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宝军,王丹丹,李 昆
(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锦州 121001)
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现已成为当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广泛采用的重要检测手段,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支柱性技术,对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胜任力至关重要。但近年来,国内各院校很少将课程建设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根本着力点,未将课程改革放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1,2],致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储备不足,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适应周期长,不能快速满足临床对免疫学检验技能的要求。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自2016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人才培养应用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以来,充分把握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内涵,理清转型思路,明确转型任务,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临床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基础、重实践,大胆尝试并实践探索理论模块化、实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初次学习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这门课的学生来说,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前沿性都很强的主干学科,其理论内容抽象繁杂,逻辑性强,知识前后交叉,记忆困难,不易全面系统掌握。加之现行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热衷灌输,疏于引导,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厌学。学生每次考试也是死记硬背,忙于应付了事,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综合运用该课程的相关专业内容,导致专业技能实践培训亦步亦趋,照猫画虎,不会主动将技能操作与对应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不能完全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原理[3];即使当时课堂上能掌握相应技能操作和方法要点,一段时间后也是大脑空白,所剩无几。究其根源,在于学生理论内容学习不扎实、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实践与课程理论学习相脱节。
在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本课程依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综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实际工作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重新梳理课程脉络,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理论模块化、实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
2.1.1 理论模块化设计 理论模块化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出发,紧密围绕抗原抗体反应这一主线,将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重新整合和优化为免疫学基础理论、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应用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免疫学基础理论模块主要是对基础免疫学的回顾和复习,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和抗体制备的基本理论,为免疫学检验技术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模块按照免疫学技术发展历程,分别介绍经典免疫学检验技术、现代免疫学检验技术和自动化免疫学检验技术等相关免疫学技术,重点在于讲授不同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为临床应用模块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保障。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应用模块则是从临床应用角度详细讲解机体免疫功能检测和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免疫功能评价的临床指标和检测方法与意义;如何为临床相关免疫性疾病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的解释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和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2.1.2 实验理论化设计 实验理论化是将以上三模块中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内容转移至实验课学习,比如模块一的抗体制备,模块二的免疫凝集反应、免疫沉淀反应、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模块三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这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较多,也涉及许多免疫学技术原理与方法特点。如果任课教师单纯采取课堂传授或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学生只能为学而学,只为做而做,很难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次改革通过边讲授理论、边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或操作,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同步推进,保证了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连续与连贯,时间和空间上做到了统一和整合[5]。另外,教学改革及时淘汰一些陈旧或过时的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或增补一些当前实用的临床实验项目,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后续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其他专业课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的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2.2.1 改革课程设置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课堂实践动手能力,切实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临床应用能力,教研组严格按照专业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要求,在总学时90学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理论学时由原来的46学时缩减为32学时,实验学时由原来的44学时增加为58学时。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此教学安排能满足课程日常教学需求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2.2.2 理论教学内容实施 理论教学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与中枢,此次教学改革的三个模块互为基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重难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系统的知识框架。其中,免疫学基础理论模块安排2学时,免疫学检验技术模块安排14学时,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应用模块安排16学时,改变了专业转型前理论课堂照本宣科、机械呆板地以教材自然章节为序的教学方法。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和具体,模块间过渡衔接自然,实现了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到临床应用的层层递进,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融会贯通地理解免疫学技术的知识架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充分遵循了人才成长规律的特点,体现了应用转型的主旨思想,凝练了课程特色,有助于对学生岗位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6]。
2.2.3 实验教学内容实施 实验理论化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实验项目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将原分散的实验项目分别整合串联至对应理论章节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引导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此体系以经典免疫分析和标记免疫分析等验证性实验为主,同时也兼顾了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如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免疫浊度分析和免疫球蛋白测定等不同实验项目的串联整合,注重强化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每次实验教学,任课教师需要先讲授理论知识→引入相应实验项目→教师讲述实验原理并示范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纠正并强调操作规范化→结果判断与分析→提出讨论问题→引出余下理论内容。学生能非常直观地观察或亲身感受到这些知识的真正应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可操作、可亲眼看到的实际存在,不仅达到了实验课的原有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学校充分发挥“科系合一”办学优势,借助医院检验科现有教学资源,安排部分实验课在检验科完成,将实验课转变为见习课,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实现了见习课从无到有,能达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教学目标。
教师打破传统“满堂灌”或“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此课程不同教学模块或实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抗血清制备、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等,因时空受限或者利用肉眼无法观察工作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教学录像或微课教学方式,通过动画或视频呈现出来;而免疫标记物的制备、不同免疫学技术的方法原理、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规律和相同点;对于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则更多使用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选取典型、真实案例,将疾病临床诊断、检测项目和方法学选择及检验结果解释等相关内容串联为一整体。这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刻的印象;为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免疫学技术,发现新的生长点,开辟了新途径[7,8]。另外,教师善于利用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形式教学,对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心得,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考核总成绩的50%;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5%)、理论阶段测试(20%)、实验考核(25%)三部分。针对实验考核,我们选取经典的免疫教学实验在检验科进行现场模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标本的收集与处理、基本理论知识、规范化操作、结果解释分析与报告等,以现场提问及回答、现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考生以抽签方式抽取考题,考核教师依据临床免疫学检验操作标准化程序(SOP)评定考生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终结性考核则按照国家检验师卫生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规定命题进行实战化考核,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逐步实施课程改革的2016-2019级学生与课程改革前2015级学生的考核成绩相比,前者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成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此次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紧密围绕专业转型要求和课程改革目标,每个学期末通过问卷星网络填写方式完成,分别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教学改革认可度等方面进行追踪评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免疫学技能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9]。汇总2019年以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1%的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整体上非常满意;89.7%的学生认为这次课程改革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90%的学生认为此次教学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操作密切联系起来,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型发展,专业课程改革必然与转型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主动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10]。理论模块化、实验理论化教学模式依据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构思,构建课程知识框架,探讨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传授技巧和方法,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突出应用属性,强化和规范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和激发求知的欲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和反馈制度,通过多方面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及时对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和改进,提升教学水平。总之,本次教学改革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学的问题,凝练了课程特色,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专业下一阶段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