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星
(右江民族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百色 533000)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当前,加强科教融合已成为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模式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学相长、教研融合和学研并进的着力点。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1]。如今,医学各科学的相关研究领域都离不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传统的“灌鸭式”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新时代下,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Seminar起源于德国大学,现今已被欧美等高校大力推广应用。Seminar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双方共同探讨学问的一种教学与研究相融合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课程设置,也是一种学术活动或学术交流方式[2]。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课堂中也开始实施Seminar,但大多数还是模仿国外Seminar模式,还未真正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高校研究生Seminar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学习课程知识为目标的课程Seminar和以学术交流为中心的学术Seminar。 研究证实,无论课程Seminar还是学术Seminar,两者都是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与策略[3-5]。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使用单一课程Seminar或学术Seminar,还未真正将两种形式有机结合。因此,本文尝试以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运用于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描述、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讨论主题、时间、学时、教学活动、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与任务)、参考书目、专业网站、中外文数据库、具体要求等。
根据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临床性原则,从第二章至第五章中筛选出讨论主题。
教师以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建立由3-4人组成的搭配式学习团队。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具体分工和统筹安排。各小组按照教师指定的讨论主题,课外进行文献检索和下载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收集、分析、综合与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经组内成员充分讨论,撰写一份完整的报告,并制作成PPT,准备进行主题汇报演讲。
一是创建班级QQ群。该群主要功能是提供师生上传共享资料的平台。授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将教学大纲、讨论主题和任务分配上传,研究生专题汇报材料在汇报前一周上传,以便师生提前准备。二是创建班级微信群。该群主要作用是提供师生学习交流讨论、学生在线提问和教师在线答疑等。
授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组织研究生召开教学预备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开展课程教学创新行动总动员,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解读教学大纲,组建学习团队和分配讨论主题,解答研究生提问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课程Seminar包括教师概要式讲述和研究生专题报告[6]。教师概要式讲述安排在课程教学的前半部分。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讲重点,释难点,讲述本章节主要知识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科前沿和发展背景、国内外在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适当开展相关主题讨论。研究生专题报告主要包含以下过程:①任课教师主持(3 min)。教师扼要介绍本次讨论主题、小组成员组成、主题关键信息和注意事项。②小组汇报(20 min)。由小组成员遴派主讲人或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一位成员进行主题讲述,主讲人讲述结束后,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③集体讨论(15 min)。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所有参与Seminar的研究生都可以向汇报小组成员进行自由提问,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此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和某一观点,对汇报小组成员或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④评点总结(2 min)。主持人对本次Seminar进行点评和总结。
学术Seminar包括教师学术讲座和研究生学术报告[7]。①教师学术讲座。以笔者实施教学为例,在本课程中共安排4次教师学术讲座,主持人由熟悉该领域的教师担任。第一次安排在开课的第一周,讲座主题:如何撰写医学综述。主要目的是为研究生下一步自己撰写课题综述提供思路和借鉴。第二次至第四次讲座内容为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安排在课程教学的后三周进行,每周一次。②研究生学术报告。研究生可以结合导师科研课题或自己感兴趣的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撰写一篇综述,并依据该研究领域的空白点,在综述后面附上自己的研究设计,最后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学术讲座和研究生学术报告实施过程参照课程 Seminar研究生专题报告进行。
①形成性评价。该项占总成绩70%,主要包括出勤(5%)、小组讨论专题材料准备和报告(15%)、个人撰写综述和研究设计(20%)、个人综述和研究设计报告(10%)、讨论过程表现(20%)。②终结性评价。该项占总成绩30%,在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试。
①研究生对Seminar意愿问卷。研究生参与Seminar的意愿调查问卷回答问题从以下5个备选答案中先取其中之一: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②Seminar对研究生影响问卷。Seminar对研究生影响的调查问卷共设计11个问题,采取李克特(Likert)5级评分法,有“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和“很小”五种答案,分别以5,4,3,2和1分进行记分。
成绩统计结果显示,该班共有47名研究生,全班学生平均成绩为79.87分;其中,成绩≥80分的人数共24人,占51.06%。结果表明,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在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研究生对Seminar意愿问卷中,结果显示,回答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7.02%、55.32%、17.02%、4.26%、6.38%。其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两项相加共占72.34%,说明研究生参与本次Seminar的意向度较好。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两项相加只占10.64%,提示这部分研究生受传统教学影响比较大,或者对新型教学改革不适应。在Seminar对研究生影响问卷中,Seminar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大小总平均值为3.37,总平均值高于中间值3,表明Seminar对研究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影响较大。影响大小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40)、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4.19)、语言表达能力(3.79)、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3.62)、培养创新思维(3.49)、有利于硕士课题设计(3.45)、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17)、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3.12)、巩固专业知识(2.87)、培养学术兴趣(2.64)和提高外语水平(2.43)。其中,平均值最高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平均值最低为提高外语水平,说明Seminar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最低为提高外语水平。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8]。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彻底代替“满堂灌”的传统讲授方法,真正构建了主导-主体-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汲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真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的全过程中,授课教师承担起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三位一体”的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角色,教师由原来的“教”转变为“导”,主要负责策划、组织、引导和协调,保证Seminar顺利开展。在课程Seminar中,主要“导”学习思路和方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重点学科前沿和研究进展,激发研究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在学术Seminar中,教师重点“导”科研思路和方法,引导研究生对科学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兴趣和深入探讨。教师作为参与者角色,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Seminar的各个环节,认真听取研究生报告和讨论,积极思考讨论主题,主动参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观点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营造师生关系的开放、平等、参与、协商、对话、互动的良好氛围。教师作为促进者角色,在Seminar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位研究生积极参与,经常跟踪研究生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好答疑解惑,发现问题与研究生共同寻找对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在Seminar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确保Seminar的实施效果。研究生是主体,在Seminar课堂上,每一位研究生既要认真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报告,又要认真完成小组和个人的报告,更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观点等。研究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在课外,研究生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预习和复习巩固学科知识,针对讨论专题搜集、整理、阅读、讨论、分析和综合参考文献,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完成报告材料等。因此,在Seminar每个环节,研究生不仅是主体和参与者,更是Seminar的中心[9]。
课程Seminar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在课堂教学前半部分,由授课教师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概要式讲述,围绕教学目标,讲重点,释难点,系统地讲述本章节主要知识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学科前沿和发展背景、国内外在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适当开展相关主题讨论,以便研究生掌握课程重点知识和了解主要研究成果,引领研究生拓展专业视野和创新思维。研究生按照指定的讨论专题在课外准备资料,在课堂教学后半部分,进行主题报告,然后进行集体讨论。通过教师概要式讲述和研究生专题报告,研究生系统掌握和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学术Seminar主要目标是进行学术交流,中心任务是围绕研究课题或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学术讲座为研究生撰写课题综述和实验设计方案打开思路。研究生学术报告内容是导师课题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研究生课题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研究提前打下良好基础。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是师生双方在教学和科研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过程,两者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融合。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正是课程Seminar和学术Seminar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10]。自主学习能力是研究生必须具有的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受传统教学影响,大部分低年级的研究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缺乏内驱力、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师通过引领先进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加强实战锻炼、增强学术氛围和完善监控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1]。综合科研能力主要要素包括创新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12]。从Seminar对研究生影响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于硕士课题设计等6项平均值高于总平均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低于总平均值,但高于中间值,表明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对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科研能力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学术兴趣和提高外语水平等3项平均值低于中间值,需要在今后实施课程Seminar联合学术Seminar中不断改进。此外,本次统计数据还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或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以便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