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丹
(辽宁教育学院)
生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指导他们学会规划、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担当,促使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校是实施生涯教育的主体,在开设生涯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的资源,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适合本校的学科渗透生涯教育课程,作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将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有机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中去。通过这些举措,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各学科的特点、与之相关的大学专业特性、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特点等基础知识,更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科学习的实际意义和职业价值,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科能力倾向和职业发展潜力进行个人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生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生涯教育包括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求、潜能的开发和经验的积累,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调适的循环往复过程来彰显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狭义上说,生涯教育是以所有个体的终身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掌握生涯规划知识与技能、确立自身的生涯发展目标并进行生涯决策,进而寻求最佳生涯发展路径的专门性且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等八个不同维度的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各有不同,且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智力培养,更要重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既要关心学生当前一段时期的表现,更要关心他们未来更为长远的发展。通过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发展其优势潜能,因材施教,使教育能够真正满足每个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发展的期望。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实践体验平台,满足各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进而激发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2014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但如何落实学生选择权,让学生真正学会选择,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对高中生来说,选择高考专业意味着选择未来职业的方向。学生应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尽早做出准确选择,尽早做好规划。高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试探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生不仅要选择并规划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向,更要前瞻大学专业选择、未来职业选择和今后的生涯发展,做到对当前个人现状的准确考量和未来发展的初步规划。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学校特色,清楚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更要充分认识自我,真正具备生涯选择的能力。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几乎无暇思考,对升学和就业选择比较迷茫: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不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形式;缺乏规划自己未来人生的观念和技能。然而,随着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推陈出新,职业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只有学会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敏锐地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了解职业素养要求,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谋求更好的人生发展。
学科渗透生涯教育就是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色和未来相关职业的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将生涯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设计或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本学科素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学科渗透生涯教育?因为在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生涯发展的知识,树立生涯规划的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逐步发现自己的专长,进而指导自己选择科目和专业,确定职业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科渗透生涯教育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无论哪一门学科,在知识分布、内容设置和教育形式上都可以渗透生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完成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并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确立生涯教育目标,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生涯教育目标,通过运用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知识和技能,选取教材中与生涯教育相契合的内容,找到最佳结合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方法,将生涯教育较好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采取案例分享、角色扮演、主题式研修、小组研讨等不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认知与规划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检查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学科特长。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并进一步挖掘自己的特长,赞美学生的优势,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越强、目标越明确,学习也就越努力。要让学生感知从兴趣变成志趣,再进一步升华为乐趣的过程。学校应针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差异,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涯发展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学生探索自我特质和潜能,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涯发展和学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关注社会,为其终身发展奠基。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好相关教学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和尝试调整,从而形成最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生涯教育模式。
高中阶段涉及的许多知识都是未来行业的基础,与未来的职业领域息息相关。一些专业知识完全可以作为职业规划的指导内容,如在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实践应用对未来职业的重要性;在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基本职业意识;在数学、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科实用价值及探索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科渗透实现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帮助学生认清理想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激发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行动,从而完成“自我认识—学业生涯—专业选择—职业生涯”的生涯规划过程。
教师要积极参加必要的培训来丰富自身的生涯规划指导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相关教研活动和听评课,逐步提高教师渗透生涯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技巧和水平。生涯教育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探究教育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法、学法的同时,紧跟时代脚步,拓展视野,特别是关注本学科未来的职业发展态势,能够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给予学生学业乃至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建议。教师应把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变成一种职业行为的自觉,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从而促进育人境界和育人水平的双重提高。
一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主阵地。在教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科教师可以主动挖掘与梳理教材中蕴含的生涯教育素材,渗透生涯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涯认知;还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扩展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必备的多种能力。
二是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延续。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很难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利用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通过查找感兴趣的相关职业或专业资料、搜索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生涯发展历程等,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提出的问题,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指导。
三是学科实践活动。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等,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不同职业的特点和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激发他们对生涯规划的思考,提升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