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协同发展思考

2022-03-17 11:34朱春娥任孟月时军
药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药学湾区粤港澳

朱春娥,任孟月,时军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广州 510006)

2019年暴发的新冠疫情给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沉重苦难。幸运的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科学应对,中国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这次疫情防控大考验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立足预防,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增强重点人群免疫力[1];着力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切实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致力康复,发挥中医药调理功能,加强患者愈后干预[2]。事实上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3- 4]。

中医药根植于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并逐步发展成不同医药学流派,体现了因地制宜和浓厚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5]。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区域,需承担对外开放、发扬中医药文化和推广中医药疗效的独特角色[6]。区域内的医药院校,具备了独特的人文区位优势,可充分整合粤港澳中医药资源,形成三边互补格局。同时,基于办学理念和政经制度多样性特点,湾区高校探索新型教研体系,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学人才,大力推广中医药发展规划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7-9]。但是,目前粤港澳三地的中医药学教研培养体系协同发展仍然缺乏远景规划,存在交流合作零散,联培机制缺失,全局资源整合运用效果差等障碍[10]。因此,以中医药疫情防控为契机,立足大湾区高校中医药办学特色,打破粤港澳三地教研体系协同发展的瓶颈,本文提出湾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1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基本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其独特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孕育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体系。历代岭南中医药学家基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中医药学思想,将中医药学教研理论体系与岭南地域特点相融合,施教于大湾区,育人于粤港澳,钻研岭南的用药之道,逐渐形成湾区特色中医药学流派[11]。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教研条件和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是全球中医药学科最集中地区之一,具备了中医药协同创新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粤港澳高校作为主要承载平台,扮演着湾区中医药传承教育的重要角色,可为海内外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内中医药高水平大学集聚,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湾区也布局建设了中医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处于开放前沿的湾区与全球其他地区往来密切,湾区高校可借助海内外人才力量,搭建中医药产学研沟通桥梁。

2 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湾区中医药学不仅具有浓厚的“产学研用”基础,还具备显著的境内外教研融合氛围。但由于湾区内高校的教研水平、办学机制以及宏观管理体系不同,中医药学教研机构在合作中缺乏“湾区”意识,各自为营,以致区内高校“聚而不融”“集而不群”。

2.1 中医药学教研水平发展不平衡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教育及发展水平差异大,中医药教研水平不平衡。广深港澳集聚了湾区内绝大部分的中医药学高校以及高科技龙头药企,而湾区内其他地市的中医药产学研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甚至部分地市缺乏高校资源支撑,与湾区差距明显。此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大湾区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教研资源共享制度尚未建立,因而影响了区域内中医药学教研要素的协同发展。同时,校区建设、机制创新、科研成果分享与转化、学分互认、交换生安排等方面也需进一步加强。

2.2 协同发展意识缺乏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9+2”城市积极调动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中医药学教研体系理应与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保持一致,走区域协同发展之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方面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高校教研体系仍禁锢于传统的单打独斗局面,封闭自主发展意识仍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充分考虑湾区融合的趋势,更没有灵活利用湾区中医药学集聚的条件,缺乏整体协同发展意识。

2.3 协同发展创新方法有待提升

在政策导向作用下,大湾区部分高校、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始意识到中医药“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协同均衡发展。如在校企融合方面,高校教研体系更倾向于与企业通过项目产生关联,而极少从人才培养方式上展开协同创新合作。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人才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二者本应相互依赖,形成一种自然的共生关系。若两者只是依赖表面的合作方式,企业仅作为项目发布方、人才接收方的产业实践场所,而高校只是完成规定的项目要求,并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企业。这种合作方式容易让双方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即高校培养的中医药学人才难以符合湾区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尽管湾区内各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但大多集中在领导互访、师生临时交流、专家论坛等领域,而诸如湾区校企联动教研体系设置、未来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办学理念方式共融、中医药学智能化大数据应用等协同创新方法仍然不足。

3 大湾区中医药教研协同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无论是高水平学校还是亟待发展的学校,单一高校在湾区的中医药学教研与育人体系中,其先进教育模式均略显单薄。湾区建立粤港澳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协同合作机制,构建交流平台,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中医药学人才,有利于推动地区中医药学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教研协同发展的优势

首先,湾区高校尤其是广深港澳中医药学相关高校各有优势。如广深高校具有良好的基础教研实力、大量的科研人员、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及深厚的中医药学传承氛围,这些条件对港澳高校产生了强烈的磁吸效应。而港澳高校的教研体系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特点、办学视野多元、教研自主化等优势明显,能极大地推动广东省中医药教研体系改革创新,从而充分发挥湾区各地的办学优势。

其次,由于历史原因,湾区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呈不同的模式发展,特别在高等教育思想、价值观念、教育管理体制、中医药学科发展程度等方面还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大湾区中医药学文化、中医药认知、教育理念、人才成长环境临近性等特点,可降低教研体系协同难度,提高协同资源互补利用效率。

再次,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体系的协同发展,主要以制定引进和集聚境内外高端人才的政策为抓手,大力支持院士、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等工作站建设,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专家、复合型人才汇聚大湾区,构建中医药学高端师资教研平台。依托中医药院校、科研平台、医疗机构等,加速提升湾区中医药学人才培养效率。

3.2 中医药学教研协同发展的不足

一方面,各高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内在风貌和学术精神。即地方高校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结合教育发展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师生广泛认可、颇具稳定竞争力的办学软硬件体系。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包含教、研、学等方方面面,如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学术科研和文化建构等。大湾区高校教研体系的协同,虽然有助于优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研究质量,强化社会公认度。但高度协同化可能会导致各高校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最终使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办学模式单一,结构层次布局失调,学科专业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 “一刀切”,部分高校的特色专业被“稀释”,失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

另一方面,教研体系的协同创新必须完成人才、学科、平台三个方面的建设。在高校自主发展阶段,各高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上已找到了适当的位置,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独特的架构,这种层次结构和功能分化有利于协同体系内部各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达成某种资源的互补。既包含有形的师资、学生、设备等的交流,又包括不同办学精神、教研思路的相互交织、冲突以及冲突中的融合。湾区的高度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中医药学教研体系的趋同化,导致各高校层次界定错位,学科有序提升思路不明确。同时,部分高校尤其是内地高校的科研条件、教学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弱,对教研体系的协同创新统筹及管理能力不足,教学方案体系改革的推进仍处于较低层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渠道不够顺畅,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湾区高校的教研体系创新改革。

4 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协同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华医药学文化的集成区域之一,还包含了多元的中医药产业化路径。作为人才培育主要载体的湾区高校,有着各具特色的教研体系。但要形成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融合发展的中医药教育教学集群、重大科技平台集群、高水平学科集群、创新创业集群以及中医药学创新研发基地集群等局面,湾区高校需要进一步从“全国一盘棋”“中医药学国之大者”“粤港澳大湾区一家亲”的高度,谋划湾区的中医药学教研体系协同发展策略。

4.1 破除管理体制差异

当前,我国高校与境外高校协同办学主要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与“中外合作办学颁发证书认证工作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与“中外合作办学执法和处罚机制”。为了发挥湾区的优势,重塑区域内中医药学教研协同制度极其重要。大湾区应推动现有管理体制的修订或适应性升级,颁布适合当下需求的新机制。如增订《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条例》,针对大湾区实际采取新办法。通过消除管理体制的差异,共建中医药学协同教研新机制。

4.2 创新办学模式

相对于内地高校,港澳高校教育实力强劲、教研体系完善,产学研资源丰富、教学科研经费充足。大湾区通过统筹创建不同水平高等院校综合联盟机构、建设共享教研体系平台、创新办学模式,不仅可以为港澳高校与内地高校深化合作打好基础,还能提升内地高校的办学能力,形成湾区高校立体化、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迈出坚实步伐。

4.3 优化人才交流培养方式

借助大湾区的校际联盟机构,各方可优化湾区内各高校间的中医药学科技创新、科研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方式,既要拓展内地与港澳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又要促进粤港澳与世界各国一流大学的携手共进。大湾区各高校可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加强校际交流互访,推动跨校研修课程、研习学分互认,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等,立体多元地优化中医药学人才培养。

4.4 营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氛围

各方应完善湾区法制、经济、社会、科技建设,探讨粤港澳三地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水平、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及教育体系下的协同发展机遇与障碍。营造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氛围,实现政府-高校-社会三方互助模式,助力形成大湾区中医药学人才创新培养圈、科技创新研究圈、创新创业教育圈,促进多元主体融合集成体系的建立。

5 结论

面对全球疫情大考验的危机,中医药学的发展将迎来广阔的新天地。本文综合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学教研的基本情况,从教研水平、协同意识、创新方法等逻辑角度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利与弊。从粤港澳中医药学一盘棋、中医药学现代化创新、疫情背景下中医药学的发展需求、满足湾区乃至全国抗疫防疫大局等视角深入剖析了湾区内中医药学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的教研体系。笔者希望上述研究能助力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以颇具创新力的教研实践,促进港澳的“思想再回归”“产业再腾飞”和“健康上台阶”。

猜你喜欢
医药学湾区粤港澳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