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婷
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形成艺术鉴赏、艺术创作意识,在美术学习中理解美、表达美并进而学会创造美,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美育基础。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动手创作与实践,这就离不开对教学材料的使用。日常小学美术教学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尝试将教学材料与教学任务相结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缺乏对综合材料的有效运用是原因之一。综合材料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可广泛使用的各种媒介材料,包括传统的水性、油性颜料材料,也包含新技术背景下的成品、半成品、新产品,以及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泥土、矿物质、纸、废弃物、装饰品等普通材料。综合材料的运用,能够让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美术实践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是综合材料的应用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美术教学设计,然而,在过往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未能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依据教材内容开展机械的美术理论知识传授,枯燥无味,学生缺乏美术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美术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美术教学封闭于课堂内,脱离学生生活与实践,导致学生缺乏美术实践的路径和契机,学生的美术学习激情和兴趣日渐堙灭。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小学生天生就很喜欢美术活动,学生很享受自己动手创作的过程,因此,如果能够充分拓展材料资源,满足学生对美术实践的需求,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兴趣会比较高。[1]
课堂教学观察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大部分教师开展美术教学如绘画指导时,通常站在成年人的审美视角,要求学生按计划按步骤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作品可能充满美术技巧甚至具有一定的意境,但缺少童趣。简单来说,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过于追求艺术形式,却缺乏展现学生作为创作者自身的性格、天性和对美术材料的独到理解,以及对美的感悟。教师应重视教学计划与教学节奏安排,根据班级学生学情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容量、难易程度、材料使用,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美术表现欲望、动手操作欲望。
小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动手创作、实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想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要针对学生之间美术“禀赋”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规划,开展分层、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活动。小学生在逻辑思维、对美的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例如,有的学生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的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绘画能力也较弱,甚至无法绘画或制作完整的美术作品。所以,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可让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优势。在学习小组中,思维逻辑较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构思美术作品的创意方向、创作思路;善于绘画或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制作、实施;掌握一定美术鉴赏能力的学生,负责作品的点评、总结和交流展示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材料构成、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形成不同的创作思路、创意构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和掌握的美术技能,善于利用自己喜欢的综合材料,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2]
综合材料是美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具有灵活性强、可操作性强、取材便利等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探究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重视对综合材料的运用。首先,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各种综合材料,并向学生讲解不同材料之间材质、用途等差别,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同时,激发其主动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意识和欲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美术学习与创作的需要,自己搜寻综合材料,制作综合材料;再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综合材料成为连接教材内容和创作实践的桥梁。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每一位学生发放白纸、画笔以及其他综合材料,以“自然风景”为美术实践活动主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不仅可以绘画“自然风景”画,还可以用材料创意表达身边常见的自然界的事物、景色。为了表现出心中想象的景色或眼前的景色,有学生将白纸撕成一片片小碎屑,将其创意为白雪或柳絮,粘贴在另一张纸上,并在白纸上粘贴其他颜色显著的材料以构建可以衬托白雪或柳絮的环境氛围。这种创作形式虽然表面上看极为随意、简单,但展却现出学生内心非凡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尊重学生对创作材料的理解,还能利用综合材料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深入落实素养培养的美术教学新时代,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美术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还要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挖掘学生自身存的美术潜能,注重对学生自主创作、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例如,教师应拓展美术材料资源,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充分利用当地艺术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美术实践营造情境,创造材料应用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艺术鉴赏以及发现生活美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综合材料的认知,让学生在利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期间,更好地激发灵感,从而创作出符合生活实际和自身天性的美术作品,认识到美术创作可利用的综合材料丰富多彩,无处不在。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当地风土文化、人文风情等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不仅促进学生体验现实生活,还能有效培养其感知、理解、创意、创作美术作品的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定期以某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材料,为学生营造巧用材料进行美术实践与学习的环境,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方式、策略的同时,将教学内容、目标与材料、情景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进而主动参与美术创作。[3]
综上所述,新时代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综合材料的开发、应用,教师要认真审视教学环节中综合材料应用现存的问题,充分发挥综合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美术实践、创作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