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第一中学 林美美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育迅速地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化,初中美术教育从单纯地教授绘画变为更加重视丰富学生学识、培养学生审美、提升学生绘画能力。这一切都要求初中美术增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获得绘画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学识和应用能力。本研究首先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其次,论述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新模式;最后,对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反思和展望,以为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尽管核心素养理念的普及与深化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以往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一些学校对初中美术课程仍不够重视,更不必说培养学生的审美、绘画能力及丰富其学识了。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美术课程的开设较为随意,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授课。很多家长对此也并不担忧,因为相比之下,他们更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学校和家长都知道美术对学生身心发展、欣赏能力、智力水平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惯性,会认为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从而轻视或忽视美术课程的教育,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对初中美术教师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将本学科视作一门边缘学科,在教学目标上,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身份发展的关注,以至于错过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绘画及学识的关键期。在教学内容上,十分墨守成规,仅仅是教授美术教材既有的内容,将学生是否画得跟教师一样、跟教材一样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学过程也十分单调枯燥,典型的就是教师在黑板/白纸上画一棵树、一只猫、一匹马,而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模仿,对画得像的打高分、对画得不像的打低分,如此一来,不仅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不利于自身教学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在教学反馈上,主要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布置的作业和课堂过程相似,也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并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对很多学生而言,他们认为美术课并不是主学科,期中期末考试也不会涉及,于是对美术课抱有一种“随便学学就好了”的心态。一些学生在美术课上态度不认真,甚至完成其他学科布置的作业,对美术课和美术教师都缺乏一定的尊重态度。由于初中生大多处于12~15岁的年龄段,正值好动、叛逆的青春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消极怠惰的情况,因此利用好美术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及价值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应将美术课与学生性格、特点及学习规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发展个性、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增强对美术学科的认知驱动力,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独特与魅力。
考虑到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更应该重视跨学科的融合,包括与文科的融合、与理科的融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融合等。
文科包括语文、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与美术具有同源性,因此,与文科的融合更容易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语文为例,早在古代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说明语文与美术的密不可分,前后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后者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两者一般共同呈现在一件作品中。如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其创作灵感源于诗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有画、以诗作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的殊途同归。在教授这幅作品时,就可以先从诗句入手,让学生去感受、想象其中的意境,分享自身的感受,那么再学习和欣赏这幅作品时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品中的“计白当黑”的技法,与诗句中的“留白”手法相同,都是将虚实巧妙结合起来,突出一种茫茫天地、一叶孤舟的孤独感,学生很容易体会其意象境界。
理科包括数学、生物、物理等,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严谨性,讲究精准和逻辑,表面上与美术缺乏有效的联系,但实际上,美术学科也是一门讲究精准和逻辑的学科。特别是素描的学习,需要用到数学的构图、比例,生物的人体、五官、骨骼,物理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以“数学”为例,数学涉及很多的数学思维,包括对称构图、垂直平行、三角构图、透视原理等,这些初中伊始学生就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美术课程。在教授学生绘画时,美术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思维融于课堂讲授、亲身示范中,让学生用对称构图、三角构图、透视原理等进行构图和欣赏作品。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将熟悉的这些数学知识与美术绘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体验和感悟美术作品背后作者的深意,从而真正提高美术综合素养。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有很强的联系性,包括音乐、舞蹈等。以初中音乐课程为例,一方面,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明显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慷慨激昂的音乐会让学生感到激动,悲伤低沉的音乐会让学生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从动画、剧作到各类文艺表演,音乐和美术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初中美术课如果能有效融入音乐元素,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授《有趣的动漫人物》时,可以使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段及背景音乐,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对音乐、动画的关注,让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对动漫进行自由的想象,从而提升课堂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进行教学分析。本课“有创意的字”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学生除了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还要关注字与美术之间的联系,通过欣赏不同的创意字,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通过新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然后,进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脱离小学,想象力和感受力较为丰富,但在审美上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创意的字”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从只满足于简单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升华到对创意的思考与认识。针对这一学情,可以设计三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上,理解绘画与书法、篆刻、语文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诗书画印结合的角度来赏析创意字;2.过程与方法上,学生通过对创意字的欣赏和感受,从中体验语文与美术的紧密相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带领学生感悟创意字中丰富的文学、文化意蕴,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语文和美术的情感。再次,进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绘画、诗词、书法之间的交相呼应,从创意字中感受美术的形式美以及和语文的交相辉映。
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导入,先用语言进行一番介绍“生活中的信息传达离不开文字,怎样使文字在视觉传达中更达意、更引人注目,是我们这一课学习的内容。本课学习的字体设计是以了解文宇结构、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文字的使用场所、针对对象和字体本身的词义强化来加以修饰、变形,使文字造型实用并体现个性化。”并结合一些包装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创意所在,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其次,讲授新知。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待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行总结,“字体设计主要从字形、结构、字义等方面考虑变化。主要有形象化、意象化、装饰化等表现形式。”特别的,要从绘画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这个形象,再来理解作品的独特与韵味。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供一些已经分好类的创意字,要求学生分析所提供的几种形式的字体,总结归纳他们的创意特点;学生回答“一是形象化字体设计,二是意象化字体设计,三是装饰化字体设计”后,再提供一些组合文字要求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提示,如“字体设计要易读耐看,追求视觉美感;符合使用目的,提高观赏效果和内涵;富有时代感,获得最佳视觉传达效果;有鲜明的个性”。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组合文字不同于单个文字,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组合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意思,然后考虑采用具有特征性的形态来表现文字的意义。寻找与组合文字意义相吻合的表现形式是设计的关键。”再次,实践练习。要求学生选一幅创意字作品,尝试从美术与语文相融合的角度欣赏,并谈一谈对作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之间以小组形式相互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分享评价。请学生分享短文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做总结评价,补充学生赏析的不足,并鼓励学生。教师可以依次请学生起来分享,并谈谈收获,真正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进行教学分析。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进行欣赏感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古代智慧和审美表达,在合理利用好教材的同时对内容进行拓展优化,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进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艺术品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并敢于表现,对色彩、情绪的感受也十分敏锐,但是缺乏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引领学生关注中国古代艺术,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动机与兴趣成为本课的重点。针对这一学情,可以设计三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从讲述艺术品故事入手,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艺术感染力,并分析创作者的智慧与经验;2.过程与方法上,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审美评价、体验一定的创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于古人的对话中提升对美术的兴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片段,让学生感受故宫“匠人”们的专业主义和故宫文物的艺术魅力,引入课堂教学。其次,讲授新知。一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要求学生欣赏课本教材上的“奉先寺卢舍那佛龛(雕塑)”“跃马(雕塑)”“菩萨(局部)(彩塑)”“舞蹈纹彩陶盆(陶器)”等图片,要求其在欣赏可分析的同时,实时融入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了解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特征和功能。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欣赏这些照片,引导、启发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注意感受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将印象深刻的地方记录下来。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设置以下提问“看到这张作品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吗?”“作品中色彩的组织形式对艺术家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丰富的雕塑作品,对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什么样的意义?”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这些导向性问题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次,实践练习。教师布置如下作业“同学们,中国古代美术名作,请列举自己喜爱的作品,并从作品内容、作品特点、作品主题、个人喜好、个人心情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对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进行审美表达。最后,分享评价。将优秀的学生审美评价展示出来,全班学生互相进行点评,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锻炼学生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在鼓励性的评价中得到成长。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打造,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具有充分的理解和思考,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试验和积累的过程。当下,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仍存在“融”得不得法、不彻底的问题,教师除了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进行不断调整和改正,更要基于学生实际,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化,初中美术课程已不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绘画,而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绘画能力及丰富其学识。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讨了初中美术课堂教育的现状,提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新模式,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一定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