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法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新课程新课标体现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课标》)[1]2-4提出“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厘清项目本质,准确把握项目学习内涵,有效实施教学,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从知识目标向素养目标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通常对知识目标的设计比较有经验,但容易忽视素养目标。准确理解项目学习及其内涵,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或一项综合性复杂任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经历项目开展全过程,获得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2]。
项目学习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通过重新组合、加工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项目学习过程中,项目是主线,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设计方案规划、具体项目开展与实施、项目展示与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辅助者、引导者。同时,项目学习方式更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动手能力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围绕着项目进行组织和开展的,学生在项目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能直接全程参与,并进行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实践、展示和交流。项目学习与其他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征:项目通常是解决真实情境下学生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往往也是相对综合和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生是在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建构知识;项目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项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强化对学生的吸引力;项目一般是计划好的,有固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具有学科交叉性,是对综合能力的运用;在每一个新项目中,学生经历的是项目全过程,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大胆探索的精神,并发挥创新、创造的能力。
项目学习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发挥了教师创造性。具体来说,项目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层意思。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把“将现成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设定的目标,也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相应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其次,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了团队沟通与协作,锻炼了高层次的思维和能力,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有效项目学习,关键在于教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一线教师大多缺少完整的项目实施经历,课堂教学也受到课时和学校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约束,这些都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基于对项目学习的特征与内涵理解,研究构建了“项目主题确立—项目内容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的教学程序与环节。
项目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项目主题贯穿整个项目学习,好的项目主题对于承载学习价值、达成学生素养目标关联密切。在确立项目主题时要遵循以下要求:
2.1.1 基于真实问题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和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3]。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如果虚构项目主题,设置伪任务,非但不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解决真实社会生活问题中去,甚至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在选择项目主题时要把真实的现实世界作为挖掘课程内容的资源。例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当前阶段面临的真实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开发App解决生活中的任务”“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搭建”等项目主题。
2.1.2 引发学生强烈兴趣
课堂调研发现,受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论影响,在确定或选择项目主题时,教师往往会基于自身的阅历、经验以及喜好来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实际上,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教师不能忽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项目学习之所以受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学生想要的自主选择权植入了课堂。为此,在确定项目的主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更加专注、钻研,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养成。
2.1.3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项目是学生的项目,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不能替代学生去学习、去经历、去感悟、去实践。研究发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时,替学生完成了项目的设计部分,而不是让学生自主设计。这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既无情感基础,更无学习内驱动力,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更无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1.4 规模和难度适当
项目的开展有连续性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常设置为每周1课时,课时少,课时间隔时间较长,一般不适合选择比较大的主题。研究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个项目的完整学习过程以3~至4课时(一般以不超过四周)比较合理。同时,项目的难度不易过大,但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在初始阶段协助学生搭建整体框架,让学生从设计部分的关键环节开始,逐渐向设计整体环节过渡,从而降低学习难度[4]。
在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建立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之不成为“两张皮”,需要在项目内容设计上下功夫。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比较好操作的项目内容设计方法。
2.2.1 依托课程模块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习、信息社会责任等[1]66-71。项目是知识学习的载体,项目学习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标》建议教师先对课程内容模块进行整体梳理,形成模块化的知识体系结构,再以阶段性教学内容模块(或者单元)为依托,形成合适的项目[1]46。崔允漷教授就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了“统摄中心”概念,他认为“统摄中心”是单元的骨架,并由“大任务”“大项目”来进行驱动[5]。项目内容一定要紧扣课标和学科的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
教师在设计项目内容时,要充分理解课标,备好教材,遵循先教材再模块的顺序,在吃透、把准教材各模块内容的基础上,确立项目主题,重组教材模块内容,设计项目推进的合理路径。例如,在设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项目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课时、学情、知识内容、素养目标等因素考虑,把课程模块内容设计为“寻找信息安全风险”“用好技术保障安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等三个微项目内容,开展项目学习。
2.2.2 跨学科融合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中,各学科相互独立。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知识就能解决的。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在项目内容的设计时,除了本学科内容,还应从跨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多学科的融合设计。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每周1课时排在一起,两节课连上,既能保证项目学习的时间,又在项目内容设计进行多个学科内容的融合。以此设计如“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自制电池点亮创意LOGO”“App控制机器人小车”“利用废弃水管制作笛子”等多个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内容。
项目学习是基于课堂时空开展的,要使项目学习有效、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应通过项目规划分析、实施、展示交流、评价等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2.3.1 规划分析
规划与分析是对项目学习的引领,即根据项目主题和内容分析开展思路、厘清各项元素、找准各部分的价值、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推进路径并预设成果目标。做好规划与分析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体验、讨论、分析、推演、探究、实践等在计划指导下进行,不至于偏离学习目标。
2.3.2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在规划分析、理清开展思路的前提下,具体实施的过程。其包括旧知的应用、新知的探究、具体的操作实践等;学生在此阶段获得大部分的知识内容,掌握技能和技巧。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学生或小组按照计划指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活动探究。教师在每个阶段、环节及时参与,进行协助、辅导,引导各个部分的有序进行,及时反馈和纠偏,发挥主导作用。
2.3.3 展示交流
项目的成果最终都是物化的,可以是一件作品(产品),也可以是一份报告、一份优化的方案,是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广义上“物”。项目学习的成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展示、汇报,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反馈,也会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项目在未来做得更优、更好。
2.3.4 项目评价
开展项目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通过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评价教学的优势;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明确自身的不足及努力方向[6]。让教师、学生多方共同评价,不仅是对项目结果的评价,也是对过程的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项目学习的效果。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除了做好项目主题确立、项目内容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等关键内容,教师还要注意避免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启发者、协助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现成答案的提供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比现场给出答案,教师更应进行的是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技能,即使最终成果是一个项目也不能称其为项目式学习[7]。
项目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但教师的指导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负担看似减轻了,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计划或实施等过程进行有效组织和指导,才能保证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顺利、有序地开展。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项目学习的本质和内涵,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设计恰当的项目内容、构建有效项目实施环节。将教师传授现成知识给学生的传统课堂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寻找、探究,得到结果的途径,并最终达成相应结果的新型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