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何克奎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有必要将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作为重要的切入点,站在实践育人的视角下,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在劳动教育中,应革新传统的育人观念,加强对人才劳动价值观念、劳动行为的有效培育,形成正确的导向作用,明确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实践育人的功能利用起来,强化劳动育人体系的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其形成劳动行为习惯,这有利于使人才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自我,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劳动行为习惯,提高劳动技术等级。劳动教育的实施下,高职院校要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的认同感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投身于劳动,树立起崇尚劳动的观念,主动的加入到劳动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对于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观,形成深刻的体会和感知,主动加入到劳动创造幸福的实践中,验证劳动价值,能够使学生在体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下,形成较强的劳动素质、劳动能力,成为合格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资源保障[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和实践育人之间的思想是统一的,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在理论和实践中展开教育,这为劳动教育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高等教育体系内,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延伸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理论理念,扩充了理论内容,以此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展开实践教育、劳动教育,形成了思想观念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内,实践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都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在二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开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
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之间的关系凸显出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践行了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作为载体,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升人才的思政素养,这使得高校的实践育人有了载体基础、政策基础。组织和实施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劳动理论课程的教育基础之上,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互渗透,加快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落实,推动了劳动教育工作的执行[3]。
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人修养均发生了变化,教师同样成为了劳动教育中的受益者。加快了实践育人的探索脚步,积累了更多的实践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下,教师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将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教育相互渗透,贯彻和践行着实践育人的理念,这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载体功能,加快了实践育人的脚步,培育实践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职院校青年人才[4]。
劳动教育的实践使高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实践的机会和载体,在劳动教育中,明确了高校的育人目标,将高职院校的育人方针贯彻到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执行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加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劳动能力的培育。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囊括了多项内容,包括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促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法治意识,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同时,要在展开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育人目标的实现有了依托和载体[5]。
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在持续性的教育中,实现育人的任务,大学生群体不断的成长和日常展开学习活动,融入高职院校制定的劳动教育方案和计划中,成为主体,成为实践者、劳动者,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有效的培育。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这说明劳动教育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来说,起到了推手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有效的引导,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成才与发展[6]。
加强组织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推手,有助于完善劳动教育的功能,切实发挥出功能,增强劳动教育的质量,提高实践育人的有效性,建立起组织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更顺利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目前的育人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起专门针对劳动教育等组织体系,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人员要成为劳动教育体系创建的主体,在完善的顶层设计中,发挥出劳动育人的功能,精心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和办学现状,制定和实施专项方案,推进劳动教育顺利展开。创建劳动教育工作的实践领导机构,配备专业的机构人员,负责管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各项活动开展情况、运行情况,负责运行劳动教育体系,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7]。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制度内容,促进劳动教育专项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实际的劳动教育现状和目标,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落实,顺利实施相关工作,在制度的保障作用下,使劳动教育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实施,更顺利地展开,获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功能。例如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面向劳动教育,还要建立起监督和考核的制度,针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系统的监督和考核,使劳动教育工作能够在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体系的约束下持续、顺利地推进[8]。
实践育人的视角下,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将校园文化的功能发挥出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劳动文化的凸显有着推动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的体系,要以明确、清晰的目标为依据展开,贯穿实践育人的思想,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渗透和贯穿工匠精神,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工匠精神相互融合,体现在办学方向中,将文化育人潜移默化功能被利用起来。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渗透工匠精神的元素,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工匠精神、劳动观念成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元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引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重视工匠精神在自身专业技能中的体现。例如在校园内可以建立起大型浮雕,凸显出专业特色,由不同专业发挥特长,进行校园装饰活动,展示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创建起工匠文化的展示长廊,将工匠风采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的作品成为校园的景物和装饰,校园中处处都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引导,强化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9]。
建设校园文化时,要结合实践育人的思想观念,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环境,宣传劳动伟大的文化思想,在不同的专业特色基础之上,发挥出榜样的作用。组织和实施劳模会议、优秀毕业生主题会议、校园中的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使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功能被利用起来,成为学生身边的典型和榜样,学生在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中形成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主动成为劳动示范的标兵,在校园文化中,接受熏陶和灌溉,提升劳动素养,主动的践行劳动精神。
建立劳动教育体系,要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使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协调和运用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兴趣、劳动技能,在课堂载体功能下,使学生成为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提升劳动素养。高职院校要成为劳动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实践者,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功能利用起来,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构建起合力效果,形成三类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共同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课程体系的功能更加完善[10]。
站在学生视角,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质,结合劳动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利用起来,将普惠性优势被应用到劳动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规划中,将基础的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全面覆盖到学生群体中,使学生接受基础的劳动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要将劳动教育的元素挖掘和利用出来,对劳动教育的元素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和渗透。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劳动教育元素的熏陶和引导,提升劳动认知职业技能,形成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劳动使命感、职业责任感。
校企合作是劳动教育的契机,也是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劳动具有社会化的属性,作为社会化的行为,有必要突破校园限制,向着社会延伸,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中,建立劳动教育体系,使校内和校外相互融合,构建起劳动教育的新模式,贯彻对学生的综合化劳动教育,强调爱岗敬业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优秀品德。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所在专业,组织和实施校外的实训实习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机会、实践平台,站在实践育人的视角,使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实践训练,参与到实训活动中,体会到岗位中的劳动需求,强化劳动意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劳动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成才夯实基础,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观,提高职业素养,适应社会环境,成为劳动型、实践型的人才。
实践出真知,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践行实践育人的理念,有助于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行深化,使劳动教育的组织方式更加丰富,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结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目标,明确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以此对劳动资源进行整合。用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提高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劳动观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能竞赛、主题讲座、专业技术指导、模范评选等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到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对劳动观念的培养中,形成对劳动行为的认同,明确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氛围和环境里,培养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实践能力,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和他人进行协作,实现实践任务的目标,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中,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建设劳动教育体系、进行实践育人必要的资源,高职院校要结合目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需求,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起师资保障机制,由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构建起劳动教育体系,保证各项工作可持续的开展和实施。高职院校应培育专业型的课程教师,针对劳动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建立起一支专业型、实践型、具有钻研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队伍中,引进人才外部资源,进行经验的分享、实践技能的指导,加强劳动情感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团队现状,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建立起师资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和实施全员培训活动,使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革新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科学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新局面,提高劳动教育质量,践行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在师资保障机制的功能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有更充足的师资资源支持和专业力量,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指导主体,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劳动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劳动素养[11]。
综上所述,在实践育人的视角下建设劳动教育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明确育人目标,加强对劳动教育功能的挖掘和探索,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政策,对育人格局进行调整,站在实践育人的角度,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型、职业型人才。放眼于未来,对劳动教育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形成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有机联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