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岚 上海市青浦区珠溪中学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能力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一方面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在素养教育的时代,教师如何以课本知识为立足点,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实现新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效链接,最终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呢?我们团队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进行了一次探究性长作业活动的教学实践。即以课内程序性知识为抓手,基于核心知识的关联,重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探究性长作业任务。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语文生活方面,将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基本步骤是:任务设计、活动实践、成果展示和评价。
1.内容重构:基于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以及《灯笼》这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等。那么,如何实现运用在课堂中获得的阅读经验,由课堂教学转向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呢?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而我校所处的朱家角是个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古镇,所以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后,执教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探寻文化之源,追抚水乡情思”探究性长作业活动。
2.课堂学习:明确活动主题和任务
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对朱家角的认知,本次探究性长作业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调查、搜集、走访等方式,了解古镇的水乡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古镇的情怀;2.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活动,体悟古镇水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开发语言潜能,培养探究性长作业活动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师先是由“珠溪中学”学校校名中的“溪”字的三点水偏旁以及朱家角漕港河依水得名的前身,导入一段介绍朱家角水特色的视频。在引发学生对朱家角水资源的独特兴趣后,执教老师布置长作业:如果让你作为朱家角宣传大使,你将怎样宣传家乡的水资源呢?
作为家乡宣传大使的长作业布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有趣的情境。同时关联了课内外的核心知识,教师以单元学习为起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生扮演课堂以外的社会角色,从学习者到创造者,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借助多种学习资源,经过合作探究,最终呈现探究结果。
1.探究性长作业活动是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
确定了驱动性长作业任务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内容分小组实施活动子任务。经过学生讨论,将水资源进行分类再组合,最后把活动任务分解成四个活动子任务,即水乡之美食组、水乡之建筑组、水乡之习俗组、水乡之名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组合,并在老师的协调下达到小组人数均衡。
接下去,小组将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成长为目的,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共同分享知识、决策和认同,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深度互动。
2.探究性长作业活动也是学习方式、手段的综合
小组成员根据选定的内容,商讨实践探究的过程和展示的手段。探究性长作业活动三分在课上七分在课下,这也是活动时间最长、活动量最大、搜集整理材料最充分的时间段。在四周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根据展示内容完成拍照、采访、画画、搜集材料、制作幻灯片等大量的工作。
实践中,学生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并能进行高效的自我管理。学生走出校园,注重的是知与行的统一。如水乡之名人小组,学生走访朱家角的名人故居,了解名人的事迹;走访古镇的居民,倾听他们讲述家乡的名人,做好访谈的记录以及后期的整理等,还要将之前搜集的材料与实地考察的收获进行整合,不仅需要表达与分析的能力,更需要学生善于倾听、细心观察、积极应变、友好交往等。
在对资料的处理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得到有效发展。比如水乡之名人小组,主要介绍王昶和陆士谔两位朱家角名人的事迹。因为这两位名人都是文儒大家,所以最后的汇报成果更名为“水乡之文儒”,把名人的范畴缩小。其他几个小组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调整,把习俗的内容扩展为船拳和放生会两种。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在互助与审辨中点亮思维,对内容进行扩展,对知识进行加工,有效建构知识,优化方法。
本次综合活动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筹备,从教师教学设计到学生分组、采访、展演,成果汇报准备充分,活动充分,组织有序。这是学生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这也是探究性长作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寻根”成果,依次有水乡之船拳、水乡之建筑、水乡之放生会。
成果展示环节中,我们关注交流的成果,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以水乡之船拳小组为例,组长展示了任务解决过程,包括翻阅书籍查阅资料、采访著名船拳大师丁裕春、介绍学校开设的船拳拓展课等。有表演船拳特点,有讲述船拳来源,有将感受写成一首诗……
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认为,整堂课的展示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锻炼,如介绍、互动、师生创作的诗词,都是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学生的发言饱含感情,可见语言得到了建构、运用。还有老师点评了学生的对话,小组长善于追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化对话,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很有启发性。学生也表示,这样的活动有趣、有用,使学生能够主动用课堂中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语文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讲解和机械训练。他们希望能够多点这样的实践体验。
本次探究性长作业活动以认识朱家角的水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在丰富而真实的体验中,通过语言的思维、语言的建构,产生认知的冲击,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咬住核心知识的领会和核心能力的发展。要做好这样一个探究性长作业活动,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这堂课上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运用和创作,体现了语文学科中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二是社会价值方面的,学生在实践、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发掘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理解水文化对于古镇居民性情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古镇水文化的内涵。因此,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活用教材,使之成为学生自学的学本,使学生体会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
本次活动中,学生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搜集、整理、制作、归纳、探究等,形成了小组的成果。通过成果展示,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分享、一种思维的碰撞。当活动的内容从课本拓展到社会,当活动的时间由课上迁移至课下,当活动的区域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学习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转移或是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老师提供给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究性活动,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解决真实的生活和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任务在教师有目的、有台阶的设置中,不断有新问题新情境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出和解决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和评价。探究性学习更考虑兴趣,注意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的加工方面,是在小组分享的变式情境中开展对内容的扩展。通过对问题的广泛延伸,使之推动学生向着深入学习的方向前进。知识通过分享、加工、创造后有了更新的意义。学生在合作互研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融会贯通。我们今天的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教学内容的主动建构、领悟和有效迁移,让学生生成新的学习意愿,真正实现从关注知识传递到关注学习过程的目标转换,实现从知识、能力、方法升华到学生的思考、倾听、质疑、批判,达到价值观的改变。这也是我们新青浦实验导向深度学习教学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