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2-03-17 06:21杨进香
课外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字小学生素养

杨进香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桥南小学,甘肃 天水 7410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文化不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今的小学生都乐于庆祝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和圣诞节,却不了解国内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基础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未来人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将核心素养及传统文化植入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实践要求。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还未形成,对事物的认知没有明确的是非之分。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优秀品质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文化的入侵让小学生总有一种外国事物比中国更先进发达的错觉,不仅对本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在价值观上引导有误,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不足,学生感受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枯燥无味的诗词背诵,之乎者也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由课本内容拓展到课外,如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工业带来的发展;让学生倾听美妙的传统音乐,认识古代乐器;抑或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其中神奇之处。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激发其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又怎会屈服于佶屈聱牙的古文学习呢?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个人的爱国精神主要来自他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所谓的“崇洋媚外”,是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足、认同程度不够和不自知。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感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意义,能让人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量。此外,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忧国忧民的诗人著下广为人知的诗词;马革裹尸的边疆战士留下流传至今的佳话;百家争鸣时期各大家的思想理论,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语文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及理解程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以及必不可少的因素。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能力”“汉语语感”和“语文修养”三个方面。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五言或是七言绝句,古诗词因其押韵的特点,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进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各种寓言故事、歇后语或者谚语,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古代语言的风趣幽默,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因为小学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汉字作为中国记录与书写的主要形式,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进程,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大助力。最后,小学阶段重视古诗文学习,有利于学生语言自觉形成,能自主研究字词的具体含义,初步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对今后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文言文不再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此外,中国文化是长久的演变过程,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练结果,因此,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当下文化的深度掌握。

(四)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

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场所,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再由学生影响家长,逐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传播途径与范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传统文化传播与继承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蕴含浓厚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蕴含浓厚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能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种氛围能集中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自然与课堂氛围的营造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创建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涉及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掌握中秋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嫦娥奔月”的古诗进行表演。在情景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掌握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及风俗习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小组合作的表演形式,不仅适应小学生天性爱玩的心理特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养成在娱乐中思考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见到汉字、运用汉字,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带领小学生学写汉字,领悟汉字的精妙绝伦之处。小学生刚接触汉字,教师可以从汉字的音、形、义着手,深度剖析每一个汉字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汉字形象的演变过程。在古早时期,人们发明汉字都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刻画描绘,样式复杂,如甲骨文与金文。教师可以通过PPT动态展示一个汉字的书写演变,让学生对这个汉字的“形”有初步印象。学生不仅要认识汉字,还要正确书写。教师先带领学生将生字反复读写,熟练之后,在黑板画上米字格,抽取学生,对其进行检查,对存在的笔画或字形问题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写字首尾要掌握顺序,横平竖直,写起来才端正好看。感受汉字美学,由此上升到人生哲理,做人做事也要像写字一样,马虎不得,需循序渐进,堂堂正正,才能做好。让学生明白,写好汉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对先人智慧结晶的一种尊敬,也是身为炎黄子孙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义务责任。

(三)在成语故事中渗透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各个成语来源不尽相同,主要来源于历史事件、寓言及神话故事,这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可以接触到。在成语教学中,学生除要学会含义和运用外,也要挖掘其传统文化的内涵。神话故事体现了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来源。从女娲补天中,我们能感受到女娲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精卫填海中,能感受到精卫坚决的意志力;大禹治水中,能感受到大禹公而忘私、民为邦本的中华民族精神……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富有戏剧性,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通常具有讽刺意义。如守株待兔,让学生懂得做事情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勤劳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掩耳盗铃让学生了解正确看待客观事物,不能唯我主义;刻舟求剑教导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此外,在小学教材中,也涉及不少的历史成语故事:草船借箭、望梅止渴、指鹿为马等,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历史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表及里,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历史长河中学习先人的智慧与精神,从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盈。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作家记录表达自己情感的主要形式。虽然语句简短,但内容丰富,是各大学者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背和理解诗词含义,更要深刻研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词给予的人生哲理。例如学习《雪梅》时,诗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道出梅与雪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回答了“骚人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原来诗人借雪梅争春,告诫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真理。又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能够了解到古代重阳节有“登高望远”以及“插茱萸”这种风俗习惯,还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独在异乡,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借助课外学习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当地特色、地域景观及风土人情等一系列内容,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显然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全面呈现给学生。因此,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延伸拓展方式,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也是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让小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能陶冶其个人情操。首先在课外文本的选择上,教师和家长要着重留意,小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大部分都喜欢看绘本、故事以及漫画,但其中也会存在不良内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对其没有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挑选文本时,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还要满足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其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拓宽学生视野与加深学生认知。此外,班级还可以定期召开“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之间对近期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觉得好的相互分享,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读物,带领学生阅读探究,加深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古语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假期多拜访名胜古迹,如巍峨壮阔的长城、富丽堂皇的故宫、鬼斧神工的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直观体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气息,祖国的大好山河。

(六)展开文化实践,增强自身文化修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各种各样,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班级文化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不仅为当今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还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来源。传统文化体现了当时的人文背景、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表演、学生之间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教师在教授《将相和》之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及性格的刻画,来进行情景剧表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能感受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廉颇勇于认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还可以开展写作大赛,如学生可以默写经典诗词、将诗词改编成白话文、对传统故事进行续写等,引导学生对传统古诗词进行深入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示才能,绘画、书法或者舞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该肩负起的使命,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融合的显性学科,语文教师更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儒家思想植根于小学课堂,在学生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汉字小学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