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霞,何玲玲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西大新县西部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是一个边境县。如今,大新县已经完成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然而,这并不是终点,要清楚地看到,虽然边境脱贫地区农村的社会发展情况与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的发展、脱贫人口的收入、就业等还不稳定。新内生发展理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强调内外部资源的共同作用,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1]。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样需要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混合联动,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的发展。
为了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最先采取外源式发展模式来缩短乡村与城市间的差距。外源式发展模式是引入外部的力量,如引进外来企业或者依靠政府的援助来带动当地的发展。这种模式过多地依赖外部条件,会导致乡村地区丧失经济、文化的独立性[2]。随着外源式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对该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也逐渐兴起。“内生式发展”的概念在1975年瑞典 Dag Ham-marskjüld 财团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它强调不依靠外部资源,主要依靠乡村内部的人力、物力来发展,自力更生[3]。但是,乡村自身的能力与资源有限,单靠自身发展起来是很困难的,在一段时期内还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此理论过于强调乡村内部力量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此,新内生发展理论应运而生,新内生发展概念由英国克里斯托弗·雷教授在2001年正式提出,它结合了外源式发展和内生式发展的观点,强调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的相互结合,利用自身资源来获取外部资源,将所有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以提高农民自身的劳动技能与发展信心,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4]。
新内生发展理论在欧洲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贯穿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众多学者研究新内生发展理论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学者王兰认为,乡村发展不能仅靠外部供给,而应深入挖掘、开发乡村资源,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整合内外力资源共同建设乡村;还提出了“认同、赋权、创新、合作”四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3]。张行发、徐虹、张妍认为,只有激活了地区内部发展动力,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开展应该关注几个问题:一是要将外部力量转化为内生动力;二是要实现精准扶贫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化;三是要因地制宜创新实现路径;四是要关注农民的主体性问题[1]。慕良泽、王颖认为,新内生发展理论能兼顾内外部资源,走立足内生、内外结合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资源、参与和认同这三个要素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因素[5]。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以及广西大新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下大新县在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应该加强“资源、认同、赋能”这三方面的力度。所谓资源,就是既充分利用乡村内部具有优势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又不排斥外部因素对其支持,让乡村内外部资源得以充分结合。认同,就是要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来激发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赋能,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
本文选取广西大新县为研究案例地。从典型性来看,大新县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边境地区脱贫代表。大新县属于广西西南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脱贫难度较大。2015年,该县贫困发生率为20.49%,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该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0.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大新县脱贫摘帽,摆脱了绝对贫困。如今该县正努力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是少数民族的独特。大新县98%的人口为壮族,还有少量的汉、瑶、苗等15个民族,拥有独特的边关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该县的壮族传统服饰至今为止仍保留着本民族的原始特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宝圩乡板价村的“短衣壮”服饰以及龙门乡三联村的飘巾黑衣服饰,从原料到成品大都由自己生产、制作。土布制作的服饰,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也体现出壮族人民勤劳淳朴的品质。另外,作为“中国侬垌之乡”,“侬垌节”是大新县最能体现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节日,“侬垌”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每到侬垌节日,人们都会举办山歌对唱、祭拜祖先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三是产业发展的特色。大新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再加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条件较差,大规模农业和工业的规划与发展较难。即便面临着重重困难,该县还是努力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了适宜当地发展的甘蔗、青梅、澳洲坚果等特色农业,带动了农民的增收,具有发展农业的特色做法。
1.特色产业发展方面
甘蔗种植是大新县的支柱产业,不仅促进了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农民的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该县糖料蔗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以上,产量达240万吨左右。该县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让县内的制糖企业与蔗农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稳定甘蔗的销售渠道,使蔗农有稳定的收入;制定奖惩机制,按照完成榨季糖料蔗入厂量指标的乡镇按甘蔗入场量给予工作经费补贴,未完成的按比例扣减绩效分的规定,让各乡镇积极动员农民多种甘蔗;制定使用优良品种糖料蔗种植的蔗农每亩给予350元补贴的奖补政策,激发农民种植甘蔗的热情。
青梅种植是大新县的另一大特色产业。大新县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青梅的生长,青梅“一果多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该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溜溜果园集团,通过公司与当地种植青梅的合作社产销对接,与果农签订采购协议,促使青梅产业产销一体化链条的形成,保证了青梅销路的稳定。该县还经常邀请县内外的专家给果农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指导果农科学管理青梅园,培育优质的青梅果实。目前该县种植青梅面积达560公顷,共有600多个合作社带动农户,其中,榄圩乡武姜村是发展青梅产业的示范村,全村依靠青梅产业实现了脱贫。通过龙头企业、政府、技术人员的带动,农户发展青梅产业越来越有信心,不少在外地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家乡种植青梅,使青梅产业发展的后劲更足。
澳洲坚果种植是该县最近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大新县的自然条件与坚果原产地相近,非常适宜澳洲坚果的生长。因此,该县充分运用上级的扶持政策,带领村民发展坚果产业。主要采取对农民开展坚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让农民与县内有实力的坚果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全村集中统一摘果卖果的方式,加强村民发展坚果产业的信心。雷平镇中军村是大新县种植澳洲坚果的基地之一,据悉,该村种植坚果面积达5公顷,种植农户覆盖率达90%。
虽然大新县位于边境地区,但是县内风景秀美,有着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以及宛若世外桃源的明仕田园两个重点景区,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此,该县实施“龙头景区+企业+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升重点景区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该县引进了外部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德天景区,成功晋级了国家AAAAA级景区,还在德天、明仕景区周边建成了一批精品民宿,不仅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还为景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就业、创业机会。该县注重挖掘本土的优秀民族文化,把民俗文化同旅游相互融合。宝圩乡板价村的“短衣壮”文化是大新县边关风情旅游的一张特别的“名片”,吸引了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前来考察研究,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媒体也前来拍摄、采访。目前,该县通过民俗风情特色旅游项目投资板价村,把板价村建设成了“民族工作示范村”。在各方的支持下,“短衣壮”名气渐大,当地村民在传承人农老师的带领下到各地开展民俗文化表演,不仅对外宣传了民族文化,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乡村风貌提升方面
近期,该县动员全体村民开展“三清三拆”工程①“三清三拆”工程:清理村庄垃圾、畜禽粪便,清理乱堆乱放、杂物废料,清理池塘沟渠、黑臭水体;拆除乱搭乱盖、违法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拆除危房旧房、废弃猪牛栏、残檐断壁。,并号召、组织大新县籍干部职工回乡带头参与乡村建设活动,就农村水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为家乡积极建言献策。工程开展至今,涌现出了雷平镇左安村科渡屯、念钦屯,榄圩乡上吉村弄利屯等一批乡村风貌建设示范村,并带动了79个村屯。乡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微信群发消息等形式向村民宣传“三清三拆”工程,并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为破解工程资金紧张的难题,2021年以来,该县依托乡贤人脉广、信息多的优势,先后引入25家企业帮扶重点村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程,获得了各界人士捐赠物资550多万元。经调查,“三清三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县已开展“三清三拆”村庄482个,拆除乱搭乱盖278处,拆除废弃建筑211处,拆除农村危旧房375栋,各村屯存在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3.乡村人才振兴方面
“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地区发展的因素。为了给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该县建立健全“乡土人才”联络机制,着重发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主要做法是,在春节、三月三等重要传统节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各村屯利用这个时机组织开展乡村建设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加强联络,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建议,提高外出人员对家乡事务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建立村屯微信群,定期发布家乡建设动态,使外出务工人员能及时看到家乡发展的新动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另外,该县还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支持返乡创业者,以此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发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上,各乡镇“拉网式”摸底登记有种植、养殖技术的致富能手,并在土地承包、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让这些“新农匠”安心创业,更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例如龙门乡目前已有52名“新农匠”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由“新农匠”创建的4个合作社涉及水果、蔬菜、家禽等产业,带动农户达2000多户②数据来源:大新县门户网站:http://www.daxin.gov.cn/xwzx/dxyw/t10791564.shtml.。
从大新县在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该县立足乡村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并引进外来龙头企业,制定了多项鼓励政策,重视内外部资源的结合,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带领农民振兴乡村。但是仍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农村内部的资源不足。一是乡村人才的缺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青壮年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资源,往往选择到城市发展,乡村人口往城市流动的现象在给农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乡村知识分子缺少的难题。据悉,2020年末,该县乡村人口总数达到328,749人,但是近年来培养的“新农匠”仅有3000多人,“新农匠”目前所拥有的技术、知识还十分有限,仍需对其加大培育力度。该县的青梅产业也存在着品种单一、果实质量不高、果贱伤农的难题,急需一批农业技术人才的指导带领。二是乡村内部环境还未得到充分的优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得该县的农村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还长期存在,相比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广西边境地区的农村在脱贫后,基础条件仍比较薄弱,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乡村产业的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其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相融合发展是内外部资源充分结合的一个体现,但就大新县目前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大新县在发挥青梅产业的带民致富作用方面,更多是停留在青梅的初级种植和简单加工阶段,向青梅产业文旅发展等方向的延伸拓展还不足。另外,从总体上来看,“短衣壮”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对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还不够,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当地的旅游经济效益还不够明显。
据调查,该县2021年度共有22家企业吸纳了本地贫困劳动力,总人数515人,并且在贫困人口就业期间给予了每人2000元的劳动补贴,但是企业吸纳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一家科技企业仅吸收了3人①数据来源:大新县门户网站:http://www.daxin.gov.cn/xxgk/bmlqfw/ldjy/t11076904.shtml。究其原因,是一些贫困人口身患疾病,不适合从事企业工作,一些贫困人口本身掌握的劳动技能较少,就业能力弱,尚未达到企业的需求。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想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水平,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不仅要给予贫困人口工作上、生活上的补贴,更重要的是还要提升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从业技能,让他们获得稳定、持续的经济来源,从而实现从外部帮扶到农民自身可持续生计的转变。
一是体现在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里的内容,“乡风文明”的实现需要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新内生发展理论注重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因此,不仅要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提高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得以传承发扬。但该县乡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宝圩乡板价村的“短衣壮”服饰制作技艺是“短衣壮”文化的精髓,有七道工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对其并不知晓,年轻一代也很少有人致力于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导致短衣壮服饰制作技艺面临传承人紧缺的难题。目前追溯到的技艺传承人仅有四代,第三代传承人已至暮年,第四代传承人虽为后起之秀,但是经验有限,待遇又相对较低,同样会导致传承问题的出现。二是体现在农民不够积极采纳政府推广的种植模式。例如大新县为了提高甘蔗产量,推广“轮耕”的种植模式,鼓励农民在种植甘蔗的土地上套种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并对发展甘蔗套种的农户给予补助,但是由于蔗农缺乏专业的知识,不了解“轮耕”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对套种的意愿并不强烈,担心套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会影响甘蔗的生长,减少甘蔗的产量。三是体现在农民主动改造乡村风貌的意识还不够强。自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以来,存在着“三清”容易“三拆”难的现象,部分村庄的环境干净整洁,但是危旧房、废弃建筑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对“三清三拆”工作还存在疑虑,担心旧房拆除后土地权属不再属于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开展。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是资源,这里说的资源指的是乡村内部资源以及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在当前二者衔接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持续对乡村提供外部资源,也要努力挖掘乡村的内部资源、优化乡村内部的发展环境、发挥乡村内部资源的力量,以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乡村的发展。
一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政府要持续加大“政策引进人才”力度,合理有效引导各方人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可以通过制定各项鼓励政策,改善引进人才的薪酬、绩效、福利等待遇,吸引那些在外读书、工作的人才返乡就业;通过制定各项强农、惠农等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为那些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支持;还可以积极鼓励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有计划地组织年轻干部“下乡”,到乡村去锻炼,使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了解到、帮助到“三农”,持续为乡村的建设注入新活力。其次,要注重培养乡村当地的干部,包括乡镇领导成员、村屯干部等,定期组织这些乡村干部学习乡村基层管理的先进经验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提高他们的管理治理能力,增强他们的带头引领作用。再次,要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各村可以根据中长期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在村里开办农业技能培训班,有目的地培养农民熟练掌握各项种植、养殖等产业技能,并根据每个农民的技能熟练度评定技术职称,从中发现更多的乡土人才,并做好这些人才的跟踪管理工作,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育力度,不定期开展“乡土人才”培训,使乡土人才能够掌握更多、更先进的技术。
二是加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为了促进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在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不仅可以使村民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还能够促使那些返乡创业的“乡土人才”留下来。首先,要确保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稳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政府和农户两个投资主体,由于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需要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对边境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提高对边境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还需要提高农户的参与意识,号召农户集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发挥农村社会资本的力量,从而缓解地方政府财政不足等问题[6]。其次,要扩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种类,在农村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增加先进的农业智能设备、建设农业生产服务平台等,助力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再次,要保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持续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该县的贫困户过去大多是因病、因学致贫,如今虽然脱贫了,但是在医疗、教育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持续脱贫能力不足,因此,脱贫政策不能全盘托出,关于教育、医疗等脱贫政策还需要作为长期稳定的政策坚持下去,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三是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与当地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研发,开发更多的系列产品,加快建成青梅、坚果、甘蔗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宣传推广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另一方面,要更大力度推动农文旅融合。继续实施“龙头景区+企业+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乡村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经营农家乐,提供乡村风景观光、传统习俗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打造集边境山水旅游、文艺创作、农事体验、农庄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壮乡旅游区[7]。如青梅产业在后续发展中可以把农文旅融合作为突破口,走绿色生态旅游路线,在青梅花开时节和采摘时节积极引导村民开展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摄影观光,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平台宣传推广,以提高本地青梅的知名度。宝圩乡板价村距离龙头景区明仕田园较近,可以借助龙头景区的优势,在村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时候,把前来明仕景区旅游的游客吸引过来,向游客推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向游客提供制作短衣壮服饰、传统美食等旅游服务项目。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当地政府要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创新设计短衣壮文化产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及不同人群的需求,研发出带有民族元素的明信片、钥匙扣、手机壳、背包等系列文创产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对乡村未来发展的认同体现在对乡村社会的归属、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信心。对乡村未来发展的认同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增加乡村的人才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意识到,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单单只有农民,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一是通过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手机软件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广泛宣传乡村在产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的近况以及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要决策规划,让人们意识到乡村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是中国人的情感根源,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提高人们对乡村的归属感。
二是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措施,在校园内设置民俗活动体验课等推进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播,深入挖掘隐藏在“非遗”文化中的优良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并参与民俗传承活动,提高学生对家乡历史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研学基地+院校团队+旅游”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民俗研究学者调研考察该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鼓励学者加大科研力度,深层次地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向社会民众传播,提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通过组织政府工作人员用政策下乡的方式向村民宣讲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及意义,宣传乡村风貌提升工程的重要性、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及相关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民算经济账,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发展乡村的信心,从心底增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认同。另外,对于“智慧乡村”“智慧农业”等新兴的发展模式,大多数村民由于习惯沿用传统的乡村治理、产业管理方式,缺乏数字化治理方面的知识,会对一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产生不习惯甚至排斥的心理,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向村民宣传和推广数字化技术,亲自示范新技术的操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与感染力,让村民感受到数字服务的方便与快捷,从而提振村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信心。
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农民,为了能更好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是关键。“赋能”,不仅要赋予农民从事农业劳作的技能,还要培养其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不仅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
一是要通过培育“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多更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各乡镇政府要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业模范基地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利用他们的优势,在重要的耕种时节或农闲时间深入农村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向广大农民传授先进的产业管理经验及现代科学农业技能。另外,还应采取一对一指导、网络教学、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及时为广大农户,尤其是脱贫户解决技术难题,努力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
二是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免费的技术培训班,例如举办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的培训,向农民传授制作技艺以及销售经验,此举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鼓励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建档立卡家庭的子女,围绕贫困人口的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有目的地开展技术学习,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力的年轻人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四是通过建设农村书屋、举办学习讲座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熟悉各项乡村振兴的政策,学习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培养村民的政治素养,激发村民的学习兴趣。
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与该县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通过资源、认同、赋能这三大要素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资源是前提,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发展;认同是基础,群众对乡村的认同是一种精神动力,这种力量可以有效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赋能是关键,农民有了技术,才能提振发展产业的信心,走向共同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