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研究

2022-03-17 13:40沈杨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及化批判性劳动力

沈杨

(合肥学院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高等教育也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由于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会相对扩大,进入高校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数量会比原来多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会越发凸显。在大学生劳动就业市场分割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不充分和岗位相对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会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影响高质量就业、制约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制约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难题。

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成为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1]。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和本质内涵。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想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在破除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和机会的基础上,重点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有意愿、有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十分有限,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被放大,因此,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加强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多元分割状态,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都没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殊形态,在广义上是指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因为存在明显的工资收入差距、福利保障差别、发展潜力不同,而形成了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割形态,即存在着高级别和低级别的劳动力市场差异。

在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进入高一级别的劳动力市场会受到准入制度、信息获取、素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准入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对大学生而言,在短期内是较难改变的,而信息获取和素质能力在短期内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而得到调整和优化的。事实上,大学生在应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就业信息能力是有明显差别和不同的,因为主客观的原因,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能力与水平是相对较差的,学生不愿、不会接触就业信息,不懂、不用就业信息。这也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在一定范围内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原因。若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难以达到或者满足高质量就业市场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与高质量就业市场之间就会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阻止大学生进入高级别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大学生与较好就业岗位间的隔阂与距离。

1.1 学生发展定位的“路径依赖”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意识缺失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阶层中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类人,他们在对未来的发展期望和定位上与其他普通社会大众的想法是有明显不同的。天之骄子,是他们对自己的标榜和定位。进入大学,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上比普通社会大众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潜力。有这样一种优越的思想,也无可厚非,毕竟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么多年里,大学培养的专门人才也的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而就业的岗位数量却相对有限,岗位结构也是相对错位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对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调整和优化,想要在劳动市场分割形态中找到较高级别的就业岗位和工作是很难的。现实的情况是,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发展定位上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自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未来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栋梁之才,根本不缺工作机会,好的就业单位、好的就业岗位会找上门,不愁找不到工作,因而在就业认知和发展定位上存在过于自信的心理,导致其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明显缺失。殊不知当今的高等教育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含金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相对就业竞争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意识是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最直接的表现,若缺失,会造成大学生与高质量就业市场间的隔阂和鸿沟,使大学生在进入高质量就业市场中失去先机,失去主动。

1.2 对规律的“认知式微”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整理能力有限

获取就业信息,是就业信息能力的基础,对相关联的就业信息进行处理和整理则是关键。信息孤岛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表现中是比较突出的,即大学生在寻找和处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单位信息、岗位信息和需求信息时,往往容易陷入以孤立的视角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处理中,导致所获取的就业信息片面而单一,所整理的有效就业信息有限而静态,缺乏必要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什么会出现就业信息整理能力的短板?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在事物联系规律上的“认知式微”。对事物联系规律的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导致许多大学生在看待就业问题上,容易出现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的情况,即在寻找相关就业信息时,仅仅在自己视线和视野范围内进行就业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导致许多相关联的就业信息难以实现有效的整合,难以释放最大的就业机会效应。若大学生就业信息整理能力不强,对他们找到高质量就业岗位,在高级别就业市场实现就业是不利的。

1.3 批判思维能力的“教育真空”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甄别能力不足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思想、理论进行回顾、反思和质疑,发现问题所在,立足于“破”。它是识别谬误、探索真理的思想武器,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2]。批判性思维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重要组成。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评判大学教育是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参考。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然是一所倡导并注重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学府。然而,在中国大学之中,批判性思维似乎成为了一种稀缺的产品。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鲜有对批判性思维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学教师忙于科研,忙于职称,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尤其在教育方法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自上而下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理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较少,学生服从传统,服从权威,被动地接受大学和教师传授的东西。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模式和现状,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老师说的都是好的。久而久之,在形成自我独立的思考、判断和甄别能力方面严重不足。如此一来,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真空”影响下,大学生在就业信息问题上,自然也就出现了甄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一味地接受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输出,一味地认为这些信息是对的,是好的,缺乏必要的甄别和评价能力,以致在就业岗位和工作选择上误入歧途,甚至是上当受骗。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深化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就业信息,对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好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1.4 创新创业教育的“华而不实”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运用能力欠缺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要挑战[3]。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大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在国家“双创”战略和政策的指引下,创新创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无论是高水平研究性大学,还是普通地方高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似乎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内容。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师资和活动的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能力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国家“双创”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预期成效。相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学生高质量“求职”就业的影响最大[4]。但是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大来看,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是“华而不实”的。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开设了相关课程,组建了相关师资,但是实际的教育效果相当有限,与国家“双创”的目标和要求有较大出入。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落脚在学生实际的创业指导上,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即注重教授学生创业技巧;往往侧重职业指导的理论,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涯规划和求职应聘的指导,即注重培养普通学生的就业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入了“应付任务”之中,并没有真正对学生求职就业发挥实际的作用与功能,导致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运用缺乏技术和艺术,只会单一、单向地进行运用,难以实现为学生找到好工作、去往高质量就业市场服务。

2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就业信息能力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难题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劳动力就业市场天然分割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矛盾将持续存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就业信息能力也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进一步提升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是主题。尤其在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大学生在更高级别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目标与需求。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难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5],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适应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现实需求,有利于解决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基本问题和实际困难,打通就业信息与大学生的互动渠道,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敏感度和使用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整理、评价和运用就业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就业信息能力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一招。

2.2 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发展的长远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如何体现呢?从精神层面来分析,可能体现在学生个体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的跃升和进阶,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从操作层面来分析,可能在于学生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较原来更强了,学生能够获得预期发展较好的职业或者事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大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大学生找到高质量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可能,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表现。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信息孤岛或者信息鸿沟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进入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即具有较强工作能力或者素质的大学生,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只能到相对差一点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之所以有信息孤岛、信息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客观原因在于这些信息流动的不畅,而主观原因则在于大学生主体自身就业信息能力的相对不足,难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整理、甄别和运用,进而更好地服务就业需求。

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有利于破除就业信息与大学生的阻隔与壁垒,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岗位信息与大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优质大学生与优质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发挥优质大学生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作用与功能,推动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

2.4 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增强高等教育吸引力的应然选择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外部吸引力,增强大学教育的内在竞争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础外显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在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差,势必会影响社会对大学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正面评价和积极评价。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差的问题有部分原因在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自己的就业信息素质与能力,与高质量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时,出现信息不对等、不对称的情况,因而也就失去了就业的主动选择权,被迫到可能与自己能力不完全匹配的劳动力市场上去寻找就业岗位。如此,当社会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时,自然就会断定其就业质量不高,最终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美誉度和吸引力。因而,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增强高等教育吸引力的应然选择。

3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是大学就业能力提升的基础,要着力加强学生与经济社会的接轨,让大学生能全面性地获取信息;加强学生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关联性地处理信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做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加强创造性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增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3.1 强化大学生就业信息主动获取意识:全面性地获取信息

就业信息获取意识是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基础。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较被动,一方面是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上的错误定位,天之骄子的心态下自认为不需要主动去接触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真正在社会上找到合适、有用、全面的信息。

鉴于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结构,尤其是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大学生与经济社会的全面接轨,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就业市场的残酷和就业压力的巨大,传导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挑战与压力,激发大学生自身对接社会、适应社会的内生动力和意识。同时也要强化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就业市场、亲人朋友等渠道广泛全面地收集和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改变单一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通过获得的就业信息,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3.2 强化大学生就业信息综合整理能力:关联性地处理信息

就业信息整理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关键。大学生在就业信息处理方面的单一性、单向性,导致其极易陷入孤立主义的思维当中,只对与自身专业、就业兴趣等相关的就业信息进行整理,而对可能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或者国家发展需要相关的潜在就业信息采取了自动屏蔽的消极应对方式。事实上,从就业的可能性和就业的质量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关联更多的就业信息是必须的。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下,大学生要进一步加强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尤其要重视对事物联系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从事物内在关联的视角,去深层次认识就业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去粗取精,扩大就业信息的获取面,增加与高质量就业信息的接触面,进而提高自身整理就业信息的能力,让更多相关、相联、相近的就业信息能够交融汇合到就业库当中,为自身的就业信息处理储备更多的素材。

3.3 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内在甄别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就业信息甄别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重点。在获取海量的就业信息以后,是选择全盘接受,还是有选择地取舍,根据信息的有用性、实效性和可及性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获得最有用、最有效的信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消除“应试教育”下唯教师、唯课本的守旧传统,训练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敢于挑战不同,敢于批判现实,而不是一味地认同和追随。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知识、社会问题、通用惯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思考和有效批判,达到去伪存真、去虚就实的基本目的,充分挖掘就业信息背后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将无用和低效的就业信息自动舍去,提高其在海量就业信息中获得最有利于实现自身高质量就业信息的能力。

3.4 增强大学生就业信息实际运用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就业信息运用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的根本。面对海量的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如何高效发挥就业信息的牵引作用,以信息为手段和途径,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藩篱,提高进入高级别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需要重点深入思考的。

高校要进一步做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求职应聘相结合,着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在面对海量就业信息时,要指导大学生创新运用多重检索手段和途径,创造性地挖掘就业信息背后的潜在动能,用创造性方式验证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通过对就业信息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和调整,提升回应就业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发挥就业信息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巨大牵引作用。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增强就业信息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使其能更便捷地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和工作,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以此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强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理解和认同。

4 结语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信息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影响其就业质量的提升。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其就业信息获取意识缺失、就业信息整理能力有限、就业信息甄别能力不足及就业信息运用能力欠缺等层面。立足此发展现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建设,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还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此,高校应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各类问题的策略,从强化大学生就业信息主动获取意识、综合整理能力、内在甄别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等角度入手,帮助大学生主体具备全面性地获取信息、关联性地处理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以此助力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普及化批判性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