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越勉,蒋凤锁
(1.泰州学院;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以来,“美好生活”一词不断出现。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感受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是平衡大学生美好追求和现实感受的必然支点。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幸福打下心理健康基础;另一方面能够结合感官体验和技能训练,增强幸福观念的正确引导。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为大学生幸福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
(1)公共心理健康课程无法达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效果。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不断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加上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和学生数量众多的现状,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导致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活动体验、心理调适技能训练等环节都得不到保障且无法顾及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有些学校以网络课程为主要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大学生花钱“刷课”的现象[1]。同时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环节的缺乏[2],造成了大学生幸福知识与幸福体验的割裂,以及大学生对非主流幸福观念的偏听偏信。
(2)零散的心理活动使大学生无法体验获得感和满足感。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纲要》还强调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心理健康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程度不断发展,但是活动的整体构建和长效机制却明显不足[3]。主要表现为活动策划以单次为基础,不列入年度或学期计划,校级、院级、班级各自开展活动,缺乏衔接等。
(3)被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无法满足全员的幸福成长需求。首先体现在“来访者主动自愿”原则的秉承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心理咨询保健工作,“来访者主动自愿”是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得到秉承乃至扩张。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咨询服务。“来访者主动自愿”原则的扩张一方面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缩小,另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其次,主动性缺乏还体现在工作方式的发展滞后,无法贴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原生家庭、生活经历、专业特点、人生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被动的工作模式会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被蒙蔽和被误解,使其丧失设立的意义。
(4)心理危机的预防不足使教育偏离了幸福方向。心理危机预防和降低极端事件的发生代替“为了学生的美好生活”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导致了包括心理健康专职老师、辅导员乃至心理委员在内的相关人员的集体焦虑,并且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痛苦是幸福的对立面”的错误认知。事实上,幸福与痛苦在很多情况下是共存的。对危机事件过度焦虑的重要原因在于预防不足,主要体现为预防措施的本土化不足和动态性不足。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中尤为明显。一是心理筛查工具多选用SCL-90 或UPI等西方量表。此类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摸底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学会了利用筛查量表以实现自己个人的目的,从而使得筛查准确率降低。二是心理筛查结果只能描述近期心理状态,并不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动态走势。因此仅看重心理筛查报告根本无法避免危机的发生。
大学生幸福心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除去我国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历史短的因素外,还在于观念认知、资源保障、社会发展等层面根植着原因。
价值观念层面:缺乏正确的幸福认知。关于幸福的观念,虽然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一直无法明确回答“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因为生命是幸福的根本载体,失去生命和健康,幸福则无所依附。兼之“零事故率”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使得管理人员极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将其放置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极力避免非正常事件的发生。另外,还有不少人将物质条件等同于幸福生活,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条件好就是幸福。因此不少大学生感觉得不到理解而内心苦闷,觉得自己并不幸福。
理论认知层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人类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的评估范畴的历史并不长,在国内心理健康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及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无视现象或妖魔化现象严重,教育工作者、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群体都存在这一现象。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沟通,辅导员不懂得如何与学生共情,宿管员不知道如何关心被舍友孤立的学生;很多大学生在遭遇适应性障碍、挂科等问题无法自我调节时,不知道寻求帮助,家长拒绝接受或隐瞒子女的异常心理状态。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固有的错误观念难以撼动所造成的。遗憾的是,让大众普遍接受新的、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的同时摈弃错误认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
资源保障层面:专业人员数量紧缺。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提出了配备相应的场地、经费、设备、工具、书籍等工作要求。物质资源的保障相对容易,困难的是专业人员配备和专业素养提升。2016年,国家2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高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 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至今尚有高校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是幸福心育的重要力量,但因为专业背景各异、心理健康知识素养水平有限,故难以持续幸福心育的工作,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
社会环境层面:社会发展速度失衡。新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我们的祖国富强昌盛人民富裕自信。但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考证、实习和第二学历等。这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不少压力。同时,上涨的房价、网络“凡尔赛”、“996”等社会现象不断加重大学生的焦虑感和紧迫感。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体验。遗憾的是,专业学习和道德教育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优渥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不见得能够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当物质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伊斯特林悖论”就出现了。在此,需要思考如何解决因社会发展失衡而产生的大学生“不幸福”感。
泰州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思政引领、队伍建设、素质提升、关爱传导、招就满意等五大工程中,全力建构“阳光学工”工作体系。自2018年开始,先后制定《泰州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泰州学院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管理办法(试行)》《泰州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试行)》等制度,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管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工作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既引起二级学院的重视又引导学生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全体学生的幸福成长。
泰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两个层级的目标,即“使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的终极目标和“杜绝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次级目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所有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心理危机对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影响很大,因此需要积极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次级目标不能替代终极目标。泰州学院重视心理危机,但并未将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幸福心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两个难题:一是特殊个体和普通群体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都存在差异;二是需要从普通群体中辨别出特殊个体才能够加强危机预防工作。泰州学院纵横构建出一张工作网,以满足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程发展需求。
(1)纵向建构“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泰州学院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指导二级学院先后成立10个心理工作站,后又建成班级心理服务点、宿舍心理气象站和宿舍“阳光解忧站”,“四级”预警防控体系逐步成型。“四级”体系在心理主题活动组织、心理知识宣传与推广、日常心理状态上报、关注和帮扶重点学生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基层单位的先天条件和资源优势。
(2)横向形成“校—家—医”联动机制。与当地专科医院签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建协议,合作建立“校-医”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同时积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指导二级学院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主动提供关怀指导,签署“共同关爱计划”,协作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
(3)强化“知识普及-活动实践-疏导咨询-危机预防”工作模块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包括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心理服务和危机预防干预等主要模块。在知识普及方面,除了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程、选修课程、讲座外,还利用微信群、公众号、QQ群、表白墙、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范围。疫情期间,紧随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变化,制作和推送电子刊物《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护特刊》和《心灵小筑》,公众号增加心理辅导员“有声解答”版块,为大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解惑服务。
心理活动开展方面,注重活动的整体设计和分层推进。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每年“3·20 ”“5·25”和“12·5”都会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形成后,泰州学院制定《泰州学院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考核细则》,指导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自主制定连续性和层次性的学期活动计划,着重针对新生、毕业生、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展开活动。还鼓励心理社团自主开展趣味性活动。既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又尊重学院、班级和学生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2021年春学期,各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服务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约350项。
心理疏导与咨询方面,拓展求助途径。按照国家文件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规范心理咨询流程,提供24小时电话求助。施行咨询师回访制度,通过问卷、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咨询师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调研发现学生会因存有“咨询师会将我的秘密告知学院老师”的疑虑而选择校外求助或不求助后,泰州学院聘请校外兼职咨询师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的意愿。此外,创建推广QQ 疏导来满足学生远程求助和线上匿名倾诉的需求。
危机预防干预方面,细化预防措施。首先,制定并实施《泰州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明确危机上报和处理流程和要求,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程序化水平。其次,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和老生“房树人”测试,做好潜在风险学生的心理回访服务。开学初,针对易感因素进行全面摸排和信息搜集,及时了解学生返校的心理状态。第三,建立和维护校院二级心理档案,及时更新学生心理档案。第四,实行学院“重点关注学生”周报制,坚持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组织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跟踪观察、谈话和定期心理咨询。
基础设施上,泰州学院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出台相应政策,从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提供充足条件。泰州学院心理健康发展中心设有功能室,配备相应的专业设备,每年提供不低于生均15元的专项经费。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之外还与兼职心理咨询师签订协议,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成长需要。为提高中心吸引力,提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心更新标识,定制印有心理求助方式的宣传物料,以加深学生对中心的印象。
队伍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素养。每学期不定期开展调研调查活动,深入了解各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和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工作和解决问题。面向全校围绕心理问题识别和预警防控等主题进行宣传和教育。邀请知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开展线上线下讲座、团体辅导和案例督导活动,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水平。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家庭环境维持的讲座,向老师发放心理学书籍,以此缓解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升主观幸福感。编写《心理委员培训手册》,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对优秀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建立一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安排入驻宿舍“阳光解忧站”为同学开展解忧服务。
工作管理方面,增加日常工作督查降低年终考核压力。心理健康发展中心每学期至少两次对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和督查,及时了解心理工作站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心理档案完善程度与更新状况、工作中存在问题及需要的帮助等,并根据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的实际工作提出指导建议。日常的检查督促和及时的修正改进,减少了二级学院年终考核的工作压力,提升了心理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工作幸福感。
泰州学院纵向构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每级都开展知识普及、活动实践、疏导咨询、危机预防工作,形成幸福心育的工作网,提供了和谐的幸福软环境,增进了自助互助的同学关系,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发展。横向“校—家—医”联动机制为学校幸福心育加大了校外力量,有效减少了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消解了不良事件的负面影响。2021年泰州学院心理健康发展中心荣获江苏省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