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特质和鲜明优势析论

2022-03-17 04:43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许 静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其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进一步明确:“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这些重要论断的提出,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承载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一条怎样的现代化道路?其何以生成?又有何特质与优势?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的发展规律、演进的历史脉络、依靠的核心力量、呈现的战略追求、彰显的价值意义等层面予以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求解这些问题。同时,这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世界文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发展规律层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之潮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之普遍性规律,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立足于国情和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现代化发展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现代化发展之普遍性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曾指出:“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作为世界现代化的构成部分和后之来者,尊重与符合客观规律、参照先发国家的发达景象来谋求自身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其呈现的普遍规律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把握:现代化的进程是非线性的,而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其间可能出现停滞、中断甚至倒退;现代化的模式是多元的,而不是定于一尊的,各国可以选择契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的内容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度的,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如经济领域追求工业化,突出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政治领域注重民主化、法制化;文化领域崇尚科学化、理性化等等。在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经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进程,诸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市化、信息化、民主化、教育普及化、社会交往便捷化等。与此同时,这一道路在向好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面临和解决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生和推进,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定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不例外。一方面,其遵循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实践逻辑,另一方面,它又独具中国“特殊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4]”。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殊性的一面,主要是相对于先行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而言的。从发展进程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串联式”特征。中国的现代化同样涵盖这些要素,但它们却是并联推进、叠加发展的,具有高度的时空压缩性。除此之外,在体量、布局、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都迥异于西方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在处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自身发展与外部世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越性,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2 历史脉络层面: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历史纵深中走出来的,其创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以及对自身过往现代化探索和世界既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坚持批判传承和超越创新的有机统一,是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质。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承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一是这条道路传承中华文明基因,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支撑。诸多思想价值理念,如小康、大同、正德、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重信守诺、革故鼎新、道法自然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二是这条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大工业”思想、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对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考等在其形成中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遵循社会主义之发展逻辑,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等方面毫不动摇。三是这条道路承继了我国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展开的现代化探索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经从“外源被动”到“内源主动”的范式转换、从“模仿苏联”到“自主探索”的曲折发展,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试错和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历史镜鉴。四是这条道路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其开创和发展既有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的现代化模式的学习和总结,又有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考察和分析。总之,是借鉴了各种现代化模式之优点,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诸多有益成果。

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的传承性特征,也即是其出场逻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一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6]”。自开创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单纯地延续和继承、趋于僵化和停滞的,而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优化完善,进而实现了阶段性的超越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承继“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在现代化实践中倡导建立一种能够使各种文明和合共生的世界新秩序,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论述要旨的同时,勇于突破其中不合时宜的论断,坚持将经典作家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指导性的现代化思想;在对自身以往现代化探索进行接力传承和学习世界各种现代化模式的同时,不因循守旧,也不照抄照搬,而是在回顾历史和参照对比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本国现代化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和创新,力求在实践中开辟出一条既超越已经终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模式,又超越仍然存在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愈来愈显现出勃勃生机。

3 核心力量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开创并取得巨大成就,有赖于其背后核心力量的推动和支撑。这一核心力量是指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主体力量的中国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二者彼此联动、勠力同心所开创并不断向前推进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和发展,得益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5]。”近代中国的各种救亡图存的现代化方案屡遭失败的教训证明,面对现代化这一富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主持和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领导科学的“掌舵者”。中国共产党以其崇高的理想信念、超强的组织整合能力、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等特性充当了这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断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前进。首先,在科学研判近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任务,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同时,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基于对现代化认知的变化以及对各历史阶段形势和任务的考量,适时调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及“路线图”和“时间表”等,不断丰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将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境界。最后,为了更好地在现代化征程中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共产党勇于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通过强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不断提升自身领导现代化事业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不断缔造辉煌的根本保证。

除了坚持党的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在发展动力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8]”。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参与现代化事业的热情,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发展动因的内源化;在发展目的上,“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9]”。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受益者,旨在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发展标准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满意”这一标准来衡量现代化发展的成效,并在对照检视中及时校准偏差,努力确保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两者是内在一致、相辅相成的,将其真正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

4 战略追求层面: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统一

西方现代化道路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一味谋求少数人的利益、片面追逐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仅未给人民带来普遍性幸福,反而带来物欲横流、道德滑坡、贫富两极分化、生态严重恶化等负面问题。与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统筹协调之理念,追求的是全方位、深层次且均衡的高质量发展,故而是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现代化之路。

具体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一是人口体量。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而不仅仅是由少数人、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区域空间布局。从邓小平同志在区域发展上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到跨入新世纪逐渐形成“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格局,再到新时代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组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区域间协同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的“风景独好”。三是总体布局。由最初的“四个现代化”到“两位一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中国式现代化之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多个领域,发展的最终指向乃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非仅仅追求某一或某几个领域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正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单向度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发展、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效能才得以实现最大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现代性困境才得以被我们有效破解。

在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亦追求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5]”。所谓协调性,在实践要求上,是指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之观点去处理现代化建设中重点与非重点、目的与手段、当前与长远等关系,做出最优的战略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协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了以下关系: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点”与“面”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统筹推进后者,但并非意味着没有重点,“经济建设”这“一位”便是重点和根本。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扭住了这个重点,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着眼于二者的协调发展,既关注“富口袋”,追求物质的全面丰富,又关注“富脑袋”,追求人民精神上的富足。因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4]”。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摈弃了轻视和破坏自然的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5 价值意义层面:坚持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相统一

作为现代化道路的全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价值之维上,彰显出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也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成功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有着深刻的民族意义,而且蕴含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普遍性经验和智慧,具有全新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解决的是中国发展问题,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意愿,从版权上看,其是中国的、民族的。这条道路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巨大民族性价值,在中国现代化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就前者来讲,近代中国对现代化出路的探寻主要是向西方学习,期间经历了学“器”、学“制”到学“思想”的转变,由此生成的各种现代化救国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失败,中国现代化一度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领导人民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自此不仅有了正确航向,而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走向成功。就后者来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身处前所未有的历史危难之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找到一条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奋斗主题和根本追求。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推进合乎中华民族之发展逻辑,其成功破解了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来所陷入的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困境,是一条富国强民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这条现代化道路正在推动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与世界的密切交流互动中展开的实践,伴随这一道路成就的凸显和影响力的增加,其显现的价值和意义已然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具有显著性世界意义。具体来讲,从世界现代化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奇迹”,这直接宣告了“中国崩溃论”的破产,并无可辩驳地证明现代化绝不直接等同于“西化”,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而非同一的、是各国人民可以自主选择的。中国的现代化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9]”。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最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性成就,这不仅冲破了“历史终结论”的桎梏,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9]”。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辟蹊径,打破了“普世价值论”之霸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样态,摈弃了资本至上的价值观念,摈弃了殖民、扩张、掠夺、争霸的发展逻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之理念,坚持和平、包容、可持续等发展方式,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以此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超越。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