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视角下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建设

2022-03-17 15:00:40龙柳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存量产教校企

龙柳萍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1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由国家重大文件确立。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2],进一步明确了产教融合的原则和路径。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促进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共同培养人才”[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促成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通常是以自身拥有的技术资源为中介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究、共享、传递以知识形态呈现的技术资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从知识共享视角分析,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拥有对方需要的异质性知识,而校企合作的成果体现为校企双方技术资源的融合、扩展和提升。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往往以共建知识共享平台的形式开展合作,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建设就是近年来创新探索的模式之一。本文从知识层面讨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建设,尤其是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去考察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对校企协同创新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认同,并推动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实践的不断深化。

一、知识共享视角下校企协同创新的状况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知识的生产需求有差异

社会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知识生产阵营,其知识生产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高职院校尤其是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存在价值,其知识生产追求公共利益,科层制是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企业的终极追求是利益最大化,故而企业的知识生产主要是为追求经济利益,一般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知识生产需求的差异,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在知识资源的共享中,容易从自身立场出发,无意于探索获取知识资源的新路径。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知识存量存在断层

高职院校与企业基于知识资源的合作,重要的逻辑起点是院校与企业拥有知识的异质性,从知识共享视角看,存在资源互补或交换的可能。但校企共建的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合作双方各自的组织形态、组织目标、对组织创新的期待并不相同,各方的知识存量不同,对知识资源的需求有差异。我国产学合作的历史不长,但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日渐丰富,黄先海、张卫等学者的研究已经揭示,在协同创新学院连接的跨组织知识协作模式中,校企双方拥有的知识存量、知识要素间存在断层,企业更关注技术资源的市场化,高职院校更重视知识尤其是技能的应用性研究,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异质性知识耦合程度影响了合作创新的风险和难度[4-5]。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知识共享路径不畅

高职院校与企业通过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可以为共享知识资源带来极大便利。但校企合作关系里居于中心位置的优势企业往往会与大量的伙伴合作,需要协调大量的合作院校,由于时间有限,企业与院校个体间沟通交流的频率和强度降低,有限交流时间内有用的知识要素难以显现。同时,企业的知识存量会随着合作伙伴间频繁的知识交流与合作而增加,其结果可能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多样性提高,知识资源附加受益增加。但是任何企业对知识要素的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频繁的交流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与外部交流的惰性,最终过度依赖知识传递的原有路径,无意于拓展新的路径,从而不利于校企双方基于相关知识的多样性促进协同创新。

二、知识共享视角下校企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天然具有“教育—产业”跨界特色,所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从知识需求看,知识要素种类越多样,越能满足高职院校和企业创新对知识要素的需求,校企合作可以为校企双方提供接触多种知识要素的渠道,尤其是对企业运用多样性的非相关知识要素创新产生积极的调节效应。从知识共享角度看,高职院校、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知识资源,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适宜的院校为伙伴合作,在企业产品从研发到商品化的各个阶段,对知识资源需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同样,高职院校基于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等的需要,对校企协同创新知识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再结合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外部知识、校企协同创新中生成的新知识,组成了极为复杂的知识系统,加之知识需求必然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一知识系统处于动态化的状态。

要清晰分析这个动态变化的知识系统,研究者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当下,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已然成为研究热点。学者曹霞提出,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甄别和选择合作创新组织内部原本零散无序的知识,并且将选择出来的知识再次提炼,重新集成有序的、有利于合作创新目标实现的知识体系[6]。利用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理念考察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类异质主体的合作,将对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依据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理念,要充分发挥产教协同创新学院整合知识资源的作用,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必须要整合校企围绕协同创新学院内外、来源不一的知识。曹霞用知识选择和知识融合两个相关联的概念解说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过程,知识选择是校企基于知识存量,筛选出与协同创新目标相关的知识;知识融合则是“连接与交叉连接”选择出的知识,最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6]。高职院校和企业固有的思维模式必然会影响合作创新知识整合中的行为模式,加之局部最优未必与全局最优吻合,多重因素影响下,校企协同创新中知识选择的最佳效果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校企协同创新的知识体系经历选择和融合的过程,初步构建起合作创新知识体系后,还需要不断地经历再选择和再融合的过程,经过反复优化,才得以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助力产出创新的结果。

基于知识共享视角,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是需要长时间协调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组织平台支撑,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开展协同创新存在天然优势。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自的知识资源,协调好知识组成要素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知识体系及组成要素与协同创新目标的关系;必须将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组织内部异质性的、有各自需求的无序的存量知识,整合成耦合性的、指向协同创新结果的有序的知识体系,切实实现合作各方优势知识互补;还应该避免协同创新中对知识选择的人为限制,通过再选择和再融合的反复优化,整合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助力校企协同创新顺利实施。因此,从知识共享角度解读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产教协同创新的应然性和必然性,从而推动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实践。

三、知识共享视角下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探索

(一)从构建动态有序的知识体系角度,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开展共建

相关研究已经指出,校企合作双方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整合的方式,是影响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效果的关键要素。从知识共享角度看,合作双方知识存量的共同点越多,越可能达成对彼此已有知识价值的正确判断;合作双方知识整合方式运用得当,越可能将新知识与存量知识有效衔接,从而促进知识整合,推动创新。

从知识共享视角看,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合作依据是双方各自的知识存量,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信息不对称,要将校企双方优势知识整合为共有的新知识,推动创新成果形成。首先要对合作双方已有的知识存量和知识需求有充分认知,同时双方的知识存量应有充分的相似性;要对合作共享而创生的新知识有充分的认识,需要对动态变化中的知识体系有完整认知,因为对新知识的认知常常是通过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关联达成的。由此,可以认为合作双方共有知识存量的相似越多,认知越可能趋同;组织氛围越好,知识整合的效果越好。

这给予校企选择适宜合作伙伴,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重要启示:高职院校应基于自身优势知识资源,选择与知识存量接近、同时知识整合需求强烈的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合作双方共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基于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跨组织知识共享需求的程度,决定了彼此对双方合作价值认知的高度。只有双方都对知识整合有强烈意愿,才有利于在互相认同、互相信任的氛围下合作双方的互相包容、互相学习,进而推动创新。校企在选择合作伙伴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时,不仅要关注双方优势是否有利于互补,还应重视双方的知识存量是否同质,应主动选择知识一致性较高、兼容性强的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创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氛围,要注意选择适宜的知识整合手段以实现组织知识整合目标,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锁定的风险,并有助于产生新颖的想法,最终助力创新成果产生。

(二)从构建知识共享平台的角度,探索校企协同创新学院的共建模式

知识共享是一个“融合、动态、持续”的过程,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类拥有异质性知识的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并不会自然发生。为高效共享知识,首先需要构建相对稳定的知识整合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合作契机,增加协作的收益,使得平台的参与者根据知识特性选取合理的知识整合手段,实现认知趋同,增强合作双方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以平台提供的合作为基础,双方为降低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成本,制定知识共享计划、弥补各自的知识缺口,创设学习氛围、缩小知识差距;平台还应有助于双方协作持续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进而拓展知识整合范围,全方位促进知识共享。

构建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助力知识共享提示我们:产教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是有效推进校企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成立有助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执行机构,产教协同创新学院是值得探索的合作模式。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由高职院校和企业代表共同兼任负责人,由于合作双方本身的组织价值观和信念存在差异,各自的思维模式和竞争机制不同,双方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有区别,要确保随着合作进程的推进,双方知识整合能力也随之提升,通过组织合作推动形成“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建设有助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是必经的环节;产教协同创新学院要达成协同创新,必须基于双方知识资源推动真实合作项目运行,包括立项、过程监管、成果转化以及成果应用和推广等环节活动,其关键是通过真实项目合作,确定彼此知识需求;同时通过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组织文化引导,创设组织信任氛围,拓展组织外部获取知识资源的路径,高效整合知识,最终提高校企协同创新水平。

(三)从提升知识整合效益角度,确定校企协同创新学院的建设目标

情境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合作创新参与人之间知识情境趋同,将有助于提高知识沟通效率。研究表明有两类知识整合的难度比较大:一类是跨领域知识,因为知识跨度大、关联程度低,缺乏相同的知识情境;另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复杂知识,因为模糊化、不易解读,不易出现知识情境趋同。一般而言,基于这两类知识的整合推进复杂技术创新是难度极大的任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有效达成知识共享,应为组织层面知识整合选择合理目标,确定好组织范围内的知识分布,设计好组织内部知识优化的路径方法,避免难度过大的知识整合。

校企双方对知识整合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对知识整合投入的意愿,只有双方都对知识整合抱有积极的态度,才会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知识整合,才可能促使组织倾向于更积极引进知识管理资源,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使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良好的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手段,会提升知识整合的有效性,有助于达成知识整合的最佳效果。为促进知识共享,应设置合理的激励制度,促使参与人员克服惰性,打破思维定式,加强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与组织外部的知识交流,助力知识流通,从而提高知识整合绩效。为促进知识共享,还应引导组织氛围,提高双方知识整合意愿,优化组织知识结构,助力创新工作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实现协同创新。

给予校企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的目标创设的启示是:校企合作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应以合作双方知识存量,尤其是共有知识的知识优势为起点,不设过度高于双方知识资源的目标,通过不断优化组织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研发和市场化能力,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目标。校企协同创新学院组织的认同和信任氛围能促使参与人员相互肯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提升知识整合意愿;包容和学习的氛围有助于缩短校企协同创新学院参与人员的磨合期,提升知识整合的效率,提高产教协同创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为助力校企协同创新目标又快又好地实现,要注意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学院的组织管理,注意创设组织氛围,营造包容、认同、信任和学习的氛围,为产学合作创新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跨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理论为审视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深入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基于知识共享视角,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产教协同创新学院可以视为以知识为纽带、以系统知识增值为目标的合作,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实践。

猜你喜欢
存量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房地产导刊(2020年5期)2020-06-24 06:14:06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腐败存量
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