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王士有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这一重大的政治判断,指明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当前的新时代,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握牢新的时期机遇,推动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为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同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因此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期,要想不断取得胜利,必须注重方方面面的协调发展,而其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文化”一词,涵盖的领域内容非常丰富,从功能角度来定义,我们能够将其表述为一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的生产力,是“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为用具,变成能服务于人的生活的东西”[2]、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当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准则、社会理想、生活习惯等等。”[2]369它像一根绳子,串联起一个国家的起起伏伏,推动着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7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在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我们也接触到更加多样的社会生产方式,与这个地球其他区域的人民之间的联系亦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各个国家在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纷争,“随着对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再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3]在这样的一个新阶段,加快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后人骄傲自豪的宝贵遗产,回过头来认真审阅我们一直承载的文化,我们能够非常迅速地找到众多闪光点,比如《论语》中倡导的“近王道而远霸道,主张以理服人,反对以力服人”[4],比如先人在许多文化古籍中反复主张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之类等等,都对当前正确处理人际矛盾、民族冲突问题、资源能耗问题以及人与生态之间和睦共生等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性。当我们具备了这种自觉意识,对自身的文化开始自信,在自觉学习吸收这些文化精髓时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它能够将无数国人的意识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凝结成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这种精神魂魄,能够帮助我们对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角逐中不断提高本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为唯一没有时间断层的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翻阅五千年华夏史,它的大气磅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甚至每一个地区都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不管是幅员辽阔的东三省,还是杨柳氤氲的南国水乡,每个区域、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烙印,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中所孕育出的璀璨珍宝。只有我们做到文化自信,以更积极的姿态去解读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方能读懂其中蕴含千年的智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如同一座座价值连城的宝藏,能够触发当前社会建设中蕴含着的无限潜力。试想,当我们把这些文化精髓传承下来,自觉主动地运用到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如在旅游等服务业中添加进“诚以待人”“童叟无欺”等传统美德,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在获得好的体验感后必然会众口相传,好的口碑和市场认可度又会促使品牌做大做强,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如此一来,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就会被极大地凸显出来,经济的发展需求会反过来作用于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开发中,由此将形成一个发展的闭环,在可持续循环中不断推动对区域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保护与传承式发展。
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加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原发性或继发性矛盾也相继凸显,探索城市发展之道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多维度共同发力,而其中文化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解决发展进程中思想层面的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思想基础,起到指导引路的作用。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地认识,保持自信的态度,有利于我们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转化为一种中国力量,当我们做到文化自信时,能够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文化基因,在社会建设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风关乎到每个家庭个人的发展,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家庭成员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有助于社会良好氛围和秩序的搭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在家风建设环节有诸多值得称道的方法和观点,当我们做到文化自信,自觉地去粗取精,将古代家风中好的内容继承弘扬下去,那么良好的家风必然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开来,这对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构建必然是非常有益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社会主义文明家园将会越建越好。
费孝通先生一生都在探索文化,他对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可以说是十分准确而全面的,曾经发表相关文章数篇,开创性地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费老认为文化的建设关乎到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清楚了,才能具备对文化的决断力,从而进入到一种新的状态里,即实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曾在多个场合表述他的文化观,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6]。在当前的语境下,文化自信应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蔡元培老先生曾指出:“一民族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7]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于漫长的历史长河,它以孔孟之道为骨架,糅合千年伦理道德典范,集各民族智慧于一体,涵盖了包括文学、服饰、建筑、礼仪、教育等方方面面,最终衍生为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以徽文化为例,它以儒学为内核,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蕴含了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传统美德,在徽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这是值得每一个当地人骄傲自豪的东西,同时也是新时代我们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应对各种挑战的宝贵资源。
第二,把握当前时代文化的话语权。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通讯手段将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村”初具规模。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们在拥有了众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在文化领域,西方的思想观念正在大量输入,这对于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长久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文化自信还应该包含的一层要义就是要把握住时代文化话语权,在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具有为我所用的意识,将他国的文明转化为符合当前我国国情需要的东西,以“我”为中心构建本国文化体系,要发出的是“中国声音”,避免一味地、单纯地引进他国文化思想,逐步被融合进他国文化语系当中。
第三,加速中国文化向世界的输出。当前的世界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平台,“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体系平台的搭建,为中国故事在世界的传播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和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文明成果一起主动地传播出去。当前国与国间的竞争已远不止单纯地聚集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竞争正成为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中国文化有计划、有规模地向世界输出,是我们自觉自信的一种阐释,也同样是打好中国牌,走好中国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谈文化自信,首先必须要正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对这些宝库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继承是当下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我们能够在很多成功例子的背后看到文化的缩影,文化是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的。重视文化的发展,能够在转变为丰富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受益者的信心,在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中形成良性循环。以安徽地区为例,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中,这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淮河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及庐州文化,区域内地面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多元文化的共生使得这里的宗教戏曲、文学建筑、民俗饮食自成一派,极具价值。只要将这些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则必将极大地拉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绿色循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非常符合当前国家的战略部署的,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创收的关键,也将会带动地区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本区域以更加自信的态度参与到区域板块的发展当中。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方式促进其保护再开发,从而真正实现对文化的自信自觉,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个人旅途中的第一所课堂,“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具可塑”[8]。在家庭教育中个体会对社会做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形成基本的意识形态,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在这个时候孕育发芽。好的家庭氛围会对家庭成员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更有利于其在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大力倡导家风建设,筑实文化发展的源头阵地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国家社会要尤其注重家庭风气的引导,为家庭树立一个正的舆论风向标,个体家庭应该尽可能多的获取传播富含正能量的新闻,引领家庭成员树立价值评价的正确标准,要自觉地向优秀家庭学习,积极参加村委会、居委会组织的有关家风建设的宣讲活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育起良好的家庭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13青年人在走上社会之前,要充分运用好学校这所重要的演练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为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需加强思想道德阵地的建设,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格局,要尤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力。针对当前思政课堂理论知识输出比例大,学生积极性有待调动等问题,要做好思政课程教学调研,将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识融入到具体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文化的引领力必不可少,需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抓住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点,将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理念融合凝练进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将“爱国主义”“道德基因”“革命精神”等以更为具体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愿看、想看、爱看,让思政课变得更具时尚性,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抓住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契机,还要充分发挥团委和党支部小组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社团活动和党支部活动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整个校园中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风气,将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的全方位。同时,学生个人也应明晰自身使命,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在学习我国千年文明成果和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时做到学懂、弄通,最后落于实处,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奏响我国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时代强音。
伟大的时代召唤着伟大的胜利,当前的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需要深厚的文化作为支撑,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当自信的文明硕果开遍华夏大地,必将奏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