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精神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理路

2022-03-17 23:05温兆标宋帅辰
关键词:谱系逻辑中国共产党

温兆标, 宋帅辰, 金 秋

(1.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2.周恩来故居管理处 资料科, 江苏 淮安 223200)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强大精神支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指导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31在筚路蓝缕、恢宏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周恩来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2]。《讲话》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缜密的逻辑演绎和翔实的史料佐证告诉我们,周恩来的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从定义上说,《讲话》多次使用的“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使用的“周恩来的精神”,为“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提供了政治依据。从内涵上说,《讲话》中的“六个杰出楷模”将周恩来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影响上说,《讲话》中的“三个生动缩影”充分肯定了周恩来的崇高地位、杰出贡献和周恩来的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影响。从性质上说,《讲话》明确指出:“周恩来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2]本文主要从逻辑上论证周恩来的精神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生成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价值逻辑与情感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生动的实践来源。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的,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实践指向,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从理论逻辑看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毛泽东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真理、信仰真理、坚持真理。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理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各个阶层多方寻找救国理论和方案。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根本改变,这些运动全部宣告破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真理的光芒。他们翻译、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发动工农群众,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从伟大精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到科学家精神中的“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崇高品质一以贯之。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理论创造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真理,但不墨守成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他们打破“城市中心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论断;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他们看到了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命运前途、新的阵营归属,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新中国建设方案,他们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构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他们创造了和平赎买的新主张;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步走”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方位、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重大理论问题。最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理论创造,最集中、最主要、最根本地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创新上。在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潮流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南和精神灯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党的指导思想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理论创新是一个持之以恒、永无止境的过程。

周恩来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理论创新的重要成员。首先,周恩来追求真理,追寻先进理论。他小学时就树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他东渡扶桑,“邃密群科济世穷”,寻找救国救民真理。1918年2月11日,在农历新年春节的日记中,他立志“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5],去开创崭新的人生。在日本,他阅读《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陈独秀的《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等文章,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今井政吉的《俄国革命派之系统》一文介绍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主张,让他意识到从前以为“贤人政治”可以救中国实在大错,只有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用政治争斗的革命手段才能实现”[6]。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立即投身这场时代洪流,并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与天津的爱国青年一起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因此而被拘押期间,他带领狱友们阅读进步书刊,了解新思潮,分五次向狱友介绍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颤动于狱中”[7]42。1920年年底,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亲眼目睹了一战后欧洲各国的重重社会危机,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的最后一丝幻想。在阅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后,周恩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毅然加入了党组织。1922年3月,他致信国内觉悟社同人时坚定地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7]54其次,周恩来善于理论思考,进行理论创新。如他对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精辟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步骤、前途、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的深刻阐释,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战争思想、军队政治工作、正确战略战术原则的深入思考,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辩证关系的精准把握,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新中国外交思想的系统构建,对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谋划等。正如习近平所说:“周恩来同志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善于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论思考和深刻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2]

(二)从实践逻辑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伟大精神只能产生于伟大实践,并生动直观地反映这一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在伟大建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学习、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党纲的制定过程中,形成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在不畏白色恐怖的不懈抗争中,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在坚定信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最终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同样,只有在艰难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敢闯新路、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只有在可歌可泣的长征中,才能形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只有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才能形成“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只有在一次次飞天问天的重大科研攻关突破中,才能形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只有在14亿人同心协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中,才能形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周恩来的精神是在周恩来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周恩来从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那天起,无论革命形势多么严峻,白色恐怖多么血腥,担负职责多么沉重,政治形势多么险恶,个人境遇多么艰难,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逐渐形成了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精神。周恩来从1927年起就成为党中央核心领导成员,一生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总是胸怀大局,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逐渐形成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精神。周恩来总是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心系群众,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总是以人民群众的“总服务员”定位自己、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了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精神。周恩来享有崇高威信,总是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精神。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总是勇挑重担,日夜操劳,超负荷工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依然不顾重病处理国事,逐渐形成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精神。周恩来长期身居高位,他不但严谨自律,艰苦朴素,时刻牢记自己的修养要则,而且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给亲属定了“十条家规”,逐渐形成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精神。

(三)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看

周恩来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早期形态和重要内容。在实践上,两者都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天辟地的伟大实践中,都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都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翻天覆地的伟大实践中,都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惊天动地的伟大实践中,都体现在每个中国共产党人战天斗地的伟大实践中。在理论上,两者都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核,都有忧国、为民、牺牲、奋斗、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都有理论学习、理论创新的思想品格,都有救国救民、民族复兴的梦想追求。因此,两者都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

二、生成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8]伟大精神不是随意捏造或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漫长的社会实践和个人活动中孕育、发展、成熟的。

(一)从生成逻辑看

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产生有相近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第一,都是在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产生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进而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存亡时刻,救亡图存成为最紧迫的时代主题。然而,旧式农民革命式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改良式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和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迫使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寻找新的救国方案。陈独秀和李大钊最先看到了俄国十月革命新的意义、新的路径,认定未来的社会必是“赤旗的世界”,并相约建党。毛泽东、蔡和森等也主张用俄国式的革命改造中国,并毅然加入了党组织。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后逐步认定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向,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奠定了周恩来的精神的最初内容。第二,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中产生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这里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理想”,就是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陈独秀、李大钊等党的主要创始人,都是在认识、接纳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播、践行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然先天性地决定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必然规定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理想”的信仰根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必然规定伟大建党精神“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使命,必然规定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气质。同样,周恩来在日本求学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中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留学时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在认识、接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等精神特质。第三,都是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前提,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必要前提。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不但改变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方向和结果,更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诞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分子看到了新兴工人阶级蕴藏的巨大政治能量,便不遗余力地开展工人运动,积极创建工人性质的政党。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考察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工人阶级状况、阅读进步书刊等,逐步摒弃了无生主义、军国主义、“贤人政治”等主张,在五四运动中通过深入工人、学生,看到了无产阶级的磅礴力量。特别是实地考察了一战后欧洲经济状况的萧条、工人阶级生活的窘境后,坚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矢志不渝。这标志着以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热爱人民、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永远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周恩来的精神的初步形成。第四,都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崇仁爱、重民本、求大同、担道义、尚和合、讲奉献等优秀思想,自强不息、精忠报国、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助困等美好品德,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土壤,也是周恩来的精神形成的重要来源。

2.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为伟大精神形成提供外因和可能,要把可能变成现实,离不开精神主体的主观条件。第一,都有高尚的精神特质。不是所有的优秀品格都能升华并被命名为精神,这种高尚品格必须达到至高境界,必须得到所有人的信服和尊崇,如周恩来的人民公仆情怀、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特区人敢闯敢试的勇气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命名,要考虑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精神现象,避免泛化和同质化。因此,这些精神都是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二,都有巨大的社会贡献。要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代表,其主体必然要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再如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驱们,在白色恐怖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找到了科学真理,开辟了崭新道路,建立了先进组织。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第三,都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伟大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必须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周恩来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他爱国爱民、甘当公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善于团结、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范,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资源。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当然不局限于党的初创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一个个历史跨越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从发展逻辑看

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党的中心工作,又必然规定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奋斗目标、工作内容和精神状态。因此,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不断丰富,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源头到谱系的嬗变。周恩来的精神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也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精神史诗,先后铸就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要义是追求光明、不畏牺牲。周恩来1927年就进入党中央核心领导层,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精神世界更加饱满丰富。特别是遵义会议后,精心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渐形成了对党忠诚、维护大局、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精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实现最彻底变革的时期,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中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铸就了一座座感天动地的新的精神丰碑,如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要义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周恩来在担任政府总理的26年里,始终心系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体现出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精神;他每天工作12个甚至16个小时以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即使重病期间也是如此,体现出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精神;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体现出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精神;他长期身居高位,总是率先垂范,并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体现出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精神。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又孕育创造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要义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又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丝路精神等。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核心要义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周恩来在1976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重要精神力量来源。

(三)从生成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看

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都产生于建党时期,并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其社会影响又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还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周恩来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每一种精神,在其谱系中都是个性,都有其代表人物,但把它放到党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才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整体性、一贯性、系统性,才能看到党和人民力量的广泛性、强大性。因此,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生成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两者辩证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

三、价值逻辑与情感逻辑的辩证统一

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蕴含丰厚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也蕴含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真情实感。

(一)从价值逻辑看

1.周恩来的精神的当代价值。第一,有利于坚定人民群众的信仰信念信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迫切需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迫切需要增强实现民族复兴信心。周恩来从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就坚定地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他始终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当代中国人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恩来一生为创立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而努力,为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德做表率,从而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可亲可信、可学可做的榜样。第三,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楷模,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人风范,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学习、传承、弘扬周恩来的精神,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能够在全社会凝聚崇德向善的澎湃能量。第四,有利于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周恩来长期担任政府总理,他始终勤政为民、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他告诫党员干部要严守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他给自己定下“修养要则”,身后没有任何个人财产,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领导干部树立了当好人民公仆的榜样。

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第一,有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特质。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运动中,为什么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获得成功?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蕴藏在共产党人身上的精神因素是重要的主观条件。只有认真总结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价值旨归、优良品质,才能找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魂,才能找到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第二,有利于提供兴国强党的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立足于过去的政党,更是一个放眼未来、志在千秋伟业的政党。只有站在厚实的历史根基上,未来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能为新时代兴国强党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第三,有利于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伟大奋斗。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有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强大凝聚力。实现民族复兴最根本的力量在人民,最强大的力量在凝聚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激发行动自觉,赓续百年精神谱系,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才能凝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第四,有利于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掀起了一股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逆流,意图破坏中国国际形象,遏制中国崛起,挑拨党和人民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一则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生动地向世界人民展示出一个真实、立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形象,能打破西方话语霸权。

(二)从情感逻辑看

情感逻辑是“从情感出发并以情感来判断事物的主观性逻辑”[9]。人是感性的动物,情感喜好会影响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内在地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和深受人民爱戴的情感寄托。

1.两者都蕴含着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价值情怀。周恩来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蕴含着浓郁的人民情怀。具体体现在: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成就的力量源泉。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0]周恩来也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2]因此,《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上升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周恩来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服务人民的[11],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周恩来说:“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2]《决议》强调:“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66第三,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周恩来是杰出代表之一,要求自己“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逝世前,他郑重交代,把他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百年风雨同舟共济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关系,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第五,坚持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1]66周恩来总是心系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甚至连逢年过节一线工人能不能吃顿饺子的事都亲自过问。

2.两者都彰显出深受爱戴、深受拥护的真挚情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让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正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中国人民在比较、甄别中选择共产党、信任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爱戴共产党,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携手同行,共创美好。周恩来就是最受人民爱戴的共产党人之一,“人民总理人民爱”、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就是亿万人民深情的自然流露。

(三)从价值逻辑与情感逻辑的辩证统一看

价值逻辑以事实为基础,具有客观性。情感逻辑以感性为基础,具有主观性。周恩来的精神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有客观基础,也有情感因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信仰、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实践第一的价值标准、修身自律的价值规范、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是其共同的价值逻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又深受爱戴、深受拥护,是其共同的情感逻辑。因此,周恩来的精神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价值逻辑与情感逻辑的辩证统一,两者辩证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猜你喜欢
谱系逻辑中国共产党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神族谱系
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创新的逻辑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