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杰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当前,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且竞争焦点不断前移,逐渐由经济领域的竞争演变为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资源是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随着其作用逐渐被认识,科技资源被赋予了“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能否在科技领域竞争中占得先机和优势地位,与科技资源配置效能紧密相关。从资源的一般属性来说,虽然科技资源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更具有高产出、长期可重复利用等特征,但依然难以摆脱资源有限性这一本质属性。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有效性,唯有开展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十四五”时期,河北将“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创新能力”列为未来5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目标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离不开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使得如何整合优化各类科技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提高配置效率成为亟需探讨的现实问题。
科研经费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所必须的粮食与弹药。“十三五”时期,河北研发投入总额和强度纵向比较增长幅度较大,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为2.40%,全国31个省市中研发投入强度高于2%的省份有14个,其中,东部省份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浙江、山东),中部省份有3个(分别是湖北、安徽、湖南),西部省份有3个(分别是陕西、四川、重庆),东北地区有1个(辽宁),而同期河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和河北GDP总量相近的安徽(2.28%。),甚至低于经济总量落后于河北的辽宁(2.19%)、陕西(2.42%)、重庆(2.11%)。
财政科技支出是科技活动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相比于先进地区,河北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以2019年为例,《河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09%,不足全国平均水平(3.8%)的一半。
为应对国际竞争、产业革命,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国家先后建设各类科研创新平台,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相比于教育科研实力发达的省份而言,河北所拥有的国家级研究实验平台数量太少。根据科技部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4个,主要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本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其中北京市79个,上海市32个,江苏省20个,湖北省18个,陕西省13个,相比之下河北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有1个,实力相差悬殊(图1)。
图1 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区分布
从上述国家级实验室区域分布可看出,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设立与区域高等教育水平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当前,最能代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一流学科的设置。换言之,一流学科代表一个地区的源创新能力。从一流学科的分布看,全国平均水平是23个,北京188个,浙江44个,天津31个,安徽16个,河南4个。目前河北只有1个A-类学科,排全国第22位。这与河北当前面临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
一般来讲,研发经费投入使用于三类科研活动,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这三类科研活动各有侧重点:基础研究关注原始创新能力;应用研究关注新方法新途径;试验发展研究关注科研成果物化。因此,研发投入在三类科研活动的比例构成及变化,既反映了创新发展规律,同时也指出了创新发展方向。就我国整体创新投入现状来看,研发投入结构明显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低、试验发展研究比重高的特点。比如,2018年我国三类研发活动投入结构分别为5.5%、11.1%和83.3%,而美国在2015年的比重约为17.4%、19.3%和63.3%①。说明在创新链上,我国资源投入重难度小、见效快的后端环节,而对体现基础性原创性的前端环节投入不足。在此背景下,2018年河北三种类型科研活动的研发投入结构为2.3%、11.9%、85.4%,同期东部地区研发投入结构为5.5%、9.9%、84.6%。可判断,河北在创新链前端环节投入低于全国和区域平均水平,而在应用试验类研究投入较高②。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2020年,河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8.55亿元,仅占全国总量(28251.51亿元)的2%,而同期的广东为12.3%、江苏为8.3%、浙江为5.2%、山东为6.9%(图2)。
图2 部分省市技术市场交易额(亿元)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有着紧密关系。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是重要的创新要素,其分布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着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目前来看,河北研发机构与科研人员分布有待优化。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河北省科技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河北研发机构有74个,在全国仅排在第24位,而且有一半以上研发机构分布在农业科技和水文地质领域。与此同时,河北研发机构科研人员近3/4分布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领域,真正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在科研人员中的占比不足2%。
从科研机制管理归口来看,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河北科研机构中央属有8家、地方属有66家,但地方属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全国排20位,研发人员数量在全国排24位。
“十三五”时期,河北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根据《2019年河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不论是研发投入金额还是研发投入强度都存在着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2019年,河北11个设区市中石家庄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为149.8亿元,占当年全省研发投入总额(566.7亿元)的26.4%,近1/3,是研发投入最低的张家口市(2.7亿元)的55.5倍,而2017年这一差距为20.3倍。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19年,除了石家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2.78%外,其他设区市都在2%以下。值得关注的是,唐山是全省经济总量最高的设区市,但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排在全省第四位。由此可以说明唐山在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与其经济总量不匹配,对传统优势产业过度依赖阻滞了其产业转型步伐。根据《河北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来看,石家庄、保定、唐山所拥有的科技型人力资源位列全省前三,其中石家庄科技人力资源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而11个设区市中,张家口市、承德市、衡水市三市科技人力资源总和仅占全省总量的6.6%。
目前,河北科技金融领域的主要支持形式有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财政资金放大位数分别为5.07、3.33、10.8,为推动河北科技创新活动发挥了支撑作用。但相比其他省份,河北科技金融发展的步伐还需要再大一些。比如江苏省已将基金从单纯金融工具上升到产业来发展,2019年新成立的政府投资基金集聚区投入使用。浙江省2017年设立20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基本和河北2016-2018年三年科创基金总和相当。
“十四五”时期,河北经济发展既要面临多变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科技创新是应对复杂形势、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发展目标的“第一动力”和关键抓手。为此,对科技资源配置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5年,也是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5年。河北需要深刻认识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特征,明晰未来中长期发展目标,以系统观念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围绕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谋求关键领域率先发展、核心环节有所突破,最终实现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布局逻辑、分工格局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关键产业链更趋本地化、区域化布局,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博弈的主场。这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关键阶段的河北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十四五”时期,河北需要转换发展思维,竭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推动地区经济转型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进程中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根据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和中国区域发展现实,城市群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源。河北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推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河北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河北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协同创新,形成京津冀经济转型突围的原动力是“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河北应充分利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时机,在积极对接国家科技体系过程中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提升配置效能。
由于创新技术的复杂性、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及创新能力的局限性,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从传统单一主体推进、单点突破、小规模实施向多主体协作、集成式突破、大规模的大科学研究范式转变,而其中构建多体联动创新生态圈将是核心。这种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的新变化要求科技资源配置突破区域限制,以开放、动态的视野,立足于全球推进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创新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跨界流动。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其研发投入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反映国家、区域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和竞争力。因此,河北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
一是加快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创新型领军企业,在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基础上开展“树标提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依托高质量孵化平台和专业化服务孵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或瞪羚企业。
二是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引导龙头企业特别是已经处于行业技术前沿的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构建完善有助于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体系,继续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普惠性研发激励政策,尽快制定出台针对企业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采用产业联盟、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形式、多模式开展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深化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开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研攻关,消除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的“孤岛现象”。
近年来,河北科技资源投入规模稳步扩大,但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十四五”时期,河北要着力推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推进科技资源集聚关键核心领域。
一是从河北实际发展阶段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聚焦河北制造业24大重点产业链,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突破,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技术成果;以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努力抢占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空间技术、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制高点。
二是厚植基础研究土壤。河北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完善对基础研究类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的稳定支持机制;依托河北重点高校加强“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加快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究型大学。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集成变革。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聚焦聚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环节。优化创新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对涉及关键核心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悬赏挂帅等多种模式。稳妥推进科技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促进市、县级政府更好地履职尽责,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省级财政侧重支持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以及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同时,进一步发挥省一级对市、县转移支付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县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突破,健全科技资源风险投资机制,着力构建稳定、多元、长期的科技投入体系,将政府、企业和高校以外的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引入科技活动,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弥补科技投入的资金缺口。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推进创新要素资本化,开拓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完善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要推动科技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互相促进。对科技资源匹配能力比较强的产业,其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就是在现有产业规模和科技投入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做大做强产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以结构调整带动科技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科技资源匹配能力较弱的产业,其策略选择还是要立足在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力度,提升规模效应,通过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产业优化提升引导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两者协同共进。
要坚持在开放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要持续推进自主创新,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部件、前沿技术打造“长板”和非对称竞争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省份经验做法,做好顶层设计,从系统性出发,既要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规划,也要有详细分类规划。
优化市场环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强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尤其要强化科技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于违信、市场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的头部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跨区域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省外甚至国际科技中介机构更多进入河北技术市场开展业务,借助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建设一批区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中介服务人才,着重从专业设置、人才体系建设、高端人才吸引等方面入手,实现技术中介人才专业化。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美国数据来源于光明日报文章《对创新的“供给侧”进行改革》,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18/c40531-29410741.html。
②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