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022-03-17 04:43王向林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校企区域

杜 媛,王向林

(1.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质量管理处,甘肃 兰州 730060;2.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区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在我国不同区域内所展现出来的特色和理念也有所差异,由此,也造就了高等院校的办学局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当前,我国正在追求着高速优质的经济增长方式,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其发展水平取决并依托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平衡,从而确保有效发挥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功能,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反作用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关系。

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

在经济结构的快速优化和升级过程中,受经济和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影响,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借由区域经济来为其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并为其自身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储备以及创新要素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1.1 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引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展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给予导向引领与基础保障。

1) 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决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性。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支撑。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发达的区域经济水平有助于高等教育提质扩容,而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难以保障高等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2)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决定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说,由于其产业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对劳动力类型结构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新业态发展、新技术涌现,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唯有在专业布局的过程中,从产业结构出发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具适应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统筹发展[1]。

1.2 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为类型教育,高等教育直接和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及发展速度产生着密切的关联,是区域内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符合职业标准、直接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计划应当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定,为人力资源结构带来合理的优化,从而确保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能够获得充足的人才支持[2]。

1) 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高等院校的设立过程当中,需要着重参考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高等院校本身表现出较为丰富的专业门类,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训设施支持,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等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向社会输出大批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储备得到有效丰富,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上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过程当中,能够使区域内的劳动力在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显著的提升,从而促使整个区域的生产效率得到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在推广技术的过程当中,也能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

2) 高等教育的行业独特性反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革。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能够满足行业或企业对人才的针对性需求,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消除该地区的结构性失业,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带来更高的效益,从而确保产业结构变得更加稳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2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

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引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发展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结构不匹配、功能不明确、措施不给力等问题。

1) 结构不匹配。在设置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过程中,没有合理地匹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需求。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给人才的 “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之相适应的是,逐渐高移的经济技术层次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原则之上,未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而进行同步优化,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匹配度不高,从而致使人才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结构的契合度不高、区域技术型或高技术型人才稀缺,输出的毕业生与行业、企业本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层次不匹配,造成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二者之间的失衡[3]。

2) 功能不明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这也是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实现联动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能够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契合社会对人才的期待。高等院校在和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享用企业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更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然而,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系统的合作规划,二者尚处于表层合作,导致校企双方资源浪费,功能不明确,未能顺利实现真正意义的双赢。另外,从人才共育的视角审视,在设置专业结构的时候,没有有效地匹配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由此而出现了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调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毕业生适应产业需求的能力欠缺,岗位适应能力弱,这种供需矛盾已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瓶颈。

3) 措施不给力。近年来,高等院校快速发展,但受到地方经济能力的限制,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相应职能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发挥。首先,对高等院校缺乏有力的经济投入,由此而使其发展进程受到了一定抑制。其次,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目前尚且没有形成健全的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动性政策。最后,高等院校的管理层缺乏相应的参与意识。多数情况下仅扮演了法规、制度制定者的角色,而忽略了政策战略的设计者、引导者这一角色,缺乏宏观管理与统筹服务意识,在构建高等院校和区域联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么过度干涉,要么置之不理,这就致使高等院校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没有得到较好的创建。

3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高等院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优化,合理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布局相融合,与区域经济深度互动,形成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1) 提升高度,用体制、机制加以保障。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并合理地制定扶持政策,逐步构建完善的经济、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首先,对财政投入机制进行合理建设。根据统筹规划和科学分类等指导原则,对高等院校生均培养费用的核定策略进行科学制定,在高等教育经费方面进行大力投入。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水平、示范性的高等院校,要对其建设和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发现相适应,鼓励打造“名、优、特、高”专业。其次,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在有效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借助于市场的优化影响,鼓励社会力量在办学实践当中积极参与,有效突破传统高等院校条块分割的格局,确保社会的各种财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逐步构建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投资机制。再次,加强法治支持的力度。地方政府在有效把握区域经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对地方性政策措施进行制定和实施,有效引导区域内高等院校深化改革、激发其发展活力。最后,引入现代管理制度。设立诸如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联席委员会等组织管理机构或运行机构,也可采用集团化办学、股份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途径构建教育共同体,促使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等相关机构实现无缝对接。

2) 加大力度,用衔接、匹配加以推动。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积极地匹配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一方面,在专业结构的设置上,高等院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内产业人才需求现状,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专业结构的设置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专业建设自评机制、专业信息公开机制、专业需求预警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以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匹配。另一方面,确保人才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得到有效对接,在高等院校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有力推进高等教育纵深发展,打通中、高等教育衔接通道,从而助推区域内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3) 拓展宽度,用沟通、融合实现双赢。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三方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包括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政府与校企之间的互动,理顺并完善三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新常态下,校企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升提供重要支撑。校企合作的绩效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寻找到彼此利益的耦合点,满足校企双方诉求,从而激发合作动力,促成持久合作,实现双赢。对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围绕资源共建和利益共享等一系列原则,加快落实校企合作的办学进度。高等院校要无缝对接企业、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诉求,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热情,确保其能够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进行有力投入。对于校企双方来说,在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等过程中,持续拓展合作宽度,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融合。

4) 根植厚度,用高教集团加以助推。我们应当针对产业发展特点,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基本思路,从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出发,与企业进行密切的配合,围绕着专业这一纽带,构建体制机制健全、区域特色突出的现代化高教集团。一是要创新运行机制,高教集团在日常运行过程当中构建完善的维稳机制,保证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发挥管理和评价机制,持续将高等教育集团化办学引向深入。二是要完善集团组织管理体系。与企业集团一样,高等教育集团也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履行其必要的职责。例如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领导的集团化运作管理模式,使高教集团拥有与其职权相匹配的行政权和财务权,促进高教集团的内部融合。赋予企业话语权甚至决策权,建立产权管理制度,要求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三是要发挥行业优势,建立资源联盟。高教集团均有鲜明的行业产业背景,因此,基于产学合作平台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新型的“三合两移”(即“合作共建、合作研发、合作就业”及“技术转移、人才迁移”)校企共育模式,根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共建实训基地,使技术转移与校企创新相伴而生,产生共赢。

5) 落实效度,用人才、技术进行支撑。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进程当中,高等院校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设与产业升级相应的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而通过“人才”更新推进区域特色“技术”的升级与创新。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引导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间接助推作用,确保区域技术质量提升。对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完善的人才数据平台,对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高等院校开设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注重人才培养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促使高等院校人才供给和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精准对接,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等院校为平台的产教融合机制。高等院校积极参与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4 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相适应,高等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助力产业集群的发展,更要为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服务。为了确保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根据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要,制定规划,树立原则,明确目标,适时调整办学规模和专业布局,力求高教链和产业链高度匹配,多维度确保高教体系和区域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校企区域
分割区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区域发展篇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