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疟疾时代人体寄生虫学教育
——第十五届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讨会纪要

2022-03-17 18:53:42吴忠道,吕志路,吴瑜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寄生虫教授

2022年7月16日,第十五届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线上线下同步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广东省媒介生物防制技术工程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市医学会细胞形态学诊断分会协办。会议的主题是“疟疾消除后的人体寄生虫学学科与课程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我国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来自全国45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27位从事寄生虫学或寄生虫病教学科研及防治工作的教师、科研及防疫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首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张琪教授致欢迎辞,她代表学院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中山医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她充分肯定全国教学研讨会这种交流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体寄生虫学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表示中山医学院将守正创新,继续弘扬“心陶精神”,全力支持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建设。本次研讨会共安排了14位专家作专题发言,报告分4个单元,分别由郑葵阳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和苏川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沈继龙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和程训佳教授(复旦大学),齐永芬教授(北京大学)和梁韶晖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刘登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和方强教授(蚌埠医学院)主持。

吴忠道教授作题为“探索人体寄生虫学学科与课程建设新增长点的思路与实践”的报告。他围绕人体寄生虫学学科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学科与课程建设的新增长点的思考,并分享了中山大学寄生虫学科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心陶精神;坚持集体活动,凝聚团队力量;坚持课程建设,发挥示范效应;坚持四个面向,提升“响应”能力。

周晓农研究员作题为“全球热带病防控的新视角” 的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热带医学的起源、发展与全球热带病的现状,并从全球消除疟疾的现状出发,提出应该从新视角审视One Health,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研究并确定公卫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为新全球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医科大学沈继龙教授作题为“One Health行动计划的建议与译文的商榷”的报告。根据One Health提出的背景及概念,他提出One Health行动计划应有中国特色,需与我国的“大健康”战略规划相一致。依据达旨式翻译法,沈教授认为One Health应翻译为“同一健康”。

复旦大学程训佳教授作题为“人体疾病生物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的报告。她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疾病生物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为例,介绍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通和共享,通过互相学习和实践,共同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探索具有“跨学校、跨区域、跨学科”特点的、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新模式。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伦照荣教授作题为“寄生虫学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基础问题”的报告。他以疟原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和血吸虫为例,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出科学问题,讲好寄生虫学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未阐明的问题进行探索,激励他们有志于从事寄生虫学教学和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苏川教授作题为“人体寄生虫学纵横谈”的报告。他从古代、近/现代的寄生虫学谈到中国当前/今后的寄生虫学,认为寄生虫学的发展、建设应与人类社会发展、疾病谱的变迁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成功大学辛致炜教授作题为“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在医学寄生虫学上的应用”的报告。他将历史人文、视觉美术等多重元素融入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引导学习者亲自参与探索知识的源由,颠覆了传统学习模式,应用创新跨领域理念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实现适应未来的有效学习。

南京医科大学王勇教授作题为“新形势下寄生虫学的学科地位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的报告。他分析了寄生虫病流行防治新形势的特征,指出尽管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进步,但不少寄生虫病的防治仍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寄生虫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寄生虫病被边缘化,科研工作重点逐渐脱离,课程学时不断压缩,师资队伍后备人才缺少系统训练。王勇教授针对寄生虫学科发展的机遇和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重新审视和定位学科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在“全健康”理念引导下,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行教学形式改革。

中山大学吕芳丽教授作题为“寄生虫学知识的拓展:疟疾与新冠肺炎的相互影响”的报告。她从3个方面探讨了疟疾与COVID-19的相互影响:COVID-19疫情对疟疾防控带来不利的影响,使疟疾诊出率下降;SARS-CoV-2与疟原虫合并感染产生过度的促炎反应;疟疾流行降低了非洲COVID-19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山大学吕志跃教授作题为“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寄生虫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从重要性(时代需要、国家需要、教育需要、学校需要)、策略与平台(双导师制、双课堂、多平台、重实操)、模式与内容、成效等4方面分享了将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寄生虫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展示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

南京医科大学季旻珺教授作题为“寓全健康理念于血吸虫病防治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的报告。她介绍了该项目建设的背景、项目建设内容、项目成果与应用以及项目完善思路。该项目可培训学生的专业能力,现场实践操作、理论应用和处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全健康理念。

蚌埠医学院陶志勇副教授作题为“媒介生物学课程构建”的报告。他介绍了自编教材《媒介生物学》编写的背景、必要性、课程的筹备及课程的实施,为培养具有较强岗位胜任力的卫检人才提供了课程支撑,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参考。

桂林医学院彭小红副教授作题为“基于OBE理念的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混合式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报告。他以桂林医学院“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为例,通过实践证实了基于OBE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的成功。该课程形成了“一主线,三环节,四过程”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仁心与医术并重的检验专业人才。

佳木斯大学宫梓琳老师作题为“黑龙江省华支睾吸虫感染、诊断和综合防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的报告。她介绍了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内容和项目应用情况。由于中国寄生虫病的成功防治,目前寄生虫种质资源获取困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可模拟寄生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诊断方法、防治措施,有助于强化寄生虫病防治实践思维。

大会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进行热烈交流讨论。线上线下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共谋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诸欣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沈继龙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郑葵阳教授(徐州医科大学)、徐文岳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刘登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崔晶教授(郑州大学)、齐永芬教授(北京大学)等结合课程改革、学科建设和教学理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点评发言并高度评价此次大会取得的显著效果。中青年教师代表陈琳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吴瑜副教授(中山大学)全程聆听了会议,深受鼓舞,表示要立志赓续老一辈寄生虫学工作者的科学家精神,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新教学模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发挥新时代寄生虫学人的智慧与担当,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汪雪兰副教授高度称赞研讨会的主题内容与高效组织,从药理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融合的角度提出建议,引起与会人员热烈讨论。中山医学院王淑珍副院长充分肯定研讨会的全球视野、立意高远、领跑优势、受众广泛,期望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的基础教育中,继续发挥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铸魂育人的示范效应。

吴忠道教授结合专家的讨论和意见,提出组织专家开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专家共识调研、下半年召开一次全国寄生虫学虚拟教研室线上集体备课会、2023年在广州举办纪念徐秉锟教授百年诞辰暨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寄生虫学的重大科学问题)等建议。吴教授的建议获得与会人员一致赞同。最后,吕志跃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上精彩纷呈的专家报告和见解独到的专家讨论,不仅宏观上从全健康视角、新时代与新医科背景下指出了寄生虫学学科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被忽视的基础问题,而且在教学模式方面,分享了将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科研训练有机融入寄生虫学教学全过程的丰富经验,并在平台建设方面,率先提出利用最新AI、VR技术创建寄生虫学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如何将寄生虫学教学与寄生虫病防治中形成的中国智慧、中国声音向全球输出和世界传播。吕志跃同时勉励同仁们跳出寄生虫学看寄生虫学,站在未来看现在,在新时代、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为寄生虫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作出新的贡献。经过协商,2023年的教学会议拟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届时还将举行著名寄生虫学家徐秉锟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

从2007年到2022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历经十五个春秋而初心不改。十五载同舟共济,十五载历久弥新。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也是寄生虫学专家、学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充分展现了当代人体寄生虫学同仁“守正创新,一起向未来”的决心。相信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人体寄生虫学将在后疟疾时代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为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和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感谢研究生赵思雨和胡玥同学,她们负责会议发言记录。

吴忠道 吕志路 吴 瑜(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供稿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寄生虫教授
寄生虫与狼的行为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2:04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白话寄生虫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10
刘排教授简介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军事文摘(2020年22期)2021-01-04 02:16:46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当代水产(2019年1期)2019-05-16 02:41:42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9:15
趣闻
分忧(2014年9期)2014-09-22 04: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