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的几个问题

2022-03-17 19:44王世谊
关键词: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制度

王世谊,卢 遥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概念提出,将其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作为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的新定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重要原则、基本路径和着力点,并在实践中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注重发挥政治建设在党建体系中的首位性和基础性作用,这一重要变化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政治建设的高度精准把握,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新的管党治党的战略思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抓准了这把从严管党治党的金钥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思维是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明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应有之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核心是政治领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之间的有机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要“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而完整地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明确要求。“四个自信”来源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命题,并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举,形成了“四个自信”的完整表述。“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具有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协同性和统一性,两者构成结构严密的有机统一。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具有互补性。“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同属于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但指向性各异、侧重点不同,适用的场域和条件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实践性指引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供了中坚可靠的政治保证和澎湃强大的精神力量。2016年我们党首次在既往党的建设生动实践下创造性地明确提出“四个意识”,这就对所有党员思想建设、党组织发展提出政治领域的要求,两者各自发挥针对性建设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具有协同性。“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者指向的都是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两者之间联系紧密、质地趋同,“四个自信”是“四个意识”的信念前提和内在动力,“四个意识”是“四个自信”的理性自觉、行为表现和展示途径。只有增强“四个意识”才能彰显“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相互连接的开放体系,既具有一般理论科学体系的严谨性,又配备指向实践的丰富延展性和适配性,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淬炼中形成相互影响、多面并进、优势互补的互动协同体系。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具有统一性。“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统一并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因此,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对党员干部来说,一要想干事,二要能干事,三要干成事,四要不出事,五要好共事。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能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好共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修行。这些是对领导干部践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基本要求。要明确“想干事”的责任,提升“能干事”的能力,实现“干成事”的成效,坚守“不出事”的底线,营造“好共事”的氛围。

(二)党的政治领导力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联系

何为党的政治领导力?就是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能力及其运作的效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0,政治领导力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核心和根本。

其一,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的政治领导力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紧密关联的,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政治领导力就能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占据主导,引领形势向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发展;政治领导力建设不足或缺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领导力弱化的弊端就会显现,难以正向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社会号召力”[2]16。2018年6月,习近平强调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3]。党的全面领导则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上,通过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发展方向和进度部署等方面的领导体现出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未来1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书、路线图清晰可见。之后,我们要再用15年去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其二,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工程。政治领导力具有引领作用,能够为人民大众指引前进的方向。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力,有一个加强、提高的问题,也有一个改善、完善的问题;加强、提高必须毫不含糊、毫不动摇,改善、完善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成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工程。正是因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地位,其中突出强调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党的领导统筹贯彻实施到各个方位、各个领域,才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在当前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随着党的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和艰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更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提升政治领导力纳入党的建设工作规划和具体布局之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在革命性锻造中使党变得更加坚强。

其三,把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贯穿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全过程。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核心领导能力,“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4]。“三力”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政治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中,各级党组织的责任重大,发挥组织功能是体现政治领导力的根本,贯彻民主集中制是提高政治领导力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体还需注重落实领导责任制度。把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贯穿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全过程,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认真研究,切实执行,并且以点带面,使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

(三)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与完善党领导制度体系的辩证关系

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前提,而要想实现党的建设目标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根本保证。从实质上看,制度体系结构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归宿。强调党的建设持续推进,发挥其在国家与社会建设的领导作用,并不是否定党自身建设可以游离于体系边缘甚至范围以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助推和约束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也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之中,两者之间不断互动调整,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形态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处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核心部位。《决议》指出:“党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1]在各级党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实施各项活动的制度性安排,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组成部分、核心部位。构建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根本前提是解决如何界定领导主客体的边界和职责,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和各领导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新任务要求,彰显出政治领导力在党组织的体制机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

二是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语义上剖析,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本身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一个子命题。党的领导制度的不断演化进步必然会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适应制度进化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制度嬗变的成本与摩擦冲突,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实效性。回到实践中探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党内学习教育的力度和效度,其价值旨归是为了不断提高党建活动积极影响下广大党员群体的制度意识及纪律意识,从而进一步发挥教育作用,坚定理念信念更好地服务于制度良性运行。要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发展,抽象系统总结后上升为制度化存在,最终目的是塑造成为一种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尊重并发挥学习教育内在规律的制度设计、运行和升级模式,即制度体系的建构过程。同时,为适应党的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党的领导制度科学化建设应着力改进自身的系统结构、明确定位适切性职能、动态调整机制配置和活动开展方式,与党的政治建设相匹配、相适应。因此,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具备助推党的全面领导建设制度内化的逻辑前提和认同基础,确保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发展环节,做到有的放矢,防范制度架构沦为空中楼阁丧失合法性的风险。

三是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决定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发展。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的规范性和执行贯彻水平的深度决定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发展,检验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结构质量。从制度角度而言,党的政治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分配和归属地划分问题,即政治资源的承载体系和分配关系,党的政治领导统领性要求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没有统领性要求的制度是静态的、庸俗的、没有灵魂的,是难以运转和发挥制度效力的。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要求党的领导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从而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必须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的领导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系统思维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科学体系,需要始终坚持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其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完善国家治理的最大特征。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决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正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国家治理的各项环节不是抽象的部分与整体之维,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制度下的中微观之维,需要党的领导进行统合与引导,实现握指成拳、聚沙成塔的集合效能与优势。要切实完善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制度建设,促进各种工作任务的实际开展,保障资源融通,增强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最关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将这一本质特征展现出来,把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效能发挥出来。

其二,党的领导是推动国家治理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建设的倡导者、主导者和推动者,是最坚定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结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所获取的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5]20可以看出,全面指引和重点领导的有机结合,是自上而下的科学设计结果。《决议》特别强调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就是要求全党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是完善国家治理的主导者。国家治理涉及范围广阔,层次繁复,环节多重,系统庞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不局限于局部和眼前利益,能够超然于各种治理主体和治理力量之上,既能平衡各种力量,又能主导各种力量,既避免“政府失灵”,又纠正“市场失灵”。《决议》指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1],在新时代,我们党需要将党的领导落实到一切具体环节和细致工作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国家治理有序保质增效发展的核心力量,浸透于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其三,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发挥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同时国家治理的现实要求对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具有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发挥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推进国家治理的发展,就要强化党在治国理政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国家治理是一整套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强化党的有效领导作用,目标是构建设置合理、体系完备、高效运行的职能体系,匹配国家治理的动态发展要求。要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就需要加强党的领导这一党的自身建设根本性问题,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原则和核心要义贯穿到党与国家政权的管理之中,贯穿到与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来。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6]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科学建立和完善党对其他工作尤其是重大任务的领导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断根据国情、世情的新发展需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从而在继往开来中迎接挑战,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概括升华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建设史上,我们党曾经长期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由党面临的特殊党情、国情和党的发展历程决定的。

第一,强化政治核心意识是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根基。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忠诚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必须“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1]。一方面,针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管党治党的环境也有所松软的历史危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党组织都高度重视,直面问题,勇于担当,通过强化政治责任、提升政治领导的能力,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中央的最高政治领导权威。另一方面,习近平无论是在品德修养、责任担当、智慧胆识方面,还是在治国理政的能力才干、国际视野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作为大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的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的核心地位,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因此,以党章为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制度,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抓住了政治纪律这个底线,才能保障其他的纪律都相应地严明起来。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切实地强化党的政治纪律,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第三,净化政治生态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环境的优化。《决议》指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直面突出问题,大刀阔斧地对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进行了调整、规范、整治。围绕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从源头上彻底肃清和改善规范了党内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在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通过研究制定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进一步规定和明确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规范,为党内政治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在选人用人上,把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是否坚定等放在了突出位置,以政治标准为首要考量,严把政治入口关,从而在源头上切实保证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确保了党内从政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这些都着眼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使党内政治生态得以优化,政治环境更加清明,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广大党员干部焕发出新的强大政治生机和活力。

(二)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遵循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主动。

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党的政治本质的全面回归。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不同于一般组织。因为政党是促进现代国家有序地运转、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政治组织和工具,是现代国家的政权管理体系和国家政治组织构成体系中的基本组织机构,集中代表了特定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政党要实现自身的政治统治,是所有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政治目标。因此,为了集中实现其统治,任何一个本质属性不同的政党都将其政治属性放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基本概念和提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语境中虽没有完全明确提出来,但在他们的政治建党理论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政治组织属性都已经予以明确。马克思、恩格斯未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建党”概念,但其政党思想中有关政治权威、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观点是该重要论述最直接的理论来源[7]。马克思、恩格斯在提议创立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党时,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明确的政治纲领和行动纲领。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列宁按照无产阶级党建原则,在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与逻辑上的根本政治要求。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具有双重的政治战略定位:其一,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政党;其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决定了在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重要性和适切性。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组织,从其建党之初就公开地表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内化于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自觉,才能在政治行动上真正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动摇。面对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反华势力,针对国内的错误思潮、错误观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政治大局上考虑问题,制定方案,精准施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审视,精准布局党的建设,抓住政治建设这个根本,保障了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进程中不犯颠覆性错误。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把牢政治方向,经受各种政治考验,防范各种政治风险,切实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二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根本保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62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建设方向等问题,党中央作出了准确、具体科学的指导。十九大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纪律建设这一治本之策,反映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而言,只有巩固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与“魂”,才能巩固和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良好的成效。十八大以来,党内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面对这些党内的风险和考验,党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我剖析,自我革命,做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党内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为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党内氛围和有力的政治保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有利于我们推进党内各方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根本保证。

(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逻辑

任何思想都有其根脉和源流。注重政治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贯主张和鲜明特征,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是党跳出执政历史周期律的必然选择。建党一百年来,从民主革命时期突出强调思想建党,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高度重视制度治党,再到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党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科学的历史逻辑。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地制定并修正政治路线,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探索也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恢复了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基本规范。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十六大把党的制度建设纳入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必须以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为动力加强自身的建设,始终坚持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推动者和领导核心。十七大以后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于首次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十六字路线方针和原则写入党的建设总纲。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延续并深化和完善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党建布局和结构。2016年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提到首位,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逻辑。

(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的建设存在的‘宽、松、软、散’状况客观上弱化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习近平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首要性、统领性地位的直接动因。”[8]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实效性不断地提升,党内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进一步改善,反映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工作场域中的时代要求和时代主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都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从世情来看,诸多不稳定的复杂因素依然存在,北约不断东扩引发的俄乌冲突导致世界形势更加严峻。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话语权不断得到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越来越忌惮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不断给中国设置关卡,制造障碍。在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尚未完全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重重阴霾,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放缓;新的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不断滋生、中美的贸易伙伴关系在利益摩擦中曲折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个体本位等错误思潮不断渗透。中国要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党的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广大党员如何做到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提升政治能力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从国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严峻挑战和重重困难。我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城乡不平衡加剧、农村劳动力亏空、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模式等问题日渐突显,亟需党和国家针对当前的新形势当机立断,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全球化的到来,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西方错误思潮的传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有可能利用网络将社会治理上的一些问题扩大化,从而激化党群矛盾、干群矛盾,更有甚者将其演变为群体事件,引发较大的社会矛盾。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需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每个党员需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不移地履行党员职责,对错误的言论和思潮能够立场坚定、坚决抵制。

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始终不断地推进自我革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越发复杂,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和文攻武备操作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把控政治方向的能力,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得住前所未有的“四大危险”“四大挑战”考验,成为一个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的复杂性、尖锐性和严峻性,更加凸显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呼唤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确立,因为社会主要矛盾与系列社会积弊的破解需要党通过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9]。在这种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把讲政治的弦绷紧,树牢政治意识。否则将会导致党组织的软弱松散、党群干群关系疏离,甚至有可能会因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三、正确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相关性问题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的关系

全面从严治党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虽然内涵不同,但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科学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质量有助于推动形成清清楚楚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藉此可以不断凝结全面从严治党的优秀基因,不断培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并从地位作用、思想基础、根本保证、方针原则、鲜明主线、基本要求、战略任务、关键环节等方面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义。

第二,党内政治生态。生态理论的产生来自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忧思,政治生态理论也由此产生。党内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在党内的综合体现,其核心要素涉及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党性觉悟、道德作风、政治立场、行为作风等方面。2013年,习近平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10]2014年,习近平在第16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形象化地要求“政治生态要山清水秀”。这之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到“政治生态”或“党内政治生态”,强调了营造、重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首先就要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抓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11]80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旗帜鲜明讲政治,发挥思想引领、制度保障、行为机制等改善政治生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反腐败重磅举措,营造了浓厚的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氛围,使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回归到习近平作出的深刻回答。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他首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并深刻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相互关系,强调了党内政治文化对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意义。党内政治文化是在政党政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客观历史存在,对政党政治运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一,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信仰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信仰的支撑来源于一个政党的初心、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不是个体文化,选人用人导向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其三,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建立在丰富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文化。

从上述党的政治建设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的三者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虽然内涵不同,但三者具有内在发展逻辑关系,具有协同性和互动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一,党的政治建设和党内政治文化的关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主题,突出这个主题不能离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滋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党内政治文化以隐性形式居于党组织深层,通过内化、涵化、外化、转化、固化、强化等多重作用机理,融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之中,转变为一种强大的显性力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入手。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助于提高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以文化人,助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其二,党内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文化”与“生态”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价值导向、政治教化、激励约束、凝聚引领功能。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核,是政治生态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党内政治生态就会严重恶化;党内政治生态恶化,党内政治文化也不可能正气浩然。要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重构,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必须首先打牢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以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仅要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而且要从深层次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

其三,应当在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三者的互动中揭示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党的政治建设的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首先,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发挥着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作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干部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文化基础。因此,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其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有力抓手。党内政治文化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它形成于党内政治生活又引领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党员干部只有经过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的淬炼,才能牢固树立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政治文化直接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只有始终围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目标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得到加强。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政治生活三者有机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三者的实现路径是着眼于以文聚人、以文化人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全面从严治党和政治生态发挥着规范、引领和导向的作用。科学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政治建设的基础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政治建设的基础,也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出发,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论述。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时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他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12]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根本保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重要内容,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武器,增强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是关键目标。这些重要论述立场一以贯之,要求不断深化。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认真起来,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政治优势。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基本规范。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健全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1]。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抓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关键点,也就抓住了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钥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要求是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中央出台中央政治局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1],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复杂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些庸俗腐朽的不良政治风气依然存在。这就迫切需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深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必须将其置于社会系统中作深层透视和剖析。党内政治文化与文化自信相一致、相贯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兴,国家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出发,明确提出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要求和任务。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建设,是制度治党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难题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策。“以文化人”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为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挥深入持久的作用提供根本保障。

我们党重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而一直注重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并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党内制度,为更好地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坚持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是坚持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营养,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如构建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等空间设计,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政治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三是坚持和完善弘扬革命文化的制度。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要通过制度建设,使革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不断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对革命文化研究的支持。充分利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文化圣地的教育功能等。

四是坚持和完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

五是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制度。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作为重要内容。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身上的内化,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开创实践和认识新境界的过程,是党员自强和自律的统一。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是运用制度武器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重要举措。应当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党员党性修养的意识和自觉。

值得强调的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首要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在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中也居于统领地位。

制度着力于约束人的行为,但制度的实现程度以社会成员的认同和遵守为前提。坚持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必须明确这一制度体系需要保障和实现政治文化的哪些重要功能,围绕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功能,我们的制度体系构建才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首先是信仰认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之坚决站稳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党的建设由此具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力的文化支撑。其次是价值整合。通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增强对党的性质宗旨、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等的认同感、信任感和支持度,从而产生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自觉认同。再次是教育引导。用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用导向引领党内政治文化,用严管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聚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的载体与手段,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控制力。又次是行为导向。选人用人导向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价值观,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领政治文化建设。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最后是社会引领。构建党内政治文化制度体系除了要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的规范和约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外人士和社会成员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归根到底在于政治性和人民性,党内政治文化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从而强化党员政治身份的认同。

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这一重大要求作出了深入阐述、系统部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遵循。贯彻落实《意见》,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贯彻落实《意见》,根本的就是要牢牢把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线。

(一)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新时代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3]我们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而奋斗的伟大情怀。习近平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4]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与此同时,侵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不利因素也随之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信仰,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这是自身在政治上安身立命、奋发作为的根基,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通过政治信仰的培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思想上坚定支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行动上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体共产党员的头脑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1]433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要善于把理论学习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转化为实际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做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15]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把握。一是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更加精准务实,才能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胜利实现我们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坚定政治信仰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我国而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由传统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逻辑。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两个主体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立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和重大问题处置机制,履行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责任,构建社会舆情线上、线下闭环管理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加强对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的有效管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始终坚持“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我们最大的政治大局,作为首要的政治纪律,切实在思想上高度地认同、在政治上坚决地维护、在行为上自觉地践行。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是核心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必须将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明确“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全党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两个确立”的论述是对党百年历史成功经验总结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重要政治成果。增强核心意识,筑牢政治忠诚,是提高政党合法性和治国理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始终坚持“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要落实到治党治国实践中,要体现在治党治国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为重要。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两个确立”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两个确立”蕴含着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牢固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和强化“两个维护”,是新时代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锻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关键所在。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政治领导的路径和方式。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健全对重大工作的政治领导机制。二是提高政治领导水平,调整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三是强化政治责任,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四是坚持依法执政,将“两个维护”纳入制度轨道。

必须辩证地认识到,始终坚持“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与坚持人民立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的利益就失去了政治保障;没有人民的拥护,党中央的权威就荡然无存。只有坚持好这些条件,才能做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做到“两个维护”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政治表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重要的前提是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在实践中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坚定地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权威。因此说,“两个维护”与坚持人民立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对党的政治建设都至关重要。

(三)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为基础,重点提升政治能力。

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积极性。习近平认为:“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5]307“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16]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党员干部既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练就新本领,又要善于将学习到的东西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化能力和执行能力,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中固本强基,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干事成事,在攻坚克难、应对风险挑战中增强本领,在敢于担当、真抓实干中开拓新局。

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这场战“疫”中,中国的行动速度、应对力度和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世所罕见。党员干部要把实践作为增强政治能力的主渠道,把准方向、踩稳步子、跟上节奏,确保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四)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任务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党内政治生态是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党内政治生态反映着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的总体面貌。政治生态建设应考量的因素有:一是政治思想文化,主要有理论学习情况、落实两个维护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二是政治制度规范,主要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情况、完善监督机制情况;三是政治组织行为,主要有干事创业情况。此外,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情况,就要看正风反腐效果。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同建设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需要持之以恒协同推进。习近平认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程。政治生态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地抓下去。”[3]净化政治生态,必须牢牢抓住加强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牢牢抓住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这个基本要求,牢牢抓住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这个关键环节,牢牢抓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个有效途径,牢牢抓住用制度规矩规范党员干部行为这个制度保障。一要健全正常的党内政治关系。一个政党内部必然存在一定的政治关系和组织关系。党内政治关系是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以党员权利平等为本位的团结合作奋斗关系。党内组织关系则以保证组织作为整体来行动,获得强大的行动力量为目的。规范这些关系,需要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两个维护”和“四个服从”,坚决纠治“七个有之”问题是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原则和要求。二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真正严肃认真起来,要坚决反对庸俗“关系学”,远离“厚黑学”,破除各种“潜规则”,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影响党内政治生态。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要以自身良好的政治修养引领周围干部群众,共同培育良好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三是真管真严。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要以政治导向为关键,以政治监督为重点,以严格管理党员干部为抓手,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来规范政治行为。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及时地、积极地、果断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些党员干部触碰底线前伸手把他们拉回来。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规矩,构建行为准则,形成行为自觉,让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四是党内民主。从源头和过程加强党内治理,真正实现各级党委决策层面上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努力塑造清清爽爽、规规矩矩的党内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始终围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目标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政治建设才能得到加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严肃政治生活之规、守住政治纪律之戒、涵养政治文化之壤、把好政治标准之关、永固廉洁政治之本。要以纯洁的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以强力的正风反腐净化政治生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政治生态,以积极的担当作为呵护政治生态,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制度
坚持党的领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