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朱昕雯
由于学习压力大,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采用“减负增效”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预习习惯、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宽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优化作业设计等方式,以“学生为本”开展数学教学,帮助小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教学已达成“减负增效”的共识,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这对教学专业化发展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效果的提升均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走出课内外学习负担繁重的泥潭。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数学教学领域应关注的重点。“减负”工作应该以教师为切入点,注重“寓教于乐”,布置“少而精”的作业,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缓解学生压力,促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减负增效”真正落地开花。本文主要基于“减负增效”理念的指导下,对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要想有效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等教育活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生通过预习,能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传授知识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开展课前预习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力和生活体验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会出现学习差异和理解差异。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有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可以熟练运用。在进行预习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组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和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20÷4、42÷6、17÷3、15÷4……”这些算式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分类,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再如何进行分类。学生已经学过整数除法,就会很容易从中找出“有的可以除尽和有的除不尽”这两种情况,从而使学生对除不尽的算式有基本的了解。当学生了解在除法中还有余数后,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余数?”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同时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众所周知,要想从根本上真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六认真”,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备课,这也是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出发点和重要基础。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进行知识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场所。因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想要在短短40 分钟内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探究和分析新课标内容,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数段,将教学重难点内容具体化,并逐一突破。备课不仅仅要准备教材和教学手段,还要“备学生”,其中囊括了学生的双基知识、认知水平、接受程度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把控好整个数学课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内化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真正减轻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提升学习质量。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才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要想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他们去经历、体会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这更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以有效学习活动为基础的、进行深层次追求的过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仅要做到“减负”,还要做到“增效”,这就要求教师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也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从而为高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教师采用重复讲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实际上,学生并不愿意对数学习题进行重复的练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小学生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同时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相关课程内容时,可以有效利用PPT 的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印象与认知。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可以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有效达到既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手段会决定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课堂氛围,影响学生能否提高学习兴趣,能否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否展开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教育方法作为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落实的必要途径,对教学工作实践开展所能达成的效益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学的质量效率不断下降,让教学陷入恶性循环。而随着现阶段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充,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供教师借鉴和参考,如合作式教学、小组探究式教学、分层教学、情境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教学工作在实践开展的过程中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更多地关注和重视,立足于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教育方法作出有效的优化改良和完善,进而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得到有效的培育和提升。
根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宽松的情境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宽松的情境,使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动漫或卡通人物进行教学主题导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发散思维,深入学习,进而将抽象的问题以简单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森林快乐的一天”情境,让学生对森林中小动物们一天的情况进行记录,如“早上6:00动物都要起床,吃早餐,然后去上学;早上7:40分,动物们都已经到学校,并开始上课了;中午11:30 动物们开始用午餐;中午12:10 动物们开始午睡;下午3:40 分,动物们放学了;晚上8:15分,动物们上床睡觉了。”这种情境创设,能使学生融入故事情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效”的目的,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并引导学生掌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法。数学教学中,并非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都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而是要注重教与学之间的紧密性,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适当开展小学合作学习,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增效”。数学教学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极易产生相应的困惑,如果还是一味地让学生独立解决,难度会大大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一个半径为6cm 的圆,在其内部画一个正方形,那么圆内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果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则不容易解决。教师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内部,通过画图及测量的方式,对最终结果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通过交流和辩证,高效解决问题。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还可以用于应用题教学中,一般来说,题目的解决方法往往并非只有一种,但是仅仅凭借学生个体,很难想到所有方案,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解题思路,优化思维方式,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讲解例题是重点和关键所在,所以在讲解例题的时候,应该选择具备示范性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举一反三,如果题型选择不当,则会提升学生练习的困难度。为此,在例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掌握重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突出重点内容,将难点分散,这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为学生主动讲解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晦涩难懂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知识点分为不同层次,逐层讲解,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有效规避由于学习难度大而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问题。
例如,在学习“倒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求一个数的倒数”这个学习内容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首先,学生通过实践并结合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其次,依次学习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方法并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对自己得出的数据进行梳理和整理,并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度。
对小学生而言,其身心正处于萌芽阶段,该阶段的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如果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就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尽量不为小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在课上完成数学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的过程中,既要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10分钟的习题练习时间,以此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掌握的水平。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请一组同学起立,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大概是多少?②如果把我们班最高的一位同学加入其中,平均身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还能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这一组数据进行计算,验证了结论。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实现减负增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内,还要对课外予以重视,更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布置作业是较为常见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当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自主性的情况较为普遍,作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教学知识的掌握,但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较为严重。要想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将学生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在作业内容设计上,教师应该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展开调查,比如,“你家一年用电多少度?平均一个月用电多少度?”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每天给同桌出万以内数的读写题最少5 道题,以此种方式为学生搭建自我实践的舞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作业设计,从而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应优化课程教学结构,进而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合理安排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