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伟,何纯莲,冯星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重要的立国之本。在当今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下,教育的内容绝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涵盖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和就业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的相关精神[1],不难发现,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三个“主”,即: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主心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了顺应时代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是完善我国未来教育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分析化学,简单来说,是为获取物质的化学信息提供方式方法的科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需要在思政元素和教学设计上进行充分研究和讨论,经过“研讨-教学-再研讨”反复实践,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合理渗透到分析化学教学与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以进一步提升本课程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4]。这样,通过课程设计的反复优化,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及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逐步完善,逐渐实现本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令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浸润式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我们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其成长成才。青年大学生多在20岁左右,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这时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其成长成才不仅需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德才兼备,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需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引领他们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对青年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
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往后的学习工作中的一门工具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研室全体人员集中研学,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反复实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倾向性,修改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听课评课,通过思政材料的融入,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振兴家国的责任感、提升了学习热情,使分析化学教学获得预期的思政教育效果。
高校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对三观建立中的学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感性,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言传身教。其次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建设课程思政,通过集体备课,将蕴含在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内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开拓创新、环保意识及辩证思维等元素)有效地挖掘出来,反复提炼,将复杂抽象的“思政元素理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专业特点用通俗的语言阐发出来,引导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学习中自我反省、自我觉悟,自我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讲述分析化学绪论部分——分析化学发展史时,中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1956年)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高鸿院士(老先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编写,是我国在仪器分析领域迈出第一步的科学家。1948年高鸿先生放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和大多数同期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在动荡艰苦的岁月中,高鸿先生不忘初心、不计个人得失,凭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竭尽全力践行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高鸿先生晚年回忆自己的经历时,也曾表达出对祖国服务的热情与赤诚。通过对深受学生尊敬的高鸿院士生平事迹的深入挖掘,可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担当[5],激励青年学生坚持不懈、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追真正的“星”、激励他们去效仿。教师在为学生们讲授老一辈科学家光辉事迹的同时,自身也再次受到了师德修养的教育和鞭策。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药品生产管理监督、药品质量标准建立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技术包括光谱、波谱、色谱以及生物评价和系统集成等各种分析技术[6],基于中医辨证施治和现代精准医学,确定疗效与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构效关系;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构建临床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相关联的数据库,建立了中药标准质量体系;另外微流控芯片活性检测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色谱分离、化学指纹图谱和生物学效应在线结合在一起,可用于快速检测中药质量。如讲授仪器分析联用技术在“中药药品质量控制”应用时进一步引申,教师通过讲述科学研究先进案例、尤其是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拓创新、勤于钻研的科研精神,培养严谨诚信的科研态度,还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振民族自信心。
分析化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联系非常广泛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分析化学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渠道来对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思政教育。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先抛出水土污染等环保突显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如何实现学以致用。在讲授电位分析中,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实现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进行监测、有毒有害元素的检测。利用同学们爱美的心理,以“氟斑牙”为例,启发式教学引入微量元素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由于人体对氟较敏感,且水中的氟大部分能被人体吸收,所以饮用水中氟的适宜浓度范围为0.7~1.0mg/L。我们日常饮用水及污水处理监测都采用氟离子指标,其具体方法就是采用分析化学中的氟离子选择电极来测定水中氟离子浓度。将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可以延续出另一个知识点。在我国西北地区,部分沙漠盆地氟严重超标[8-9],如何对高氟地区的氟离子进行无毒环保处理,同样可以用到分析化学中的吸附性原理。我们可以采用活性氧化铝比表面积大、多孔吸附性强的原理吸附降氟,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饮水安全,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增强环保意识。
分析化学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将垃圾分类、三废处理等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严格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如洗涤容量仪器采用“少量多次”,减少废液产生。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特殊性决定了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检测中一并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废渣大多数具有毒性,因此将环保意识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地进行垃圾分类、对“三废”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对避免环境污染意义重大。对此,教师如果在实验结束后能够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实验废弃物加以处理,既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操作规范,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分析化学理论、方法原理及应用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观点[10]。需要教师深入思索,将知识点自然而然地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分析引导。
事物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讲授复杂组分的分析时,首先要对样品的来源、基本性质进行分析,根据样品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不同分析方法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常量分析中,通常选择简单易行的化学分析的方法,在微量或超微量分析时通常选择仪器分析,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是超微量分析时,为了更便捷地完成复杂组分的分析,通常在试剂预处理时常常借助简单易行分析化学的方法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满足仪器灵敏度的要求,实现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所以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是一个有机、完整、统一的体系。
思政教育与分析化学这两门课程相辅相成。我们只有用心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的内容精选和课堂教学优化,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可以发掘出巨大的思政教育功能。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环保意识、道德修养意义重大;对于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训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们可以通过深挖思政元素,融合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关注点,精准施策,培养既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实现实践育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