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光 苗红 马茜 裴中立 张洪峰 关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常见类型之一,是指局部组织受到血流循环障碍影响,导致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脑组织软化、坏死,产生相应症状的疾病。该病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需及时治疗。溶栓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溶栓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影像学检查能为准确实施溶栓提供科学依据[1-3]。随着医学技术发展,MRI在脑卒中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采用多模态MRI 检查的准确度更高[4,5]。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65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多模态MRI 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比较溶栓治疗与常规治疗患者的治疗及恢复情况,分析多模态MRI 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 例进行研究,均行多模态MRI 检查,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拒绝溶栓治疗,采用常规治疗,32 例)及观察组(接受溶栓治疗,33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57~83 岁,平均年龄(70.16±4.77)岁;发病至急救时间2~6 h,平均发病至急救时间(4.16±0.97)h。观察组:男21 例,女12 例;年龄56~85 岁,平均年龄(70.76±4.98)岁;发病至急救时间1~8 h,平均发病至急救时间(4.74±1.26)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诊断,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存在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磁共振(MR)颅脑快速成像扫描结果显示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高等;②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改善脑循环;③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参加;④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⑤均为首次出现症状。
1.2.2 排除标准 ①发病至急救时间>12 h;②非血管性病因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⑤非首次发作者;⑥依从性较差者;⑦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uMR780 光梭3.0 T 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针对性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保护神经功能等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方式: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注册证号S20160055),0.9 mg/kg,肘前静脉推注药液的10%,在60 s 内完成,剩余部分进行静脉滴注,在1 h 内完成。
检查方式: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设置扫描序列包括T1WI、FLAIR、T2WI、DW 等常规序列,SWI、3D TOF-MRA 序列及PWI 序列等,并进行扫描检查。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 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11 项,评分范围0~42 分。0~1 分:正常或近乎正常;2~4 分:轻度卒中;5~15 分:中度卒中;16~20 分:中重度卒中;21~42 分:重度卒中。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评估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90 d。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BI 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I 评分包括10 个项目,评分范围0~100 分,100 分:无需依赖;61~99 分:轻度依赖;41~60 分:中度依赖;≤40 分:重度依赖。采用mRS 评分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mRS 量表采用0~5 分评分法,0 分:完全无症状;1 分:无明显功能障碍;2 分:轻度残疾,存在轻微功能障碍;3 分:中度残疾,能独立行走;4 分: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5 分:重度残疾,二便失禁。评估时间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90 d。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90 d 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 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90 d 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 评分、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的BI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mRS 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90 d 比较,bP<0.05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比例约80%,缺血性脑卒中以急性发作为主,具有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掌握治疗时机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6-9]。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通过给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物,达到溶解血栓、疏通血管的目的,从而使受阻脑血管流通,使其灌输区域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减少脑细胞死亡、延缓脑神经受损程度,达到溶栓救治的目的。在进行静脉溶栓前,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便准确掌握治疗时机,提高治疗效果。影像学是脑卒中常见检查方式之一,通过观察患者脑部图像分析其卒中程度,以便提高治疗有效性。目前,MRI 在脑卒中检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模态MRI 是指MRI检查过程中采用多种加权模式,特别是功能磁共振序列加权模式,以便综合分析检查部位的形态及功能状况[10,1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中应用该方式能有效分析患者卒中程度、神经受损情况、功能状况等,在检查结果引导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2,13]。
相关研究表明[14],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应用多模态MRI,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病症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90 d 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在多模态MRI 引导下进行溶栓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来说,降低患者神经受损程度效果更显著,该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分析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90 d,两组患者的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mRS 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在减少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前提下,能显著促进患者相关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多模态MRI检查后实施溶栓治疗,能缓解患者神经受损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进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