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瑛,李玲玲,王辉,王君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郑州 450046)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情感(也有称为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者价值目标)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也是每门课程必须达到的目标。知识、能力教学目标一般用时长、有考核;而情感目标,用时短、无考核,属于有其名、不易有其实。由此可见,现实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育与情感教育孰重孰轻、孰易孰难,一目了然[1]。然而,情感目标是在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的升华,是课程教育层次的点睛之笔,是教学实施者综合能力的体现[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以及如何做事做人[4],通过专业课情感目标的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笔者不揣浅陋,以中药学课程教学为例,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关系的反映,是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学习课程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笔者将其细化为对课程知识、专业、职业、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情感目标虽然不是知识教育的内容,但与知识教育过程密切相关,是基于知识教育的情感转化和情感升华,是育人不可或缺的内容。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育人作用[5]。
课程情感目标与课程思政都是以课程的知识学习、能力学习为载体,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正面、积极的引导。若说二者有所不同的话,情感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高尚品格的、有教养的人。而课程思政在前者基础上,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时代新人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中要求的那样:“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6]。因此,课程情感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是同向而行的。只是前者注重一般价值目标,后者在一般价值目标上有较高的提升。因此,通过落实课程情感目标,并不断提升,就能够使课程思政的目标得以实现。
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基于“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是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7]。中药学是中医、中药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药的知识和运用为基本内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中药的能力。所涉及的内容都属于专业性的知识。中药的发现和使用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世界观、文化等人文精华,教师只要将中药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华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就能得到很好的情感教学素材。
中药起源讲解,一般会介绍“神农尝百草”说和“药食同源”说。前者有历史文献记载,是口耳相传、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后者建立于对远古人类活动的推测,认为药物的发现与古代觅食活动有密切关系,人们通过觅食活动,发现能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与治疗作用的物品,经过无意食用和有意的尝试而获得药用知识,突出了药物发现是群体性实践活动。介绍完两种中药起源的观点,师生可以对其进行评价。神农尝百草说,是历史传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上芸芸众生没有机会留名,神农就成为发现中药的芸芸众生的代表;“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药物发现过程中的风险和发现者的无畏精神。药食同源说,虽无典籍可考,但以合理的历史视角再现人类对自然认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推测有一定合理性。中药起源的内容表明,科学的探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间充满风险、曲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具备探索未知的志向、敢于承担风险、曲折的勇气和意志。同时,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历史传说、学术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在思考与判断的过程中,应以辩证唯物史观来分析。
中药学发展史,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本草卷帙从3卷增加到52卷,药物从365种增加到1892种。透过本草著作这一外延性发展可以发现,从《本经》之后,每个时代都对前代本草著作,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错误、补充认识的不足,不断丰富中药的应用。本草的这种发展模式,极似哲学中的“扬弃”。古人应用这种哲学思维于本草的发展进程中,从而给后人留下了绵延两千多年、跨越古今、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中药宝库。这提示人们:一要向古代医药学家学习,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文献、处理好学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二要利用当下的有利环境,承担起继承、发展中药的职责。
“中药性能”内容中,四气、五味的治疗作用是主体,但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某气或某味可能产生的不良作用。尤其是“毒性”一节,凸显了“毒为药,药致毒”的中药毒性双重性特征。讲解中药“七情”,当中药合用时,既可以出现增强药效有利于治疗的情况,也可以出现降低药效不利于治疗的情况;既可以出现降低毒性有利于用药安全的情况,也可以出现毒性增强,降低用药安全的情况。这些知识对于培养合理用药理念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通过中药所表现出的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一分为二”的哲学思维。
《中药学》教材每种中药名后一般都有该药最早记载文献的信息,从中可见相当一部分来自《神农本草经》。虽然《神农本草经》只记载365种中药,如此少数量的中药,在当今教科书中出现频率却很高,反映出两千年前古人对中药认识之精准,所以能沿用至今而不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一些关于药用部位选择、使用方法等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问题,细想起来往往却有深意。如麻黄去节、钩藤取钩入药、青蒿拧取鲜汁或干品渍取汁等,这些已通过现代技术证明其合理性,其中青蒿拧取鲜汁的方法曾为低温提取青蒿素指明了工艺方向。面对这样一些事实,学生不禁思考: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成科学认识的?答案只能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反复检验,加之细致、缜密的思考。
有的《中药学》教科书引用了《内经》的一段论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从专业角度看,该段文字是关于根据药性缓峻确定用药疗程的原则。大毒的药物疗程宜短,常毒的药物疗程可稍长、小毒的药物疗程可更长。但“无毒之药”为什么只能“十去其九”呢?看来用药解除最后一分的病,分寸极难把握,容易矫枉过正,所以就采取“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策略。这段文字也将医生治病用药戒慎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什么使医生在治病用药上如此小心谨慎?显然是医生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是将治疗当作是事亲尽孝、视病人为亲人的缘故。其中隐含对生命的敬畏、对医生道德操守的要求,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威灵仙》记载:“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8]这是反映医者仁心的一个暖心故事。教师在讲解中药威灵仙时,可以借助这一故事,培养学生为患者着想,生命至上的职业素养。
《中药学》记载数百种中药,古今中医药工作者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有些中药的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不仅造福人类,也成就了许多人才。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陈可冀对瘀血证、活血化瘀法与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张亭栋、王振义、陈竺关于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李大鹏关于薏苡仁抗肿瘤的研究等,他们或获得诺贝尔奖,或荣膺院士。这些事例证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药学专业大有可为。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时在讲解时或一带而过或展开来讲。如屠呦呦关于青蒿抗疟研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回顾青蒿素研究的历程看到古老而又具有现实生命力的中药如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开放出令世人瞩目的科技奇葩。青蒿抗疟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对相关行业从业者,既深为震撼、又无比自豪,还增添了从事专业的信心和力量。这些基于中药传统应用的研究,无一例外地不是与现代技术结合,使之作用增强、作用扩展、使用更为方便有效。这样的中药研究事例,就是“守正创新”的体现。科研人员在从事中药的研究中,继承的同时还需要与现代技术结合,使之发扬光大。
中药来自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在充分利用、爱材惜物、变废为宝。如来自橘树的中药,生长中的叶片为橘叶、自落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为青皮、成熟橘子的果皮为陈皮、内外果皮之间的维管束为橘络,成熟的种子为橘核。由此可见,古人对橘树的利用既不影响橘子作为水果的生产、食用,又将橘树生长、橘子成长、成熟水果食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全部作为中药而得以应用。又如莲,其莲房、莲须、莲子、莲子心、荷叶、荷梗、石莲子、莲藕、藕节等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来自桑树、槐树、楮树的系列药物等,均可称为物尽其用的典范。从中可感受到古人对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的良苦用心。
在常用中药中,许多是生活的废弃物,如果没有将其再利用,人们将要花费大量的资源进行废物处理。如食用牡蛎肉后的贝壳、食用鲍鱼后的贝壳,取过珍珠的贝壳等等。
中药使用自然资源曾经被认为是导致生物濒危的因素,如犀角的药用。故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取消了犀角的药材标准,禁止将其作为中药使用,而以水牛角代之。几十年过去了,犀角的濒危状态却没有改善。现实使相关人士意识到,中药使用犀角不是加剧这些动物生物种群延续危机的主要因素。因为中药使用犀角只是作为工艺品原料加工的碎屑,仍然属于废物利用的情况。教师在讲解中药水牛角时,介绍这一历史事实,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中药使用自然资源更多的是在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这对于日常生活中物尽其用、废物利用的良好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保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古人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将自然资源的废弃物加以药用的实例,为大家树立了典范。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中药学作为中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本来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中药学理论体系,具备中医药思维。在这一前提之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目前中药存在的问题,培养其思考、质疑,并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苦泄的药性特征,教科书主要表达的是下泄的趋势。在各论涌吐药一章中,涌吐药药性机制采用苦味涌泄引起呕吐反应的说法。通过对这一相同药性不同场合表述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而在建立中医药思维的前提下不盲从教材。此外,教师在讲解中药桔梗、天麻药性功效时,桔梗苦味与桔梗升浮特性的矛盾,天麻甘缓与祛风通络功效的不一致性,这样的问题同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在建立起中药理论思维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
中药作为治病的工具,悠久的应用历史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也留下一些笑料。威灵仙有前述僧人义务寻药治病的,也有僧人倚药居奇,敲诈财物、师徒反目的。不回避历史与现实中专业人员的行为瑕疵,并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中药学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背景,绵延数千年至今,专业知识的背后,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教师在中药学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目标进而为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以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具备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以及良好生活态度。这些内容与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相一致。上述六个方面只是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发掘到、体会到的有限部分,中药学蕴含的优秀文化的闪光点还有很多、内容非常丰富,教师需要深入发掘隐藏于知识点之后的人文精华,把中药学育人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知识、能力、情感是教学的三大目标。中药学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药的知识(理论、药物)和用药的知识,中药学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合理用药的(潜在)能力。因此,知识与能力目标构成了中药学教学的主体。如前所述,情感目标可以细化为对专业、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等不同层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中药学教学而言,情感目标的实现是伴随着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的。因此,情感目标教学从属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但又是知识、能力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精华的发掘与升华。淡化知识、能力目标,将使中药学专业教育失去支撑,缺失情感教学内容只能算是知识的转移,因此只有知识、能力、情感有机结合、全面体现在教学中,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中药学教学中,情感目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从属性原则
情感目标教学从属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是伴随知识、能力教学的自然情感流露。对于中药学整体教学而言,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应有机结合。缺乏情感教学,教师将沦为知识的二传手,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层次;而过度强化情感教学将使专业课变成人文课、思政课。因此,恰当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是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3.2.2 不牵强原则
情感教学内容来自中药学专业知识,是对专业知识背后隐而未显的情感素材的发掘,与实施者的知识面、思想、阅历等有关。因此,在中药学情感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要求每节必备,有素材则讲,无题材则忽略,切忌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然,此种教学不仅不能起好引导作用,反而会徒增学生反感,起到反面作用。
3.2.3 重复性原则
上述情感教学素材是为了叙述方便而按类归属集中在一起的。教学中,上述同类素材往往分布在中药学前后不同的章节,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遇到一个讲一个,这种零散、重复的方式,看似散漫、没有主题,但通过这种随机的、重复性提醒,既可以了无痕迹,又可以通过重复而强化引导的效果。如激发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内容,教师就可以分别在清虚热药、利水消肿药、活血化瘀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不同章节借助不同的药物重复讲解。
3.2.4 多向性原则
同一素材可以根据内容有多种情感启示,实现多方面价值引导。如素材的发掘可以体现对专业的情感引导,同时又起到立德树人的引导作用。专业引导可以进一步体现为对专业的态度、科学素质等的引导,立德树人引导可以进一步体现为对个人品德,对国家、民族态度等方面引导。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使命。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首要任务。作为专业教学人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不够的,必须在专业教学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结合高校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课程思政等理念,认为将育人融入专业教学的情感目标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策略。因此,本文提出以课程情感目标为依托,发掘中药学所蕴含的人文精华,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科学观念,建立良好的生活理念,建立批判性思维,激发民族自豪感、专业自信心,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中药学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数千年的优秀文化精华。限于笔者水平,上述研究只是就自身了解到的一些事例列出供大家参考,难免挂一漏万,抛砖之举,敬请同道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