式,加大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艺术实践参与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当前,疫情防控已是常态化,高校想突破毕业生就业瓶颈就应进行校企联合,将校企合作化、制度化,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例如,在企业设置实习基地,将大量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合作企业。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可将企业中的优秀管理者、行业专家、工艺能手聘请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正式就业前,学生通过实习及社会实践,会有一个适应期、磨合期,有利于培养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3)建立协同育人、精准就业的工作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就业中心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负责者,要制订细化、完善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并在毕业生中广泛宣讲;学校教务部门要制订详细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细则、弹性学制、课程制度,以及休学、保留学籍制度,解决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信息中心等部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将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招聘企业连接起来,并根据各方需求精准推送信息。同时,就业中心、资助中心可通过发放就业补贴的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顺利度过就业过渡期。

而大学生本人则需转变就业观念,培育积极的求职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自我,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在综合考量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家庭期望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此外,学生还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响应国家基层就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奉献自我。

3.多渠道支持创业,创造就业新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鼓励创业将是艺术类高校新的就业增长点。

(1)创业环境支持

艺术类高校一方面要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创业工作实效,在创新创业中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进一步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校友资源,推进“五名战略”之“名生战略”,以校友企业带动在校学生就业。同时,学校还要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与学生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交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

(2)创新创业培训

艺术类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训平台。

艺术类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比赛,通过比赛验证创新创业项目,完善项目内容。例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灵感快跑”大学生创意创业季活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创业英雄面对面、创意集市、尖峰训练营等活动,将竞赛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艺术创业实践是艺术类高校实践育人、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要努力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高校要分析、梳理疫情下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通过精准就业、协同育人、支持创业等方式,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高效开展,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促使毕业生就业创业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艺术类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艺术类专访心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精准扶贫二首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