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净仪 江苏海洋大学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经济、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唐朝的典型陶器,具有造型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分析唐三彩工艺与艺术价值有利于充分了解唐三彩的特点与意义,因此应对唐三彩工艺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唐三彩即唐代三彩釉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器,盛行于唐朝时期,以白色、绿色以及黄色为主,也应用了蓝色、褐色、红色等颜色。
唐三彩主要包括人物俑、动物俑、建筑模型以及生活用具这四种类型,其中人物俑包括胡人俑、月舞俑、仕女俑、贵妇俑、文官俑以及武官俑等;动物俑包括马俑、骆驼俑、狗俑、驴俑、鸡俑、鸭俑、镇墓兽等类型;建筑模型包括房屋、院落、车、箱柜、亭台楼阁、假山等;生活用具包括碗、盘、壶、罐等。
从出土情况来看,我国唐三彩分布地域较为辽阔,包括河南、陕西、辽宁、浙江、湖北、湖南、天津等诸多省市。其中,河南洛阳与陕西西安的唐三彩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1.经济繁荣
到了唐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国家政权十分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文化与艺术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进了雕塑、建筑等工艺的发展,为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多元文化交流
唐三彩当中有很多大唐与西域往来交流的工艺品,例如胡人俑就展现了西域的特点,而这正是因为唐朝多元文化十分盛行。唐朝的社会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较为频繁,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唐三彩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备受人们的喜爱,那时的人们会通过丝绸之路将唐三彩运输至其他国家与地区。而这些国家与地区也对唐三彩的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研发了波斯三彩、奈良三彩等工艺,促进了唐三彩的发展。在交易过程中,唐朝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碰撞与融合,为唐朝文化与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促进了唐三彩的发展,也使唐三彩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3.厚葬之风盛行
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地域也十分辽阔。从相关诗词来看,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人们出现了享乐意识、攀比意识。同时,唐朝继承了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崇尚厚葬。虽然唐朝的法律条例对唐朝官员的陪葬冥器数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依然无法阻止厚葬之风的传播与盛行,大多数王公贵族、低等官吏都不会按照这些规定进行陪葬。厚葬之风虽然能够展现对亡灵的追思与悼念,但是也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攀比与炫耀,造成了财富的过度消耗与社会风气的败坏。厚葬之风盛行使人们对冥器的需求量不断攀升,而部分唐三彩本身就属于冥器,所以厚葬之风也推动了唐三彩的发展,丰富了唐三彩的主题。
4.三教并行
唐朝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也实行了开放政策,促进了儒教、道教以及佛教的发展。虽然在不同时期唐朝君主对不同宗教的重视程度不同,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唐朝一直处于三教并行的状态中。三教并行的状态不仅促进了不同思想的融合与碰撞,也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让人们将意识形态转变为艺术形态,促进了唐三彩的出现与发展。唐三彩充分展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展现了道教与佛教思想。例如,唐三彩是主要的冥器,而冥器的陪葬数量与人们对先辈的孝敬程度成正比,所以唐三彩中含有儒家的孝道思想。同时,古人认为唐三彩作为冥器可以维持墓主人的安宁,使墓主人早登极乐、上升仙界,这展现了道教思想。此外,唐三彩中的天王俑包括四大天王等形象,结合了佛教思想。
5.审美华丽
唐朝的艺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无论书法、绘画还是音乐都呈现出华丽的审美风尚,为唐三彩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三彩的技法十分成熟,釉色十分绚丽,造型也十分丰富,展现了唐朝时期的审美风尚。在唐朝之前,大多数朝代都以素色为主,但是唐朝的多元文化十分盛行,擅长利用色彩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情感,促进了三色釉技术的发展。
唐三彩的发展主要包括初创、鼎盛以及衰退这三个时期,与唐朝的发展过程一一对应。
1.初创时期
唐三彩的初创时期指的是7世纪初至8世纪初这一阶段,即武德年间至武则天执政之前。在这一过程中,唐朝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所以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类型也比较少,且大多数产品应用的仍然是单色釉或双色釉等工艺,而不是三色釉工艺,所以并不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陕西礼泉县一些名将的墓中出土了釉陶器与彩绘釉陶器,这些陶器属于初创时期的唐三彩作品。
2.鼎盛时期
唐三彩的鼎盛时期指的是8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即武则天执政至唐玄宗执政期间。这段时间,唐朝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所以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且应用了诸多釉色,是十分典型的唐三彩作品。另外,盛唐时期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促进了唐三彩作品的流传。
3.衰退时期
唐三彩的衰退时期指的是8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即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严重影响了唐朝的政权与国力,导致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不断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期间,唐三彩的制作范围越来越小,产量也不断下降,只有一小部分窑厂还生产唐三彩。唐朝结束之后,唐三彩的制作不复往日,只有北方部分地区继续制作唐三彩,但这些地区的工艺水平相对较低。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成型、素烧等环节,但唐朝的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比现在,各个环节都是由制作人员手工完成的,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唐三彩的选料工艺主要包括泥料选择工艺与釉料选择工艺。第一,泥料选择工艺。一般情况下,制作人员就地选取泥料。相比于其他材料,高岭土具有颗粒细小、颜色洁白、不易变形、不易开裂等特点,所以大多数制作人员都会利用高岭土制作唐三彩。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会对高岭土进行研磨、浸泡、漂洗等处理,将其转变为成品泥料,从而打造白色等不同颜色的坯体。相比于其他工艺品,唐三彩更注重造型与釉色,对泥料的选择不太重视。例如,无论是陕西唐三彩还是河南唐三彩的胎质当中都含有石英颗粒、矿物质以及黏土团块,这就说明唐三彩不太注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第二,釉料选择工艺。唐三彩的釉料主要是由金属氧化物以及石英粉形成的。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会将铜、铁等金属打造成薄片,之后将其放在铁锅中进行加热氧化处理。处理之后会对其进行研磨、筛选与漂洗处理,将其转变为粉末状的金属氧化物,并在其中添加适量的石英粉,从而制成釉料。
常用的唐三彩成型方法包括轮制、雕塑、粘贴等。第一,轮制工艺。在应用这种工艺时,制作人员需要利用转盘拉动坯体,使其形成器具。第二,雕塑工艺。雕塑工艺多被应用在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唐三彩制作中。在雕塑过程中,制作人员需要利用双手捏制坯体并利用一些工具调整其形状,从而使坯体形成器物。第三,粘贴工艺。即利用泥浆将各部分坯体连接起来的工艺。第四,模具工艺。这种工艺多被应用在体积大且结构复杂的唐三彩制作中。模具成型工艺是最常用的成型工艺。例如,大多数唐代陶俑都应用了双模压制的工艺,且其中一些造型奇特的陶俑将雕塑与模制结合起来,增强了产品的生动性与灵动性。在应用这种工艺时,制作人员需要先对黏土进行雕塑,之后通过翻模、晾干、烧制等方法将黏土转变为陶模。同时,由于大多数唐三彩的原材料都是高岭土,陶模的吸水率较高。
在坯体成型之后需要对坯体进行素烧。首先,制作人员需要将阴干之后的坯体放置在马蹄窑当中,并利用小火进行烧造,从而使坯体当中的水分蒸发掉。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全烘干坯体就会导致坯体出现烧崩炸裂等问题。其次,当坯体呈现出浅红色时需要将小火转变为中火并不断提高温度。为了完成坯体的烧制工作,制作人员需要利用木柴等燃料进行燃烧并将温度控制在1000~1100℃。
在完成素烧工作后需要对坯体进行冷却处理,当坯体温度达到要求之后再进行施釉。在施釉时制作人员需要按照设计图纸利用配制好的釉浆进行挂釉。唐三彩的挂釉手法有很多,例如点描、印花、贴花、点彩、刻画等。
完成挂釉工作后,需要将唐三彩晒干并对其进行釉烧处理。在釉烧时,制作人员需要利用温度为850℃~950℃的直焰窑烧造各种釉药。在烧造过程中,釉汁会出现流动、浸润等现象,继而形成十分绚丽的色彩釉。同时,唐三彩胎体当中的水分会不断蒸发,胎体出现收缩的现象,而受热之后,胎体会出现膨胀的现象。在胎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釉层也会出现收缩或膨胀等现象。但如果釉层的收缩程度小于胚体的收缩程度就会出现脱釉等问题,而如果釉层的收缩程度大于坯体的收缩程度就会出现裂痕等问题。因此,制作人员需要控制好釉层与坯体的收缩程度。当烧造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唐三彩胎体当中的部分物质会出现受热熔化的情况,所以这些物质会转变为液体,继而填充坯体当中的孔隙。此外,釉层熔融之后可能会产生气体,所以制作人员需要控制好釉烧温度,避免出现釉泡或坯泡。总之,釉烧的难度相对较大,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经验控制釉烧温度,增强唐三彩釉色的协调性与均衡性。
唐三彩的釉料当中含有铅等成分,增强了釉层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障人物面目的清晰,很多制作人员都不会在唐三彩人物的头部施釉,而是在人物头部涂抹朱唇并利用墨画出人物的头发、眉毛、眼睛等部位,增强头部的清晰性。同时,制作人员需要利用白色化妆土与矿物颜料对唐三彩进行打底与彩绘,增强人物的生动性与韵味性。
唐三彩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釉色上。在唐代之前大多数制作工匠都是利用单色釉或两色釉制作陶瓷,而唐朝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交流范围也比较广阔,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单色釉与两色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唐朝的制作工匠开始研究三色釉,将红色、绿色等颜色应用在陶瓷当中。在工艺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制作工匠又将更多的颜色应用在陶瓷中,且尝试应用交错施釉、低温铅釉烧制等工艺,将高超的施釉技术与装饰手法结合起来,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提升了唐三彩的艺术价值。另外,唐三彩的釉色绘制也应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例如利用黄色、褐色等颜色展现出马与骆驼的鬓毛,所以唐三彩也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造型丰富是唐三彩至关重要的艺术特征,提升了唐三彩的艺术价值。按照造型可以将唐三彩分为人物造型、动物造型以及生活用具这三种类型,不同造型的特点不同。第一,人物造型的特征。仕女俑是十分常见的唐三彩人物造型,其面部较为丰满且多利用朱红点染唇部,利用墨描绘眉毛。同时,仕女俑多穿着圆领窄袖的裙子,衣纹的线条较为清晰。大多数仕女俑的造型呈现丰腴、娴雅等特点,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女性风姿与当时的生活特点。武士俑也是十分常见的人物造型,这些武士俑具有肌肉发达、面部狰狞等特点。第二,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三彩当中的动物造型有很多,常见的是骆驼与马。在唐朝,骆驼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物品的重要工具,而马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所以骆驼与马等造型十分常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喜欢马,并在墓前刻了六匹战马的形象。唐三彩当中的马俑多呈现体态肥硕、颈部宽大、臀部丰满等特点,而骆驼俑多呈现腿部强劲、昂首嘶鸣等特点。第三,生活用具。唐三彩中的生活用具不是生活中用的器具而是冥器,主要包括碗、钵、杯、碟等类型,这些用具的造型具有稳重、端庄等特点。
唐三彩是由唐朝的陶瓷烧制工匠制作而成的,这些制作工匠具有较强的创作欲望,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工艺经验,通过材料选择、釉色烧制等手段制作出艺术价值极高的唐三彩。在制作过程中,这些制作工匠也结合了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形象,所以唐三彩作品的线条十分流畅,不仅凝结了制作工匠的情感,而且也展现了唐朝的活力。例如,工匠通过优化人物陶俑的线条、造型以及心理展现人物特点,达到了形神兼具的效果,也通过优化动物陶俑的线条、动作,刻画了逼真的动物形象。
唐三彩当中的人物陶俑具有生动、传神等特点,动物陶俑具有灵活、逼真等特点,而这都是因为唐三彩的神韵十分生动。作为釉陶艺术与雕刻艺术,唐三彩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创作中的写实风格,也开创了写意风格与浪漫风格,所以唐三彩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唐三彩当中的装饰十分丰富,例如制作人员会利用点釉、会釉、填釉、印花、贴花以及堆塑等手段制作色彩斑斓的三色器;利用刻画、印花、贴花以及捏塑等手段制作动物、人物、莲花、宝相花等装饰品;利用线描、点描等手段制作织锦、夹缬等纹样;利用斑描等手段优化动物的羽毛与肌肉,提升了唐三彩的艺术价值。
雕刻本身就属于一种艺术手段,虽然不能通过明暗对比、透视关系等方式展现主题,但可以通过形体概括等方式展现内容。而唐三彩中的雕刻技巧十分传神,增强了造型的艺术性与特殊性。首先,体积是雕刻艺术的基础,而唐三彩作品的体积十分饱满,可以在不同光线条件以及不同角度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有效增强了造型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其次,动态是雕刻的生命力,唐三彩作品的动态性非常强。例如,唐三彩中的人物陶俑都处于奏乐、弹琵琶等动态状态中,不仅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具体动作,也可以展现出人物的阶级属性,巩固了唐三彩在雕塑史中的地位。
唐三彩陶俑中有很多胡马与骆驼的形象,在雕塑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具备较大的艺术影响力。唐三彩当中的胡马陶俑与骆驼陶俑多处于饮水、直立、疾走等状态中,且这些陶俑的动态结构刻画得十分精准,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处于驻足静立状态中的胡马陶俑呈现出身体躯干微微向前拉直、四肢肌肉紧绷等特点,而处于仰天嘶鸣状态中的胡马陶俑呈现出前蹄腾空、头部上扬等特点。
艺术价值指的是艺术品展现出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一般情况下,艺术品的民族性、个性以及地域性越强,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作为杰出的艺术作品,唐三彩备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和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外物质文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唐朝时期社会的开放程度较高,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促进了唐三彩的传播。而唐三彩的艺术魅力较为独特、艺术价值较高,对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以及物质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波斯国利用唐三彩工艺研发出了“波斯三彩”,朝鲜利用唐三彩工艺研发出了“新罗三彩”,日本奈良利用唐三彩工艺研发出了“奈良三彩”。在这种情况下,唐三彩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唐三彩是我国艺术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艺术文化的内涵。首先,唐三彩的釉料当中含有大量的铅,而铅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会四处流动和扩散。在流动与扩散的过程中,黄色、绿色等诸多颜色会相互浸润,所以唐三彩的釉面具有绚丽多彩、光亮异常等特点,烘托出了浪漫氛围,突破了传统釉陶器艺术效果的限制。其次,唐三彩的人物陶俑与动物陶俑十分出名,且这些陶俑的造型十分独特、色彩十分柔和,突破了传统艺术手段的限制。同时,之前陶瓷烧制品没有冰裂纹,而唐三彩当中的部分陶俑出现了冰裂纹,为陶瓷制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此外,从陶瓷史的角度来看,唐三彩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唐朝之前,制作人员多利用单色釉或双色釉制作陶瓷,例如汉代会利用黄色和绿色这两种釉彩制作陶瓷。而唐三彩的出现使更多的色彩被应用在陶瓷当中,突破了传统工艺的限制。
从唐三彩的出土情况来看,首先,唐朝制作了大量的人物陶俑,这些人物陶俑具有造型生动逼真、色彩丰富绚丽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到了当时人文背景的影响。例如,唐朝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对女性的衣着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所以大多数女性陶俑的上衣都是圆领露胸的,展现出唐朝文化十分开放这一特点。同时,大多数女性陶俑的身材都比较肥胖、妆容较为秀丽,且身穿襦裙、脚踏尖头鞋,充分展现了唐朝女子的妆容与当时的人文艺术。另外,很多动物陶俑都是骆驼,这是因为唐朝的丝绸之路十分发达,且多利用骆驼运输物品,所以骆驼成了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这些唐三彩工艺品也展现出唐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活动,体现了时代人文价值。
唐朝经历了初唐、盛唐以及晚唐这三个阶段,唐三彩也经历了初创期、繁荣期与衰退期这三个阶段,所以唐三彩的变化情况与唐朝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可以展现出唐朝的经济文化。第一,从人物陶俑的风格与形体来看,唐三彩可充分展现出唐朝的经济文化。初唐时期,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开放程度也比较低,所以唐三彩人物陶俑的身材都比较清秀、衣衫较为紧身,且表情呆板;而盛唐时期经济水平与社会开放程度都比较高,所以人物陶俑多呈现出形态肥胖、仪态端庄等特点;晚唐时期经济逐渐衰退,所以人物陶俑虽然体态丰满,但是体积相对较小,且造型较为呆板,呈现出了病态的特点。第二,从镇墓俑的变化情况来看,唐三彩可充分展现出唐朝的经济文化。初唐时期经济落后,且厚葬之风并不盛行,所以镇墓俑只有镇墓兽以及武士俑,且镇墓俑的体积比较小、造型也比较平实。在唐高宗时期,逐渐利用天王俑代替武士俑,并将天王俑制作成卧兽等形态,从而维护墓主人的安宁。盛唐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厚葬之风盛行,所以镇墓俑的造型较为夸张有气势,面部神态十分和谐,且发冠、腰带、袖口等细节之处都彰显出镇墓俑的豪放。同时,镇墓兽的高度多在40cm甚至1m以上,且毛发呈螺旋上升状。晚唐时期经济没落,镇墓俑的体积逐渐变小,人面兽面模糊不清。第三,从动物俑的变化情况来看,唐三彩可充分展现出唐朝的经济文化。在初唐时期,动物俑呈现出瘦小、孱弱等特点;在盛唐时期,动物俑呈现出高大、威猛等特点;在晚唐时期,动物俑呈现出臃肿、羸弱等特点。
对唐三彩等传统艺术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唐三彩的造型、色彩都十分独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让人们充分了解其艺术价值。首先,唐三彩的造型具有饱满敦厚、丰腴端庄、单一与变化相结合、精细与气魄相结合等特点,展现出雍容华贵的艺术风范。例如,人物陶俑、骆驼陶俑等工艺品的造型十分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可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其次,唐三彩的色彩具有绚烂华丽、流光溢彩等特点,视觉冲击力较强,可有效吸引人们的目光。唐三彩的色彩艺术是由单色、两色艺术发展而来的,将古拙、素朴的陶瓷转变为绚丽多彩的陶瓷,为人们创设了完美的艺术世界。
在多元文化交流、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唐三彩应运而生。在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挂釉、釉烧以及开相等环节的制作之后,唐三彩形成了釉色绚丽、造型生动的陶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唐三彩的艺术价值越来越高,不仅丰富了艺术文化的内涵,也展现了时代人文价值。因此,需进一步对唐三彩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挖掘唐三彩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