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新课程背景下的真味生活

2022-03-17 12:58阮曲波
语文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话语新课程生活化

阮曲波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遭遇生活“百味”,情感在内心撞击便自然产生了疏导与表达的需要,写作应该是一项自然而自觉的活动。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地写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然而,放眼我们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则更多地架空在生活之上,强调的是谋篇布局的技法,是语言亮色的钻研,少了些灵气与活力。要知道: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及对现实的敏感度决定了写作水平。因此,我认为,应还写作以生活化的本来状态,让写作成为学生即时的生活,体其真味,下笔如神,方能流淌出一片“姹紫嫣红”来。

一、抓住瞬时感悟,绽放思维火花——写作动机生活化

写作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应该是写作动机的生活化。任务型作文也好,驱动型作文也罢,不可否认,命题者在设计话题时已经更多贴近学生的见闻感悟和理解,如《梦想》《面对挫折》《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走在青春的日子里》等,这些话题尽管指向生活,却实有笼统空泛之嫌。需要一个优秀的写作引导者巧妙地导出其生活化特征,唤醒学生写作的原本动机。

散文大家郁达夫《故都的秋》用主观情感勾勒出五幅秋意十足的图卷,其“清、静、悲凉”留人旷久之味。课堂散文导读时,引入此文,发现学生把玩赏性正浓,半节课就顺利推进了语言鉴赏环节。忽感窗外零星细雨与淡桂芬芳“游入”教室,我便抓住契机要求学生,以“岛城之秋”为题,只言片语描绘渐浓的岛城秋意。学生的眼神中满是跃跃欲试,不出所料,十多分钟后,作品就纷纷“出炉”了:

学生A:街道两旁梧桐叶已微微泛黄,温和的阳光摇曳斑驳的树影,洒下一地金黄。爬山虎渐渐枯萎,只有在夏日蔓延了一整条街的藤蔓依然依附在墙壁上。桂花开满了岛城的每个角落。那南来北往的季风,把漫天弥漫的花香四处传送。海鱼洄游,海鸟迁徙,回归线渐趋南移,也似乎吸引着它们的回归。

评:能悉心捕捉岛城特征性的景物,细腻至情的描摹,生动入微地传达一片秋意。

学生B:岛城的秋是中国式的温婉的秋,没有满地的法国梧桐来制造浪漫,也没有凛冽的冬风去刺入人的心间。秋日的天是格外高的,而云又是分外低的,仿佛踮一踮脚,伸出手臂就能够到似的。岛城之秋虽不如北国的秋那般厚重瑟颓,却别有意趣。夜里的雾气极浓重,但仰头还是能看见满天的星斗,伴着几声虫鸣,又羞涩地隐去了,散步的人在深吸秋夜的清凉……

评:运用了比较手法,将岛城秋韵与别处秋色的爽利、厚实对比,使得这不同的秋味漫漫化开铺展。

铃声响起,我与学生都意犹未尽,于是示意学生整理后上交并编入班级刊物。话音未落,全部作品就交到我手中,顿时,心中快意。

二、悉晓生活真美,切近自我体验——写作内容生活化

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文及写作选题素材时,我们不难发现,丰富自己的情感,更多地关注自然、社会和人文,已成为中学语文写作的核心目标。而作文命题自我省自主实行以来就一直将“重生活,重理性,重思维”置于首位。2021年高考以“在生活中感悟得失”的话题赋予作文鲜活的现实生活性,是独特的个性体验与普遍的共性关照的并行。

在新课程背景下,执教者可以将写作与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推进写作内容的生活化: 首先,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如对社会现象的评判,对时政人物持有的态度,对校园生活的动态认知等。学生兴趣与关注的焦点就可以作为平时写作的起点,它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切入口,当然就不同于以往写作课上的能力训练目标了。 其次,将这些内容与观点整理成文,积累并先以随笔札记或小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再集中讨论这些选材的价值,归纳为凝练的话题和题目。 最后,根据这些经过精心组织的话题写作。同时,执教者要参与其中并与学生共同反思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和鼓励学生切近生活,切近自己的体验。

在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研究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意识流小说产生了兴趣。我注意到这点后,又结合学生在札记与平时练笔中的阐发,指导学生研究《墙上的斑点》后,提出课堂作文片段练笔话题——“墙上的时钟”。要求用意识流笔法,展示自由联想、内心独白。不多时,就有学生亮出成果。 有的从时钟的构造出发,抓住时针、分针、秒针运行角度延伸到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保持距离的话题;有的则从时钟计时的作用和意义出发,谈及珍惜时间、把握机遇的问题;更有学生联想到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事物的角色轻重,为人处世之度的内容,还引申出勇往直前的旨意。 习作的精彩是我始料未及的。同样在现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变形记》授课中,我还采用了同样的故事想象与改编法,精彩迭出。学生将写作内容与生活体验结合,丰富地展示出自己内心所想,不少学生为自己和他人精彩的言辞、真切的观点所打动,大声叫好。

三、丰富“自我话语”,形成“自我评价”——写作评价生活化

“自我话语”又称“个人话语”,即“每个人的个性话语”。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执教者总会有意无意地以“他人话语”去影响学生的“自我话语”,从命题、指导、修改分析到评价,都十分看重文章的旨趣意义。于是,学生在作文中情不自禁的“他人话语”症结便产生了。如果行文过程是以自我言语的丧失融入他人言语的洪流,将“我”的潜在变为他性的效仿来作结的,那确是可悲的。语言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学好的,那种非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是为学习语言而使用语言的,写作中的生活味就无从谈起。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破除学生为迎合教师品味而出现的“语言套板”现象,并改变作文评价体系中的教师“权威”角色。

第一,摒弃评价中教师一味讲解技巧的方式,而在讲评课上以学生自我反思写作中的得失优缺,整理观点,通过学生互评、师生对话、分学习小组探讨会诊、集体钻研总结等方式,去营造一个“再创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与他人的观点“直接”撞击中满足自身对作品的反馈期待。

第二,通过互相评改和提问评价他人习作,树立对话意识,历练思想,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为原来的作文“重新着色”,共同提高。 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作文系列,编者设置的话题就是一组典型的例子: “说明语言要清晰明白——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面对现象,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我在实际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领会话题设置意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寻找作文提高的突破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写作是学生此在的生活体现。想要真正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还可通过师生合作,主题探讨、刊登共评、升级“语库”等方式贮积语言,同时修改不妥言辞,化腐朽为神奇。重视“我”与自我的对话,精心锤炼和丰富“自我话语”,求得生活的真味。

让写作成为学生此在的生活,回归自我。使“生活—思考—写作—交流—升华”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写作观的绽放。情源真处味方浓,写作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话语新课程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