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策略

2022-03-17 10:46:40曹海涛曹海峰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境媒介红色

曹海涛 曹海峰

(1.济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2.暨南大学 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调整、百年未遇之大疫情严重冲击、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新阶段的重大时代背景[1]1-14,我们将面临严峻的时代考验与复杂的世界局势。在“大变局”“大疫情”冲击下,曾在民族危难之时发挥巨大作用的红色文化依然能够张扬爱国情怀,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推动力。由此,我们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国内外传媒与舆论场域的发展态势,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2]9-10。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但他们身处跨越地理时空的“微”传播语境下价值观多元的文化语境,其红色文化认同深受影响。如何在新时代重塑当代大学生红色记忆、建构红色文化认同,便成为极具时代意义与价值的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与纷繁复杂的传播语境,我们应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因势而谋,能够“与微共舞”,积极探索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的“微方法”“微策略”,诠释与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凝练价值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的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是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的基石与源泉。红色文化带给我们荡气回肠的震撼与民族精神的升华,它有利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强化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发展“是一种可用‘文化记忆’来描述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力图把过去的意义带入并保存在书写的文字和被刻画的图像中,激活并重组,将其并入现在的语义范式中”[3]15。作为集体记忆的红色记忆需要不断地“激活”与“再现”,“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才能建构起来并得以“传承”。内蕴丰厚的红色文化嵌入到非亲历者的“记忆”之中,对其维系、巩固与重构“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文化经验在深层次上由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象征形式传布所形成”[4]273。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任何记忆包括红色记忆,必须依赖一定的媒介或集体活动才能使之强化。因此,要发挥并强化红色记忆之于国家认同的能动作用、要传承红色记忆与红色基因,亟需不断以各种形式“再现”红色文化,并能够与时俱进地“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微传播语境中适时地保护、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便具有特殊意义与重要价值,是必须坚持不懈的任务。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微传播”语境中无处不在的“即取即用”的“流动化”“碎片化”信息,以其简洁、新颖、富有感染力等特征,赢得了年轻受众群体的青睐。例如,“微媒介”中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成为大学生们的信息来源及人际交互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微空间”中各类信息碎微而庞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知、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这也为以多种表现手法、独特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来展现红色精神、建构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5]50。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是思维活跃、具有勃发创新力量的“后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重要主体。在当今全球软实力博弈时代,国家更需胸怀大志、发愤图强的大学生助推“中国梦”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理应培养民族情感、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与精神食粮。因此,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策略、研究提升价值共识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学术意义。

二、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红色文化认同面临复杂性的文化传播语境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共同记忆,具有强大的价值功能。然而全球文化博弈、市场经济转型与“娱乐至死”逻辑等时代背景与文化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推动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交锋、交错与冲突,构成了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复杂场域。身处其中的年轻大学生便极易产生价值选择的迷惘、焦虑与困惑。同时,当前某些高校在红色文化传播、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与传播新情景,这致使红色文化教育有时令学生深感乏味。事实上,要培育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更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增强其感染力和亲和力以激发情感共鸣,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认同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受众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属于九零末至零零后,是见证了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一代,视野更为开阔,有着更为独立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与领悟能力。他们洋溢着青春、叛逆与时尚的气息,更勇于表达与追求“个性”,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契合“自我”需求的文化与理念。但青少年时期所特有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们对说教化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往往深感排斥,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往往有一种疏离感与敬畏感。特别是在微传播时代,各类微媒介中迥异而多样的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大学生们在“微空间”中进行着频繁而实时的“微交流”。那些或充满戏谑狂欢色彩或带有异域新奇色彩的各类自媒体作品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影响力,他们的文化认同及价值观认同在“众语喧哗”中越发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红色文化认同亟需创新性的文化传播路径

由于“文本的构成并不只取决于文本本身,还在于接受方式”[6]43,红色文化传播与认同的效果不能忽视社会形势变迁、文化语境与受众接受心理。微媒介的大行其道,使得“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以超级注意力沉浸于多重信息流动之中。“秒杀”式的大量浏览“多”“碎”“杂”的“微”文化片段,对当代人的文化接受方式与主体需要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是主体产生认同、进行接纳的基本动力,“与一种被读者接受的习惯系统发生关系以后,才会有意义”[7]207。因此,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应积极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与生活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传播。教育工作者应在尊重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的文化趣味与审美诉求,重构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

总之,身处无处不在的价值多元、文化碰撞与信息碎片的微传播语境,自身文化鉴别能力与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会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漠视、认同感弱化的现象。在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际,我们应采取多维有效策略去干预、建构当代大学生红色记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历史与现实共同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客观环境与现实情景,“毋庸置疑,记忆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而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极速发展的时代里,记忆更具有不断开放以及不断生成的特征”[3]1-2。红色文化可以借助最新的媒体技术与优秀文化创意在微传播空间中以更新颖、更独特的方式绽放耀眼光芒,这令其既有纪实性、严谨性,又具感染性、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地自觉认识、热爱、理解与认同红色文化及其价值理念,重塑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这样才能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由于“人类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种民族特有的身份结构,这种结构永远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历史的、知识和社会的不断建构过程”[8]55。世界上各个国家纷纷运用各自的记忆重现策略进行自我叙述,而媒介对群体记忆的再现与恢复功能日益凸显。因此,在“微传播”时代,对大学生的“微需求”“微趣味”的把握与引导变得十分重要。我们应与时俱进地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的“微”路径、“微”策略,创新性地运用多样化艺术表述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切感与感染力,消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疏离感。只有真正地融入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红色文化认同。

(一)与“微”共舞:红色文化认同的时代命题

全球化语境下的红色文化发展与传播,应肩负起凝聚民族精神、重构文化记忆、坚决抵御“他者”文化侵略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与鲜亮名片的红色文化,以其伟大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无畏精神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它通过凝聚民族力量、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捍卫着国家文化安全。

日新月异的“微媒介”以及其无处不在的势力,一方面从碎片化内容、娱乐化快感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红色文化的厚重叙事产生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红色文化在新时空背景下创新型传播提供了新的舞台与机遇。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微时代”与“微”共舞,创新性地运用微媒介、微平台,紧密结合与跟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推送文化内容,讲好那些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在“微媒介”中展现、挖掘与彰显其深刻的价值内涵,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同时,教育工作者自身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掌握最新传播技术,提升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感,利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主动选择、提炼、创造大学生感同身受的故事内容,令其真正地热爱并投入到红色文化学习当中,以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强化其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归属感。如此建构红色文化认同,才能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才能捍卫我国文化安全。

(二)“微”平台建设: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播途径创新

“微时代”的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形式,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大量的如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不仅能够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赋予受众自由互动的空间,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红色文化通过“微平台”在“微空间”为大学生提供生活与精神的指引,开展个性化的思想引领,不仅适应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与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 “春风化雨”式地影响他们,拓宽、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热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爱国精神与理想信念。

高校应当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各类“微”平台,创新性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内容打卡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应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美观而全面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公众平台及各类微信群,开设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红色资源摄影、红色文创产品创意大赛。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当然,高校应当时刻关注与维护“微空间”的良好文化氛围,吸引学生根据爱好或兴趣进入各类红色文化“平台”“圈子”进行学习、交流与探索。在快乐与合作中了解、认同红色文化,能促进学习积极性、建设优良学风。

(三)“微”内容引导:红色文化认同建构的基础与保障

“文化世界构建价值意识就是通过无数‘文化场’‘行为场’、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在人的心理机制上不断发生意义、意识、知识的过程”[9]8。在当前日趋激烈的文化博弈语境下,我们要积极应对、主动出击,激活与建构红色记忆,把红色故事与中华美学理念以先进信息技术呈现出来,丰富与创新当代话语体系,“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10]324。要把红色精神根植于当代大学生心灵之中,必须以开放的心态不断积极推动其迸发出时代活力,这样才具备在新时代“代代相承”的可能。只有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拓宽契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与文化需求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与认同。

“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10]323。通过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开发,我们以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媒介技术,不仅形成巨大的传播力而且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红色精神,与当代受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接受能力相吻合,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之效果。例如,暨南大学学生党员菁英培育计划的“忠信笃敬班”开展了系列“百年暨南学生说”活动,让优秀学生党员以微党课、短视频等形式演绎红色历史,激发他们自觉学党史、读党史、讲党史,学生党员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传播党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微”媒介策略:红色文化多样化表现形式与实践

曼纽尔·卡斯特曾提出:“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一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11]3只有受众发自内心地接受、热爱红色文化,“内化”才会“产生认同”。微传播时代,适时而恰当地创新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方式,能吸引大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这对于深刻体会伟大的红色精神极为重要。现代媒介以一种话语实践传达信息、呈现文化镜像,已处于文化实践的中心地位,对认同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借助于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媒介”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合理而全面地利用新媒体以及众多“微平台”开展别具魅力的文化活动,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以动漫、微视频等方式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和意义分享。这能够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以现代科技手段多样式、多途径传播的创意内容所带来的情感记忆会更深刻也更为鲜明。例如,红色题材的动画短片就非常适合于各类微媒介播放,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将红色精神形象化、直观化、视觉化,那些值得传承的红色故事和历史场面得到栩栩如生、荡气回肠的视觉重现。悬念迭生的情节、壮观细腻的视觉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融“趣味性、审美性”为一体,将红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视听演绎带领大学生重温集体记忆,领悟中华儿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顽强拼搏精神,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五)“微”力量培育:着力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自我教育”能力

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12]9要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教育的效果,培育他们“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微力量”是关键。为此,给予他们“细雨润无声”的熏陶是必需的。在此过程中,具有共同爱好与经历的同龄人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语境时代”下,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文化需求、引导学习兴趣与话题,我们应积极培育优秀学生骨干,发挥“微力量”的“意见领袖”作用,以优化微环境、设计大学生乐于参与的、丰富多样的“微议题”“微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助于提高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的效果。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0]317。媒体变革不断持续,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也应不断适应并与时俱进。

四、结语

学校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辨别与选择能力,善于利用“微”媒介展现与传播独具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凝练出彰显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总之,增强红色故事的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与传播力,能使学生理性地认知红色精神,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333。

猜你喜欢
语境媒介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