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绿 叶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328党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政课教师是实施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提升铸魂育人的政治自觉和政治素养。
坚持教育“四为服务”的政治要求、自觉肩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引导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的政治情怀等内在规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要强”。
1.坚持教育“四为服务”的政治要求
在阶级社会,教育是维护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政治要求人才以实现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具有阶级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99。
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价值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能一蹴而就,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棒传力,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3]66这是党的号召与教育总方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治高度增强职业使命,提升政治素养,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自觉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四为服务”。
2.肩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4]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政治强是思政课教师的灵魂和特质。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最大不同是它的政治实践性,用政治鉴别力、政治情怀、政治信念等激活课程中的学术问题,才有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以政治讲学术’的实质。”[5]讲政治首要是有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真正做到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充满信念信心,才能讲得底气十足、有理有据,真诚感人,激发共鸣,吸引学生真正进入课堂,走近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真正做到内化外行,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释疑解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表象深入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有效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彻底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330,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行动指南,引导学生主动担起时代使命。
3.引导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的政治情怀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就必须要涵养引导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的政治情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生的“总开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态度和价值,决定着理想信念的确立。教书育人职责内在规定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价值引导。思政课教师因课程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引导功能,既强调隐形教育,更强调显性教育。言传身教是无形而最有效的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内外兼修,自我教育,成为具有大格局、大视野、大修为的“大先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现实性本质,辩证理解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方向,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实践,将小我融入大我,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
“政治要强”是多要素综合动态系统。思政课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指引方向、提供动力,坚韧的政治定力明辨是非、亮剑出击,严明的政治纪律坚守底线、言传身教,坚决的政治担当化为行动、完成使命。
1.坚定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们通过学习实践进而对某种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目标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人无信仰不立,教无信仰不强。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条件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信任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崇高信仰、坚定信仰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6]20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导不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和政治说教,而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宣传家和实践家,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等多角度深刻认识和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重点讲清马克思主义的行。要讲透用活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2]98;要在历史纵横比较中讲好中国故事,用真实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成就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性。
坚定的政治信仰来自思政课教师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敬畏和热爱,在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做到乐为、敢为和有为。乐为是一种职业信仰,是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和全身心投入,是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敢为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讲政治的底气。对于错误的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有力回击,亮明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于学生疑惑问题、尖锐问题不回避,在中外古今对比纵横比较中实事求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全面客观评价。有为是一种职业能力。把信仰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渗透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引导更多学生走近马克思、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投身其中。
2.坚韧的政治定力
“政治定力是指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干扰、消除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7]当前,在意识形态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要提高政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高超的政治引导力,排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复杂传播环境、西方话语陷进和多元价值观对学生政治认同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政治敏锐性指的是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即从是否有利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高度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廓清思想理论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立场,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政治鉴别力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别政治是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政治主动的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拿起政治的“望远镜”“显微镜”“透视镜”进行观察,才能有效识破谎言与陷阱,辨别真假、美丑、善恶,揭露各种错误思潮背后的政治目的,抵制住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守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鉴别错误思潮和思想观念的能力,而且要有政治引领力。政治引领力指的是破立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批评错误思潮,在批判较量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赢得学生的认同。政治引领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重大政治问题、原则问题上,在讲清基本理论都同时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成就,有理有据,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住”“难不倒”,有效引导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政治引领力是化理论为方法,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科学的思想武器,内化为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外化为投身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行动能力。
3.严明的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8]13思政课教师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主力军,必须要坚守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站稳人民政治立场,规范遵守课堂教学纪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将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作为教学开展的内容依据,辨别选取正确的历史文献资料、社会案例、论证数据等进行丰富补充,善于利用发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科书、营养剂功能,及时掌握利用党的创新理论,直面回答学生基于现实中的不足或对现实认识不到位提出的一些尖锐敏感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增强辨别错误真假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反对任何“价值中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分析解决问题,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次,要正确处理好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的关系,遵守课堂教学纪律,按照中央的决议和定论讲解问题,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从国家宏观大局、社会长远发展和历史发展进程等多角度综合认识分析问题。最后,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平台,把课程讲好、讲话,但“要坚决防止把思政课娱乐化、庸俗化、形式化、空虚化、刻板化的倾向,损害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教育性”[9]。
4.坚决的政治担当
坚决的政治担当是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纪律的综合体现和行动自觉。“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政治担当意味着以忠诚于党的决心锤炼政治品格、以舍我其谁的态度担负政治责任、以为国育才的初心完成政治使命。”[10]
时代赋予责任,责任体现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胸怀“两个大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深刻认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担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思政课教师要将政治使命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品格,“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1]6。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深入研究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深刻把握时代新人的时代内涵,深切关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八个统一”要求,集体打造集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为一体的思政“金课”,真正使学生有所获、有所悟、化为行。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应然成为实然,既需要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自觉,更需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链条式培育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政治引领力、健全教学管理评价保障制度等方面合力推进。
1.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增强理论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12]338。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在解决中国问题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系统宽厚的学科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理论自信、话语自信和政治自信。
第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厚实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中研究,提高对课程教材内容的解释力。二是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学生关注热点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三是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关系,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
第三,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筑牢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独立二级机构。学校要从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信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融合互动推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政课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化背景和学科意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
2.精准思政课教师专项培育,增强政治自觉与自信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专项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同时要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第一,实行思政课教师专题轮训计划。及时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进行政治引导是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专题轮训,一方面要按照大中小一体化要求,开展统一的定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夯实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增强政治自信。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段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精准性分层分类培训,做到供需精准衔接,培训有的放矢,真正解决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本领恐慌和底气不足问题,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教学实效的双向互动中增强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要根据不同的理论专题进行实践研修,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基层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在广阔而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第二,优化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资源供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相应构建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能够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专业化的后备人才资源。同时,要加大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中的党员比例,真正实现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懂理论的人讲理论,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
3.提升党建工作政治引领力,激发政治使命与担当
第一,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校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领导要常态化进思政课堂讲课听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发挥政治强的示范带头作用;要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优势,严把思政课教师选拔培养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高校可探索政治素质过硬的、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相关科学专家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把政治关,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建立学校领导联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制度,定期开展谈心活动,确保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第二,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党性熔炉功能。发挥“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将党支部建在学科教学单位上。党支部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贯穿“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中,高质高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引导督促党员教师要时刻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严守政治底线,锤炼党性,确保课堂教学中正确政治方向和正能量引导传播。要突出政治标准选人,优先发展政治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入党,培养和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思政课教师,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党员进入骨干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
4.规范思政课教学管理指导,把牢政治标准与方向
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要求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教学管理实施单位在教材使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要注重政治性的管理引导,确保思政课教学有方向、有原则、有实效。
第一,统一教材,集体备课。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材内容意识形态的正确政治方向,及时更新使用新修订教材,并组织教师进行新修订内容和精神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教研室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确定教学进度和内容,制定统一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案编写和课程教学,结合党组织活动联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研讨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政治性和时效性。
第二,定期听课,严守纪律。以加强政治纪律考核为重点,纵向上加强建立不同层级的听课制度,横向上建立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教研室严格实施新教师试讲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教学督导机制等,引导督促思政课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政治纪律意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面引导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并敢于善于亮剑回击错误理论和思潮。
第三,政治导向,完善考核。坚持政治标准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原则上是党员的要求,优先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思政课考核评聘制度,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发挥教师教学评价、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的考核比重,对育人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引导教师将政治性放在首位,确保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4]在高校可探索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