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凯 冯宝君 高云龙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构建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益探索,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本文拟基于组织内驱力理论,研究探讨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构建。
组织内驱力是组织内部的客观存在,有其组织,必有其内驱力。而构建组织内驱力的现实意义则在于促使组织内驱力的增强和显化。
组织内驱力理论认为,组织内驱力是组织内在的维持组织存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动力机制及其产生的推动作用。它主要源于满足组织存在的需要产生的推动力、实现组织目标激发的推动力、组织机制确定出来的推动力、组织内群体心理机制形成的推动力和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行为的阻力的反作用力,是一种客观存在于组织内的驱动力。由此,可以从组织存在、组织目标、组织机制、群体心理机制、组织行为阻力等方面,研究探讨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构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在高校设立基层党组织,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安排。因此,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存在是必然的,其必要性无可争议。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基本上不存在“生存危机”,从而导致满足组织存在需要的内驱力不足。
从现实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设立上有制度保障,在机构上有编制保障,在职能上有政策保障,在成员上有队伍保障,在资源上有场所和经费保障。党章规定学校 “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政府设置高校过程中均会专门为基层党组织划拨编制;除了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外,上级党组织经常以政策文件等方式向高校基层党组织下达工作指导意见和具体工作任务,强化其职能发挥;“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2〕的原则性规定及稳定发展的高校党员队伍,充分保障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成员构成;各高校也普遍能够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来说,无论是组织成员还是组织领导者,都不必为其组织是否能够存在而有多少忧虑,也都不会为满足其组织存在需要而感受到多大压力。换句话说,一个同等规模的企业因其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而产生的强大内驱力,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很难具备的。另外,从现实来看,由此导致的内驱力不足,还呈现出逐级减弱的形态,即越往基层,由此产生的内驱力越弱。
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构建目的,不是釜底抽薪式地为其制造“生存危机”,而是要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存在价值。具体地说,一是要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贴近实际的“存在逻辑”,使组织成员对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认识从“自然而然”变成“理所当然”。二是要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有本单位、本部门特色的“存在情境”,使组织成员更进一步认同基层党组织的存在价值。三是要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其组织行为的“评价体系”,使组织成员更为直观、更为经常地体验到基层党组织的存在意义。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是设立在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其组织目标既要从属于党的总目标、上级党组织目标,又要与高校发展目标、部门(基层单位)建设目标结合,因而现实中存在一定的自身组织目标弱化、不清晰的问题,从而导致其自身组织目标的吸引力不强,这是影响其组织内驱力的不利因素。
从理论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侧重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行政组织侧重解决的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不存在矛盾。但从实践上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总支、支部层面,涉及“为谁培养人”的方向性问题不多,不直接,不具体,且对“怎样培养人”的相关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工作、行政事务等不便“越俎代庖”,因此党总支、党支部往往多把精力集中于“三会一课”“党日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等党务工作,容易存在“为党建抓党建”“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问题。毋庸讳言,现实中的高校党总支、党支部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虚多实少,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特别是“两层皮”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归根到底,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高校基层党组织 (主要指二级党组织及以下)其组织目标弱化、不清晰,缺乏具体可行、引领发展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激发的推动力,是组织内驱力的核心部分。从组织目标方面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问题,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目标。具体地说,一是整合目标,切实把党组织目标与学校(部门、基层单位)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3〕,形成统一、明晰、有引导力的基层党组织目标。二是分层次、分阶段设置目标,突出目标的现实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层党组织目标体系。三是强化目标导向思维,增强目标管理意识,建立目标落实机制及考核机制,促进组织目标激发组织内驱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机制规范性强,为其组织内驱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但由此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给其组织内驱力带来一定的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出台相关制度条例、指导意见,持续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4〕,有力促进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但是具体到高校的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浮于表面、落实简单机械的问题。现实中有些党总支、党支部,习惯于“看方抓药”,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从而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套机制、一个模式,千篇一律,甚至出现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形如“单曲循环”的现象。
规范统一的组织机制,可以保障一定的稳固的组织内驱力。但从构建组织内驱力的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够的。而在组织机制方面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问题,首要的不是“去规范化”,而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之上,创新组织机构设计,强化组织职能分工,完善组织规章制度,优化组织运行机制,注重把增强组织内驱力、固化组织内驱力、补充组织内驱力的思想贯穿其中,建立规范与特色相结合、有一定自身特点的组织机制。同时,要着力解决“机械落实”“达标即可”的问题,在基层党组织组织机制建设中突出对 “自选动作”制度安排、机制保障,努力避免同质化。
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5〕组织内的群体心理机制,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受到组织制约、选择和塑造而形成的群体心理体系。共有互鉴、相对稳定是组织群体心理机制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在特定组织中,组织成员的工作心理(动机、态度、责任等),沟通心理(意愿、方式、体验等),角色心理(地位、情绪、心境等),得失心理(是否满足、是否公平、是否被认可被支持等)经过融合,构成组织群体心理机制的主干部分,对组织内驱力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显然,组织成员共同基于对组织存在价值、组织目标、组织自身、个人成员身份的认同而形成上述心理,进而上升为较为稳固的群体心理机制,既对组织内驱力产生催化和增强的作用,也对其有重要补充。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成员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有其显著优势,因此更易形成理性而积极的组织群体心理机制,对提升组织内驱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其部分成员自我意识较强、思想多元化等问题,也对群体心理机制有所掺杂,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现实中,高校基层党组织成员有的存在重专业发展、轻政治发展的心理,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存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心理倾向,集体意识淡化;甚至有的对党的组织生活有应付心理、抵触情绪。
由此,在群体心理机制方面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问题,重在维护理性而积极的群体心理机制。具体地说,一是强化群体心理机制意识。基层党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领导者)要深化群体心理机制认知,有意识地建立理性的心理思维,自觉约束自身的心理活动,努力避免个体消极心理对群体心理机制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把握群体心理机制规律。注重学习和运用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激励理论、自我效能理论〔6〕等理论成果,不断调适群体心理,优化组织群体心理机制。三是抵御对组织群体心理机制的不良侵袭。积极营造组织内的“小环境”,重点抵御负向从众和社会懈怠效应的产生。
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行为的阻力,自然会引发组织内部的抵制并产生抗力,产生的抗力是组织内驱力的有效组成部分。组织行为阻力的大小对组织内驱力存在影响,其影响呈现倒抛物线形态,即阻力增加,内驱力增强;但在一定的峰值后,阻力过大,内驱力下降。如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内驱力根本上决定了社会集体的行动。而内驱力在现实化过程中受到抵制,会迫使内驱力改变自身而进行调和。在冲突与调和之后,内驱力必然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实现自身,从而构成了现实世界中的群体的行动轨迹。〔7〕这也较为清晰地说明了组织外部环境阻力与内驱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战斗堡垒。堡垒的战斗力最直接地体现为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克服阻力的魄力和能力。但是现实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战斗力不强的问题。而这种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往往并非缘于组织外部环境阻力过大,而是缘于组织内部对外部环境阻力回应不足、反应懈怠,集中表现在缺乏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斗志,缺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想干事、善成事的思想意识严重缺失。
由此,从组织行为阻力方面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问题,首要的是着力培育以开拓进取为显著特征的组织精神,打造干事创业、善作善成的进取型基层党组织。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力〔8〕,在组织发展的动态情况中,整合组织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力量,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对组织行为的阻力。此外,要注重提升组织综合实力,以实力树立信心,以信心催生勇气和魄力,形成对外部环境阻力的强大反作用力。
建立组织内驱力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关注组织内驱力,重视组织内驱力的作用和影响,从构建组织内驱力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探索组织建设问题,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开辟新的视阈,创造新的增长点,寻找新的现实路径。
现有的党组织建设模式,往往是基于党组织成员即党员的先进性的假设。而内驱力思维下的组织建设,则是基于组织成员即人的本体性的假设。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而互为补充关系。也就是说,虽然专注的是组织内驱力的问题,倡导构建组织内驱力思维,但并不否定现有的党组织建设模式,而是主张以后者对前者进行必要的补充。
建立组织内驱力思维是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驱力的首要问题。一是要在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基层党组织改革与发展中,将构建组织内驱力作为重要的工作指导思想。二是要在组织存在价值凝练、目标规划、结构设计、职能分工、制度规范建设、运行机制确立、群体心理机制调适、外部环境阻力应对中以构建组织内驱力为一个思维导向。三是要引导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和成员,增强组织内驱力构建意识,注重组织内驱力建设,形成组织内驱力思维,善于以组织内驱力思维解决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现有党建模式横向上主要是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纵向上主要是加强领导、制度规范、任务牵动、述职考评;目标导向主要是堡垒战斗力提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逻辑思路主要是信仰(坚定理想信念)——觉悟(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组织原则和党规党纪);操作路径主要是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管理、组织规范化建设。而构建组织内驱力是遵从组织建设的科学认识和一般规律,关注组织内驱力的客观性和人的本体性,借鉴经典组织理论和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和显化组织内驱力,促进实现组织效能。由此可见,构建组织内驱力与现有党建模式殊途同归。促进构建组织内驱力与现有党建模式相融合,可以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动能。
行之有效地促进构建组织内驱力与现有党建模式相融合,关键是促进两者方式、方法上的融合。一是要注重学习借鉴经典组织理论和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技术性成果,善于将其充分运用到组织内驱力构建和组织整体建设之中去。例如运用组织理论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运用人格分析、角色分配、情绪管理、绩效评价、满意度测评等方法构建组织内驱力,提升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二是要注重在现有的党建方式、方法中融入构建组织内驱力的思想。例如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等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组织价值(存在逻辑)、组织目标进行贴合实际、更具可接受性的阐释,注重对群体心理机制进行积极引导,及时纠正不良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增强组织内驱力。三是要注重吸纳构建组织内驱力的方式、方法,强化现有党建模式的效能。例如运用“头雁效应”“从众效应”“公平效应”等规律推动组织建设,把握“旁观者效应”“社会懈怠效应”,避免现有党建模式出现漏洞和现实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