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困局·破局: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刍议

2022-03-17 10:32
关键词:针对性政治思想

郭 超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强化而不能弱化的重要命题。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伴随大数据的蓬勃发展和数据强国战略在各个领域落细落实,加快大数据融入,深化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发需要和必然趋向。在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局与困局交织。揭示新局之意蕴,透析困局之表征,探寻破局之良策,有助于置身大数据境遇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抢新机、闯新路、开新局、创新绩。

一、新局: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时代机遇

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3]1,由其引发的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革命、生活方式革命、思维方法革命方兴未艾。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认知工具、科学方法,大数据正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维度、深层次影响,持续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注入新理念、开启新思维、提供新技术、带来新方法。可以说,随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相遇相知到相融相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缘。

(一)大数据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注入新理念

依托大数据、借力大数据,愈发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兴理念,这样的理念同样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是“用数据决策”的理念。科学决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前提。在“万物皆数”的大数据时代,几乎大学生的一切思想言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的一切变化皆可以用数据来刻画,而且“决策者掌握的负载思想信息的数据数量更大、数据类型更多、数据来源更广、数据反馈更快”[4]。因而,与以往基于个人权威、主观经验、直观感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相比,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不仅能够以大量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而且能够更加高效地吸纳多方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就能大大提升。二是“用数据预测”的理念。“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3]75在天气预报、价格预估、绩效预评、行情预判、疾病预防、灾害预警等方面,大数据已经展现出强大的预测功能。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的广泛收集、长期积累、持续跟踪、系统分析、纵横比对,就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新变化、新动向、新趋势,准确预判各类潜在的思想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适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聚焦视野“前置”、致力重心“前移”,事先谋划应对之策,以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三是“用数据创新”的理念。改革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关键。当大数据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时,运用大数据推动思维、方法、技术、载体、模式创新,便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求新、提质增效的核心理念。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更加注重数据搜集、数据统计、数据论证,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定量研究、建模研究、实证研究方法颇为流行,有新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而言,“大数据+思政课教学”“大数据+辅导员日常工作”“大数据+校园文化活动”“大数据+资助育人”“大数据+服务育人”等“大数据+思政工作”模式逐渐成熟,“大数据+”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的新样态。

(二)大数据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开启新思维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革命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最大变革是思维方式的变革。”[5]大数据带来的全样分析思维、关联分析思维、动态分析思维,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是全样分析思维。在大数据时代,“样本=总体”成为可能,人们可以根据与某事物有关的全部数据信息而不只是部分样本数据信息分析问题。与抽样分析相比,全样分析可以避免核心样本信息被遗漏、关键细节信息被忽略的弊病,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坚持和运用全样分析思维,既有助于全方位、多层面认识每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升对象特征把握和需求识别的针对性,也有助于通盘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施教、反馈、评估、整改等各个环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设计和方略调适的针对性。二是关联分析思维。大数据强调看似毫无瓜葛、没有因果联系的事物其实是紧密相关的,很多时候跳出因果推导的“思维胡同”转而去发掘相关关系,更容易获得真知、发掘价值。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消费、人际社交、休闲娱乐、引擎搜索、网页浏览等数据信息的清洗、提炼、研判、分析,揭示这些数据信息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精神文化需求、价值行为倾向的深层关系,寻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联因素、关联事件、关联场域,有助于准确洞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创新点。三是动态分析思维。大数据瞬息万变,“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是大数据时代的鲜明标识,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生成和强化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离不开对教育对象的动态把握和教育方略的动态优化。坚持和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有助于实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动态审视大学生的新变化和新诉求,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择机而行、因势利导、因事而化,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

(三)大数据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供新技术

在大数据技术群落中,以下三种新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深度化挖掘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把握针对性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514。因而,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了解和把握他们的需要。有了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对大学生学习兴趣、图书借阅、发帖跟帖、交友聊天、朋友圈动态、网络日志、思政课教学评价等数据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很多时候就可以间接了解他们真实的、迫切的思想需求、心理诉求、价值追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和帮助。二是精准化推荐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针对性的提升。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可以为各类大学生“量身定制”思想文化产品,精准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精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精准化推送。三是可视化呈现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优化针对性的提升。大数据可视化呈现技术能够将数据信息以图表、图形、图像等形式反映和表达出来,让人们在可视化感知、观察、判断、分析中更好地认识事物和把握规律。有了可视化呈现技术,原本抽象化、隐晦化的思想信息就可以具象化、生动化地显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关系、逻辑体系、运行机理、变化特征、基本态势等能够投射、转换成可直观、可计量、可比对的图式样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取得的积极成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能被清晰觉察。基于对教育对象的直观了解、教育规律的具象把握、教育进程的清醒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丰富和革新教育手段,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四)大数据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带来新方法

提升针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旨趣,科学有效的方法则是达成这个目的的“船”和“桥”。大数据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操作带来了新的方法。一是量化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万事万物皆可用数据来量化,过去认为很难测量的人的思想、品德、情感、行为、欲望、需要、心理等主观变量也可以实现数据化,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定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大理论研究者收集和占有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并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再经过思维加工和技术处理,适当设计数据变量来反应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参数,绘制“数据版图”来刻画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构建“数据模型”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拟态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定能走向深入。二是智能辅助方法。运用大数据智能工具和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采集最新的思想舆论信息、智能感知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智能识别大学生的思想症结和心理问题等成为可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高校思政课的智慧教学方法和智慧考试方法、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智能辅导方法、贫困大学生的智能资助方法、就业创业信息的智能传播方法等,这些智能辅助的方法也将助力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三是分众教育方法。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对大学生个体进行“贴标签”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聚类模型和分析处理技术,从“个性标签”中划分“类标签”,按照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等标准将学生分类,根据学生“类群”特点和差异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分类和分层教育。

二、困局: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实困境

大数据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系列严峻挑战。受数据环境恶化、数据资源分离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之教育主体不常用、不愿用、不会用、不善用等主观原因,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面临多重困境。

(一)数据污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面临消解之困

“海量”和“杂乱”是大数据时代思想舆论信息的鲜明特征,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主张在网络空间“满天飞”,其中杂糅不少谬论、误识、谣言、杂音。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都是由美国提供的”[7]。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没遗忘“和平演变”的阴谋,从未停歇“精神殖民”的步伐,凭借技术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精准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普世价值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衰亡论”等错误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国外敌对势力虚构出来的“假数据”和“毒数据”为依据,胡夸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能”,而胡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能”,高扬资产阶级学说为什么“行”,而诽谤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行”,讴歌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好”,而贬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不好”。从国内环境来看,处在互联网节点上的每个人既是数据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数据信息的发布者,使得互联网场域中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文化交融并存,媚俗、庸俗、低俗的思想文化颇为流行,形形色色的奇谈怪论、雷人话语、谣言谎言屡见不鲜。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由于暂时的失落、失败,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系列数据,大肆渲染“相对剥夺感”,无限放大社会“阴暗面”,妄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离间党群关系,等等。无论是国外渗透进来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还是国内滋生的各种不良思想文化,都严重污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极大地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二)数据离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遭遇阻滞之困

碎片化存在、层级化占有、离散化分布是大数据的原始状态,只有在共联共通共享中,大数据方能发挥“大作用”。然而,社会生活很多领域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亦是如此。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而言,与大学生思想行为密切相关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不同部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等不同育人系统的责任主体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尚未共用共享,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没有互联互通。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而言,主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政系统、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社区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数据鸿沟”,隐匿并散落在门户网站、社交媒体、智能终端平台、互联网企业中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资源,在重重“数据壁垒”的阻隔之下难以流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归口不一致、分布不齐整、流通不顺畅、聚合不便利,导致不同系统、不同责任主体各自为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时空、场合留下的“数据印记”无法整合为清晰的、完整的“数据链”。横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数据鸿沟”和“数据壁垒”,不仅不利于多维审视和动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妨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研判和决策,而且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协同和合作。

(三)数据悬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陷入掣肘之困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极为丰富、大数据技术非常先进,然而很多数据资源和数据技术处于游离、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因素,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因素。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数据意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大数据应用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将大数据视为“花把式”,不愿意投入时间挖掘、整理、分析大数据资源,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运用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还有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满怀激情,希望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大干一场”,但是欠缺驾驭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的本领,找不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面对浩如烟海的大数据资源和功能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只能望“数”兴叹。与之不同的是,掌握大数据资源,精通大数据技术的从业人员往往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因此也无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大数据的悬置问题就在所难免。如果大量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开发和高效利用,大数据技术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之外悬浮和漂游,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工欲善其事而其器不利”的困境。

(四)数据滥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显现偏失之困

大数据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裸奔”,时时处处难以逃离数字技术构筑的“全景监狱”,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采集、暴露、使用,因而“个人的隐私权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伦理隐患。”[8]大数据集“显微镜”“放大镜”“监视器”“存储器”等功能于一身,有了大数据这个全能式“武器装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完全可以全方位获取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兴趣爱好、生活习性、学习档案、聊天记录、消费清单等个人信息,全过程跟踪大学生的一举一动,深层次窥视大学生掩藏的“心灵秘密”,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确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数据道德和数据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数据管理和数据使用权限尚不明确的情况下,逐级上报甚至委托“第三方”收集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就存在被不法分子窃取、冒用、滥用的风险,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可能随时随地被侵犯和泄露。未经大学生知晓和许可,密切监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过度抓取大学生的私密信息,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另作他用甚至图谋私利,必然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的正确方向。

三、破局: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主要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的现实困境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不能熟视无睹甚或刻意回避,而要勇于正视,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为此,重点要从环境治理、资源共享、素养提升、道法规制等层面发力,切实提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净化数据环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9]172-173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网络空间的思想文化和舆论信息会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面对数据污染引发的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忧”和“外患”,加强大数据环境治理,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网络思想文化生态,这是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严于管控。立足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政治站位,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把关人”和“守夜人”的责任担当,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网络社会思潮的渗透和传播,将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要善于甄别。数以亿计的思想数据信息在形态、内容、性质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必须辨别其真伪、利害、优劣。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清思想数据信息的意识形态性,高度警惕西方国家依附于数据技术和数据产品而隐性传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防止被各色各样的“糖衣炮弹”击倒。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区分科学理论与歪理邪说、真知灼见与偏激言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自觉挣脱错误思想的“藩篱”和“枷锁”,自觉抵制不科学、不健康、不文明的思想文化信息。三是要勇于斗争。毛泽东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0]695整治网络空间的思想文化乱象,既要坚持以“立”为本,也要注重“破”。在树立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同时,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同一切反对、否定、削弱、歪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言论进行坚决斗争,用马克思主义批驳错误思潮,用真理真相戳穿网络谣言,用正风正气压倒歪风邪气,让主旋律、好声音、正能量洋溢于网络空间。

(二)推进数据共享: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本

在大数据时代,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数据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通共享。一方面,要推进高校不同部门、院系之间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共享。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建立以高校信息管理部门为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心,统一负责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管理、处置。高校不同部门、院系要将掌握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和日常学习、生活数据及时向大数据中心反馈,大数据中心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提纯处理、分类归档。借助大数据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队伍就可以更加便捷地找到相关数据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历年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教育;根据大学生的交友恋爱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交往和爱情观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再比如,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饭卡消费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贫困生认定和资助育人工作;根据大学生思想动态跟踪和心理测评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关怀和心理疏导,等等。另一方面,要推进高校与党政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平台、新兴媒体之间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共享。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联动和协同,就需要加强高校与社会主体力量的信息沟通,着力消除彼此之间的“数据壁垒”,打通数据传输、数据流转的渠道,建立定期数据研判和数据会商机制。尤为关键的是,要把很多潜伏在门户网站、游戏软件、手机APP、微博、微信、QQ 空间等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挖掘出来,各级各类互联网平台和新兴媒体要打破数据垄断,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向高校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更清楚地明确教育方向。

(三)提高数据素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魂

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素养。所谓数据素养,指的是“科学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数据信息等方面的能力”[11]。培养和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素养,着重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强化数据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保持对各种数据的敏感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主动“唤醒”和“激活”尚在“沉睡”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要注重原始数据的积累和保存,在数据还原、数据跟踪、数据对比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要坚持“用数据说话”,无论是事前的教育方案制定,还是事后的教育效果评估,都要以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和支撑。二是要提升数据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大数据的全面获取、深度挖掘、动态跟踪、快捷处理、系统分析、精准预测、可视化呈现能力,提高利用大数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技术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大数据技术有机融通起来。三是要吸纳数据人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仅凭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必须“跨领域跨学科吸纳复合型人才,将拥有大数据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适当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当中”[12]。通过业务培训、互帮互学的形式,提高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使他们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能够优势互补、密切协作。

(四)完善数据规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要

为了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被滥用,保护教育对象的个人隐私,必须进行管控和约束。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道德伦理规约。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数据技术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流程采集、跟踪、提取学生数据信息,规避“数据黑箱”操作行为,不能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窥探、窃取学生个人隐私,更不能随意泄露、交易学生个人信息。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原则,不能一味追求数据信息的全面性、精准性而危害学生的生命尊严和人身安全,当两者难以兼顾时,必须将学生的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放弃对一些敏感性、私密性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制规约。阻止数据滥用行为,保障学生信息安全,道德“软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还必须加强法律的“硬约束”。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收集、传播、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明确学生的哪些个人信息内容可以使用,哪些个人信息内容禁止使用,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使用的责任主体、目的取向、权限范围、承担后果等,为学生隐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使后续追责、问责有法可依。

【责任编辑 刘笑冬】

猜你喜欢
针对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