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人华侨国内扶贫及其参与机理分析

2022-03-17 10:57张赛群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侨胞

张赛群

(华侨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华人华侨扶贫①属于社会力量扶贫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力量相比,华人华侨扶贫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发展至今华人华侨已达6 000 万之多,他们拥有较为可观的经济实力、人才资源和贯通中外的文化资本,这使得华人华侨具有雄厚的扶贫基础;二是华人华侨对所在国扶贫模式和经验耳濡目染,能给中国扶贫事业带来新的思路;三是自晚清以来,海外华侨就有在国内踊跃赈灾济困的历史传统。发展至今,关注中国扶贫事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华人华侨的共识,这就使得华人华侨在我国国内(本文仅限于大陆境内)的扶贫事业中愈益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全国侨办系统受理或协助办理的华侨捐款达35.35 亿元(以下未特别标注者均为人民币),其中“扶贫济困助残养老”占15.03%[1],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同样存在着华人华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支持,因此扶贫在侨捐公益事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产业帮扶、出口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扶贫,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当前学界对华人华侨扶贫涉足不多,已有研究偏重于个案宣传②,少有整体性的专门研究。鉴于此,本文欲对近年来华人华侨国内扶贫特点、参与机制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近年来华人华侨国内扶贫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华人华侨扶贫状况的专门统计,相关资料十分零散。经过整理发现,近年来华人华侨的国内扶贫呈现出下列特点:

(一)扶贫主客体日趋多元

华人华侨扶贫主体包括侨资企业、侨团和个人。近年来,国内不少侨资企业在政府倡导下参与到中国扶贫事业中,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领域。如马来西亚华人古润金创办的完美公司近年来在产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积极扶贫,尤其是在教育领域,1997—2020 年间已在全国各地捐建了100 多所希望学校,捐款逾1.1 亿元[2]。而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3 年间,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会员企业在各类扶贫济困活动中捐款约7.65 亿元[3]。联谊会、商会、基金会等各类侨团组织近年来也积极扶贫,一些团体的扶贫已经常态化,如美国福建联合总会驻闽办事处开展的“精准扶贫献爱心”慰问行动,自2017 年起持续至今,足迹遍布全国10 余省份。就扶贫参与个人而言,除侨领、侨商率先垂范外,一些普通华人华侨甚至学生也关注中国扶贫事业。如美国华人学生龚昌慈2015 年设立了“龚昌慈基金会”,持续资助云南麻栗坡县六河乡听曼小学的贫困学生。

扶贫对象也日趋全面,关涉到了各贫困群体。其中,鳏寡孤独、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归侨侨眷是华人华侨扶贫的重点。孤寡老人一直受到侨胞的重点关注,早在1998 年,美籍华人李玉玲就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下设立扶贫济困项目,帮助北京市孤寡老人;同年起,海外侨胞委托宁波甬港联谊会常年捐助宁波市孤寡老人。近年来,此类救助更加频繁。与此同时,贫困家庭子女也成为扶贫的重点,这与华人华侨对教育问题及代际贫困问题的关注有关,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是重点所在,但也涉及生活帮扶。而贫困归侨、侨眷因为与华人华侨利益攸关,因而也是其关注的焦点。一些侨胞也整体上瞄准贫困地区,如自1996 年起,美籍华人陈敏颖多次为云南省维西县捐赠;而由香港龙山基金会、轩辕黄帝基金会联手开展的“星火—彩虹计划”,自2001 年始持续资助国内偏远山区的文教事业。

(二)扶贫内容和领域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华人华侨扶贫历来以捐钱赠物为主,近年来一些侨团和侨企也开展了就业帮扶、产业扶贫等较深层次的扶助,“输血”与“造血”并行。另外,义教、义诊等也日益增多,如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义工团曾多次赴海南省琼中县吊罗山乡扶贫助学,将新观念、新知识传递给孩子们;而福建省侨联组织侨界专家下乡义诊已持续开展30 年。

扶贫领域也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大体上,华人华侨扶贫以生活救助最为平常,内中又以扶贫慰问、发放物资为主。一些侨胞帮扶已经常态化,如新加坡侨胞许栋、柯保安,美国侨胞孙清开、孙义文等均持续多年慰问福建贫困乡亲。此外,侨胞也关注贫困人口的饮水、住房等问题。教育是华人华侨扶贫的传统领域,除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改善外,港胞丘季端、英籍华人董淑贞、马来西亚侨胞卢金峰、旅菲侨领蔡友铁、南非侨领陈玉玲等个体,以及香港黄廷方奖学金、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等涉侨基金会均持续多年直接资助贫困学生。一些侨胞为贫困学生单独设班,如2010 年起侨界筹资在全国一些重点高中设立的“树人班”,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常年支持昆明妇联的“春蕾班”等。一些侨胞还深入贫困地区支教,关注学生的精神激励。医疗扶贫也较为频繁,一些针对贫困人群,一些针对特殊的病种。前者如菲律宾侨胞黄如论、港胞骆志鸿等通过医疗救助基金资助患病贫困人口,后者如侨企益海嘉里、港胞骆志鸿等资助白内障贫困患者等。上述医疗救助均投入大量善款,覆盖广泛,受益持久。一些侨胞也为特定医院捐赠医疗器械,或向特定个体提供医疗救助。产业就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华人华侨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如泰国正大集团开创了“政府+企业+银行+农业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泰国侨胞刘纯鹰在湖南邵东县开办“扶贫车间”,方便村民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华人华侨助力河南省临颍县桥南村农产品外销等。为帮助他们顺利上岗,侨胞们也关注贫困者的技能培训。值得一提的是,产业扶贫既能保证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又有利于企业发展,属于双赢性质。

其他各类扶贫,华人华侨也有所涉及。如捐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解决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这在侨乡较为普遍。又如观念扶贫,侨胞们常趁回乡走亲祭祖之际,把一些脱贫思路分享给贫困户。一些实力雄厚或责任意识强的侨团和个体扶贫通常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三)扶贫地域导向性明显

由于华人华侨多身居海外,其扶贫地域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集中于家乡或母校;二是导向性明显。前者自不必言,无论是出于对家乡或母校的情感,还是基于对家乡或母校的了解,都使得其扶贫首先集中于家乡或母校;后者强调在家乡或母校扶贫资源相对饱和、对国内其他地区贫困信息不了解的情况下,由于华人华侨扶贫多通过国内相关部门或组织的引荐,这使得其扶贫区域导向性强,往往集中于对接单位的定点帮扶地域或其引导区域。如积石山是国务院侨办的定点帮扶县,自1998 年至2016 年上半年,国侨办帮助该县落实侨界捐资赠物、引资共1.174 亿元[4];云南金平、麻栗坡两县是外交部的定点帮扶县,自1992 年以来一直得到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一些虽不是定点帮扶地域,但也与部门引导有关。事实上,近年来引导侨力资源流向重点贫困地区已成为侨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2008 年国侨办、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引导侨胞关注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公益事业。侨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也组织了类似活动。

总的说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参与到中国扶贫事业当中,他们的参与使得我国扶贫资源更加丰富,关注对象和关注领域更加全面,扶贫形式更加多元,扶贫成效更为显著。

二、近年来华人华侨扶贫参与方式

扶贫参与方式强调华人华侨以何种方式参与扶贫事业,又是如何将其扶贫资源传递至贫困对象和贫困地区的。

(一)协同帮扶

相比一般群体,华人华侨热衷于协同扶贫,这一方面是因为华人华侨多身居海外,扶贫亲力亲为难免力有不逮,因此更倾向于和其他组织合作扶贫;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同的扶贫力量有其不同的扶贫资源和扶贫优势,协同起来能够发挥各自所长,提升扶贫效益。而且,协同扶贫有利于培育大家的慈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些侨胞对此颇为认同,如2015 年福建南安奎霞小学运动场由十余名港澳乡贤捐资兴建,这些侨亲并非没有能力单独捐建,但集体出力、聚沙成塔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华人华侨扶贫协同现象比较普遍。

具体而言,一些扶贫活动由华人华侨与政府或准政府组织联合开展,前者如2018 年5 月,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与四川省南江县签署精准扶贫合作备忘录,助力该县脱贫;后者如福建省“百侨百企科教扶贫助学”活动、厦门市“侨商侨青助学”活动、泉州市“海西春雨·侨青助学”活动等,均是由各级侨联组织联合其他涉侨组织开展,所需款项均由侨界爱心人士捐赠。华人华侨社团还与侨联等组织协同成立扶贫基金会,如2016 年阿根廷华人华侨福建同乡会和福建商会携手长乐侨联成立精准扶贫基金会,为侨胞扶贫搭建了便捷平台。

侨胞也与其他社会力量一起扶贫。如自2001年始,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与泉州市慈善总会联手开展了“助残工程”“助学工程”“助老工程”等系列慈善活动;2014 年福建省华侨公益基金会同黄廷芳慈善基金合作,连续三年扶助福建省低保贫困侨眷。一些侨胞还与多机构协同开展扶贫,如林文镜慈善基金会2017 年起联合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青年创业促进会、福建日报等众多单位实施“大地之子”计划,培育乡村发展“领头雁”。

一些扶贫活动则涉及政府、民间等多方主体。如2019 年香港仁善扶贫基金会产业扶贫就涉及泉州市慈善总会、德化县政府及德化县双全、祥山两家公司,其中基金会负责提供扶贫资金,慈善总会负责管理资金,公司负责挂钩帮扶贫困户,而贫困户名单由县政府提供。各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整体上,聚集各方资源协同扶贫已成为侨界扶贫的常态。

(二)基金会持续运作

基金会不仅运作相对规范,而且一旦设立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基金会是华人华侨扶贫的重要平台,他们倾向于捐资设立基金会或向基金会捐款,由基金会统筹对贫困群体予以安排。如2016 年成立的林文镜慈善基金会一年内为精准扶贫捐资1300 万元;李新炎慈善基金会2009年专门设立“扶贫助侨”项目,持续资助困难归侨侨眷。类似如广西华侨爱心基金会扶贫助学,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持续开展“健康扶贫下基层”活动等。这些侨界基金会或存本取息扶贫,或临时筹资扶贫,但无论何种方式,一旦开始关注,就将努力延续,尤其是对贫困学生的支持一般均延续到其毕业。

不仅如此,一些基金组织从一开始就注重循环运转,从而大大增强了其扶贫的持续性。如马来西亚砂罗越屏南公会清寒子女大学贷学金由马来西亚屏南籍华人华侨筹资于2002 年设立,主要以无息贷款形式扶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还清。又如前述2019 年香港仁善扶贫基金会产业扶贫的款项不仅以无息贷款、循环使用的方式运作,而且受助企业获得收益后每年还须提取一定比例的扶贫专项资金存入泉州市慈善总会仁善扶贫基金。这不仅能保证慈善基金生生不息,还有利于进一步壮大慈善资金。

(三)创新帮扶

由于侨胞对其所在国较为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耳濡目染,因而能给中国扶贫事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如由于致贫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专注于单一方面难免顾此失彼,不能从根本上脱贫,不少侨界个体和组织对此有所关注,注重多措并举,铲除“贫”根。如自2007 年起,香港郭氏基金会在湘西保靖县独创了以“卫生、教育、产业、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四轮驱动”扶贫新模式。近年来,一些侨胞还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扶贫方式和扶贫方向。如完美公司由以往关注硬件建设走向多种形式的软件帮扶,通过开展海内外交流、校长培训班、艺术教室打造、捐赠校园安全应急包等活动,提升了教育扶贫效益。

一些侨胞还有着较为先进的慈善理念,其参与扶贫的方式也较为新颖。如华商何晓耀认为:“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而是看你唤醒了多少人的爱心。”[5]因此,其主持的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经常通过慈善晚宴和慈善义拍来筹集公益款项,注重爱心引领。而美籍华人科学家黄厚斌则认为,扶贫先扶志,观念帮扶、智力扶贫比资金扶贫更重要,因此自2005 年始黄先生每年均赴湖南乡村支教,2010 年后还经常组织志愿者赴湘支教。通过一场场励志讲学报告会,指导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6]。个别华人还高屋建瓴,为中国扶贫攻坚献策献计。如旅日华人宋青宜将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发展理念推介给中国,以此助力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可见,华人华侨在扶贫参与方式上倾向于协同扶贫、持续扶贫和创新扶贫,对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三、近年来华人华侨扶贫参与机理

扶贫参与机理强调华人华侨何以参与?又因何得以持续并较为高效地参与?这里主要探讨其参与动因机制及参与保障机制两个方面。

(一)动因机制

华人华侨之所以积极参与中国扶贫事业,缘于以下几方面的动因:

1.爱乡情结和责任意识支撑。华人华侨虽在异乡拼搏,但对祖国仍有所牵挂,也普遍希望国家能够脱贫致富,快速发展。对于政府的精准扶贫战略,他们认同度高,参与意识强,并经常面向侨界发起扶贫倡议。如2017 年初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发出了《侨爱精准扶贫倡议书》,呼吁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支持和参与扶贫事业;2018 年9 月,厦门市侨商联合会也发出精准帮扶倡议。实践中,出于对祖籍地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意识,一些华人华侨也为中国扶贫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2.政策引领和政府引导。政策引领和政府引导对华人华侨扶贫意愿和流向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政策引领既包括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的税收激励和政策优待,也包括扶贫领域的相关宣传倡导及表彰激励。如在国家层面,根据2001 年财政部等部门《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的暂行办法》,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扶贫物资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除税收激励外,中央层面鼓励社会力量扶贫的政策也适用于华人华侨。如2017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落实社会组织扶贫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扶贫信息服务。地方层面则出台了直接针对华人华侨扶贫的引导政策,如2018 年《福建省侨联关于开展精准帮扶贫困归侨家庭的实施方案》《福建省侨联“百侨帮百村——联村助户”精准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注重对华人华侨扶贫地域、领域和方式的引领,也明确了华人华侨扶贫的相关优待政策。此外,各级政府还出台了相关表彰政策,并据此进行表彰,如各地倾向于将热心于当地公益事业的华人华侨纳为其荣誉市民或政协海外代表等。这些表彰活动是对华人华侨扶贫行为的肯定,也激发了他们继续扶贫的热情。如每年两会期间,各地港澳委员和海外侨胞总能为当地的扶贫公益事业做出贡献。一些表彰虽然层次不高,但因较具针对性而颇为有效,如河南省桥南村7 位被聘为荣誉村长的侨领就非常热心于村庄建设。

同时,政府还以多种方式对华人华侨扶贫进行引导,如邀请侨团、侨领参加扶贫座谈或具体的扶贫项目等。如2001 年中国侨联启动的“侨(爱)心工程”活动,国务院侨办和农业部2008 年启动的“万侨助万村”活动,每年6 月30 日“广东扶贫济困日”开展的侨界扶贫座谈活动等。实践中,政府引导主要体现在地域、领域、方式和扶贫对象等方面。地域已如前所述,在领域和方式方面,如上述“侨(爱)心工程”活动旨在引导侨胞捐建侨心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等;而2013 年以来福建省侨联系统开展的“百侨帮百村-共建美丽乡村”活动,引导侨界以“送项目、送科技、送温暖、送文化、送法律、送医疗”的方式参与家乡扶贫开发。一些地方政府的引导十分具体,如2011 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座谈会上,广东省委确定了两项筹资重点:一是为贫困老人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资助贫困村搬迁安置工作[7]。由于地方政府更了解当地贫困状况及扶贫需求,因而这种引导使侨胞扶贫流向更为明确精准。

3.社团推动。华人华侨助力我国脱贫事业离不开涉侨团体(包括各类联谊会、商会、校友会等组织)的动员、组织和率先垂范,因此社团推动是华人华侨参与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推力。一些侨团倡导华人华侨参与中国扶贫事业,并实际参与其中。如2005 年9 月美国南加州扶贫教育基金会通过记者会呼吁华人社区捐款帮助大陆边远地区的贫困学童,该基金也对云南、广西一些贫困儿童提供学费资助;美国川渝同乡会总商会发动旅美川渝华人华侨对四川凉山困难户进行一对一帮扶等。不仅如此,个别侨乡社团也对华人扶贫行为进行引导。如近年来港胞姚祥兴夫妇每年均向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的孤寡老人送温暖,几年来当地贫困老人御寒用品已经饱和,1999 年宁波甬港联谊会成功引导姚先生夫妇将慈善活动扩展至整个宁波市[8]24。可见,由于海外侨胞对大陆的贫困情况不是特别了解,社团的适当推动和引领十分必要。

总之,华人华侨持续参与中国扶贫事业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爱乡情结和责任意识是华人华侨参与中国扶贫事业的原动力,而政府和社团的推动和引导对于进一步激发华人华侨的扶贫意愿,加大扶贫力度,改善扶贫流向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强调对扶贫意愿的持续刺激和对扶贫绩效的保障,而这主要源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华人华侨和相关机构开展的一系列扶贫考察和监管活动。上述因素有利于保证精准、持续和高效扶贫。

1.政府支持。华人华侨扶贫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代为确定扶贫对象,代侨胞执行扶贫活动或管理扶贫基金等多个方面。经过多年努力,政府对贫困人口、贫困信息有了基本的掌握,一般而言,政府也乐于为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提供这些数据和信息。同时,由于港澳同胞和华人华侨多身处异地,因此与之联系频繁的侨办、侨联等组织时常陪同调研、陪同执行扶贫事务甚至代为执行等。如近年来,宁德市外侨办经常陪同胡文虎基金会工作人员深入该市蕉城区、霞浦县、福鼎市调研,了解各地扶贫需求,便于基金会精准对接。为做好“内外架桥”行动,近年来福建省侨办不仅陪同海外侨商实地考察,而且事前特地了解了各贫困县的招商需求,并征集了海外侨商的投资意愿。另侨联组织还经常受侨胞委托开展侨界扶贫活动,并受托管理扶贫资金,如永春县侨联受托管理港胞梁良斗等侨亲设立的基金会。总之,政府的支持是华人华侨扶贫的坚强后盾。

2.华人华侨的潜心付出。华人华侨国内扶贫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华人华侨的努力和付出。一些侨胞从事扶贫事业十分慎重,并通过实地考察、回访等方式保证扶贫的精准性。如香港龙山基金会和轩辕黄帝基金会协同在国内偏远山区助学时,每年基金会均要对申请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项目完成后还需实地验收,并回访受助学童。一些组织在自身力量受限的条件下,也借助当地社会力量和基层政府力量开展相关工作。如1998 年以来,为扎实做好香港甬港联谊会委托的扶贫事项,宁波甬港联谊会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一起赴各敬老院调研慰问;对于分散孤老,则借助乡镇民政渠道了解扶贫信息,并与基层乡镇工作人员一起逐一走访慰问。多年来,宁波甬港联谊会不仅坚持及时向海外乡亲反馈,而且反馈内容上做到“六必备”,即有慰问综合情况、名册、照片、乡镇感谢信、发票和媒体报道(不愿留名的尊重本人意愿)[8]24。一些华人华侨个体也是如此,如自1996 年起,美籍华人陈敏颖曾数次赴云南维西县考察。在从事具体扶贫活动时,他总是通过传真信件反复交代善款的投资意向,之后又赴当地认真检查款项使用情况[9]23。可见,一些侨胞从事扶贫事业不是简单的“一捐了之”,而是十分慎重,做到了事先、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管,从而使扶贫成效得到一定的保障。

一些侨胞扶贫还讲究策略,先行试点后再加以推广,大大提升了扶贫效益。如为更好地推动湖南吉首保靖县农村脱贫,香港郭氏基金会2007 年7月成立保靖项目部,先行选择一个村进行试点,而后再发展三个试点村、五个试点村……至2013 年初,基金会在保靖县已顺利实施近300 个项目[10]。总之,正是因为侨胞们的坚持和努力,华人华侨扶贫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协调。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涉侨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常态化、规范化管理,要求涉侨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收支分明;要求使用单位公开资金来源、及时通报使用情况。对于扶贫项目,相关部门还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或指定专人全程跟进,一些地方如福建福清市还要求受赠单位主动邀请侨胞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监管,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对于闲置扶贫项目,也要求在征得侨胞同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尽可能重新发挥其扶贫效益或公益价值。总之,相关部门通过全方位介入,力图使侨务扶贫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扶贫效益。

四、提升华人华侨扶助成效的若干思考

综上所述,近年来华人华侨扶贫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机制,他们的扶贫参与不仅有利于整合国内外资源精准扶贫,而且还能对其他群体扶贫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

当然,华人华侨参与国内扶贫事业也有其先天不足:一是因为华人华侨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比较敏感,因而发动和激励他们扶贫仍然不易;二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身居海外,在扶贫方式、监督等方面仍然有所制约。因此,当前大多数华人华侨扶贫仍以捐赠为主,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生活扶助方面,帮扶领域较为单一,扶贫项目趋同。除助学外,较少关注“造血”型生产项目和贫困个体能力提升问题,一些捐赠物资还不完全切合贫困群体的迫切需求。此外,就目前的形势看,由于华人华侨长期居住在海外,对国内贫困情况不甚了解,近年来中国国力不断提升使得一些侨胞以为不再需要帮扶,导致少数侨胞参与热情不高。

在扶贫实践中,侨胞们也时常遇到如何让扶贫工作符合地方法规以及使捐赠流程更加合理,如何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并让这种帮助落实到位等问题。此外,就具体扶贫项目而言,部分基层政府缺乏事中跟进、监督和事后反馈,也影响到部分侨胞的扶贫信心。

脱贫攻坚伟业顺利如期实现之后,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广大华人华侨的鼎力相助。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为加大华人华侨扶持参与程度,提升华人华侨扶助参与实效,从接受方而言,我们仍需做出一些改进和努力:1.完善扶持政策。扶持政策的完善与否影响到华人华侨扶持的意愿和信心。因此,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扩大受益面,合理安排扶助接受流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助激励政策,包括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完善现有扶助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对扶助主体的表彰政策等。2.做实联谊工作。为加大华人华侨的扶助参与程度,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与海外侨社的联谊,广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建立与热心公益华人华侨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增进相互间的情谊。对于乐于扶助的华人华侨主体,适当发动和表彰,充分调动华人华侨持续扶助的积极性。3.加强扶助相关服务,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扶助信息服务平台,为参与各方提供基本信息,促进扶助资源与乡村需求的及时、高效对接;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统筹和合理分配华人华侨扶助资源,切实协助海外侨胞落实扶助具体事宜,包括扶助前的考察,扶助中的支持、监管与反馈,扶助后的表彰和反思等相关事宜,建立对扶助主体的定期汇报制度,让华人华侨放心。4.健全扶助协调机制。健全统战系统内部及统战系统与扶贫、发改、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共同策划、组织、实施侨胞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增强乡村振兴工作合力。5.加强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应在尊重华人华侨扶助意愿的前提下,加强引导,统筹和合理利用华人华侨扶贫资源。要引导这些资源更多地投向产业、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方面,让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巩固脱贫成果。针对华人华侨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将一些国外较为成熟而国内也有市场需求的农业项目引进来,或者牵线助力中国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外销。

注释:

①华侨是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是加入当地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后代。由于不少地方侨捐统计中包括了港澳同胞,本文也包含了港澳同胞,但为了行文简洁,统称为华人华侨。

②查拉独几.爱心送维西:旅港美籍华人陈敏颖先生维西县扶贫记[J].民族工作,1998(7):23;宁波甬港联谊会.发挥外联优势 扶贫帮困促稳定[J].宁波通讯,2002(2):24;胡建宏.赤子情怀:记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纪少雄[J].西部大开发,2006(9):35。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侨胞
“黄海”药香飘海外 “双馆”齐下惠侨胞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侨胞侨眷老当益壮 坚持18年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侨胞讲述新冠肺炎治愈经历:谢谢帮助过我的人们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侨胞任洪亮率团斩获全球医学工程创新大赛金奖等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冯成康:一心为华人华侨撑起保护伞
论华人华侨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