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策略探索

2022-03-17 17:24姜永清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

姜永清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学生的直接指导者——教师,要把德、智、体、美、劳各种教育要素都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使教学更加丰富、立体、高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融入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近年来,受考试指挥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大,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很少,更不要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了。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把地理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出发,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

一、当前初中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负有很大的职责,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与知识,更要把正确的劳动观念灌输给学生。从目前的课程安排来看,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可以实现与劳动教育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部分教师足够重视,许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者,甚至有的学校虽开设了劳动课,但大部分的劳动课都只是挂在课表上,造成了对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缺失。同时,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观念也不强,许多学生在家里仅仅是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家长根本不会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处理家务,就算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只会让学生去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优势

(一)生活性

劳动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存在的,劳动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很好融入劳动教育,因为许多地理现象是学生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劳动的材料。

(二)时代性

初中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初中地理教学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课程内容反映地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地理的最新研究和成果,解答了当前许多人最为关注的地理问题。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培育时代新人。重视新时期地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表现在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等方面。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设计生活问题,培养劳动意识

与传统的单一化地理教学相比,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作为学生在劳动中逐渐形成劳动意识的实践载体。从以往的劳动教育实践来看,由于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大都集中在生产等方面,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自己的劳动体验,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在《聚落——人类的聚居地》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地理位置、资源、经济等因素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利用了本地的资源,改善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使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好”的含义,树立劳动意识。

(二)导入趣味实践,培养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抽象的,教师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到课堂中,要求利用前期准备的资料,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改变主观的观念,依据所给的区域特征,合理规划生产劳动,因地制宜进行选育。例如:在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的地区,应选用确保植株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地区,应该选择耐旱的品种,这样才能确保植株的成活率,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通过趣味劳动实践,将抽象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在农业生产和栽培等趣味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正确的劳动体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来检验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实施开放探究,培养劳动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还要注重劳动思维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初中地理教学课程内容,开展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例如,《东南亚》一课,教师讲完位置、概况及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根据所学的东南亚地理特征,你认为该地最有可能发展的农业部门有哪些?学生可以根据当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水产养殖潜力大等特征,得出该地主要的农业部门有渔业和种植业等。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提出一个更加开放的问题:“该地的农业生产最容易受到什么影响?”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学生不仅要从地域的角度去思考,而且要从整体上思考影响到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其他因素,以促进学生劳动思维的形成。

(四)利用多元化评价,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众所周知,初中地理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不能以一般教育的标准来衡量。为此,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劳动教育的有关规定,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强化学校与外部的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在学校里,要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校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五)重视地理教具制作,鼓励创新劳动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要顺应“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促进“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可利用教具制作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获取认知地理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地理教具的制作,既能营造轻松的环境,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和智力劳动。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过程中,经纬线是整个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动手制作地球仪是突破这一难点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诸如乒乓球、铁丝等废弃物品来制作微型地球仪,引导学生熟悉地球仪的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还可以利用自制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地理教具的制作,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动手能力、操作演示能力,通过动手劳动,使创造性的思想在地理课堂上“开花结果”。

(六)加强地理户外活动,锻炼劳动技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初中地理户外活动,如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为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提供一块“肥沃的土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在权威的指导和学生的自由实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他们有机会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劳动能力。以天文观察为例,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架起三脚架、安装轨道仪、放置镜筒、调整平衡等。初中地理户外教学可训练学生各种简易、实际的劳动操作技能,如在进行水污染监测时,利用吊索水桶取水等;在地质调查中,使用铲子、铁锤等;在制作校园平面地图时,使用卷尺、测距仪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户外劳动,使学生的手、脑、身体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总之,劳动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涉及的领域较广,比较繁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抓住机会,并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为其设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课题,从多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劳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从而使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