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
股骨头坏死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原理是多种致伤因素导致骨组织缺血、骨内血管网受压或静脉流出障碍,造成局部组织血供障碍,最终导致骨组织缺血性坏死[1]。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及活动障碍,随着疾病进展可导致疼痛加剧、关节面塌陷,下肢无法运动等严重病情,部分可出现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时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并评估患者病情。CT 与MRI 是目前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检查方式,各检查方式对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检出率及准确性存在差异[2]。为探究两种检查方式在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院选择71 例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行CT 及MRI 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9 年1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71 例(82 髋)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行走跛行、髋部疼痛、髋关节活动障碍等。其中,男41 例,女30 例;年龄32~69 岁,平均年龄(46.5±7.6)岁;单侧60 例,双侧11 例;致伤原因:骨质疏松14 例,外伤史42 例,激素药物导致10 例,其他5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检查后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ARCO)0~Ⅱ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患者均完成CT 及MRI 检查且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恶性肿瘤史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②近3 个月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患者。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及MRI检查。
1.3.1 CT 检查 应用本院64 排CT(GE Revolution 公司)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层厚设置为1~3 mm,扫描范围从髋臼上缘开始,扫描至股骨颈,将CT 图像传入计算机并自动识别标注颜色,首先对股骨大体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股骨头缺血位置、形态、大小、边缘情况等,最后经三维成像评估缺血位置股骨头形态。
1.3.2 MRI 检查应 用Philips Ingenia 3.0 T MRI 进行病变股骨头横断面及矢状面扫描,参数设置层厚0.4 cm,间距0.25 cm。图像分析:T1 加权像观察股骨头坏死边界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一般表现为带状低信号,观察周围组织水肿坏死范围,确保扫描彻底,保证观察图片清晰[3]。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由两名高资质影像科医师进行集中阅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典型征象检出率。ARCO 分期[4]:0 期: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正常;Ⅰ期:股骨头形态正常,CT 见骨质疏松,MRI 检查见点状/条索状高密度影;Ⅱ期:CT、MRI 检查发现局部硬化表现,偶见局部囊变,无明显股骨头塌陷。Ⅰ~Ⅱ期为早期股骨头缺血病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比较 最终确诊Ⅰ期股骨头坏死39髋、Ⅱ期股骨头坏死43髋。MRI 对于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检查方式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比较[髋(%),82 髋]
2.2 两种检查方式的典型征象检出率比较 MRI 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坏死周围囊变征象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的典型征象检出率比较[髋(%),82 髋]
股骨头坏死原因较多,包括创伤性与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仅为股骨头血运障碍,患者表现为髋部疼痛及间歇跛行等轻微症状,随时间推移逐渐发生股骨头结构改变、髋关节受累、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瘫痪等。对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并干预,是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保护患者劳动能力的重要措施。
股骨头坏死临床常用诊断方式包括X 线、CT 及MRI 等,其中X 线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敏感性差,极易误诊,且X 线本身具有放射性。但对于具有骨质改变等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X 线可作为患者疾病分期的重要依据。多层螺旋CT 具有无放射性、密度及空间分辨性高等优势,检查过程中可避免骨质重叠,可观察到骨皮质破裂及缺血坏死处股骨头凹陷情况,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5-7]。早期股骨头坏死骨髓与骨质细胞发生缺血坏死,但股骨结构尚未发生改变,患者经CT 检查可能无法检出。MRI 检查是一种分辨率更高的的影像学手段,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可清晰显示局部结构。早期股骨头坏死发生骨质病变后,MRI 显示异常信号区,T2WI 呈高信号,T1WI 呈低信号;随着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进展,可发现周围组织水肿、炎症浸润,T2WI 各信号增强,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表现的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坏死周围囊变等均能清晰显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最终确诊Ⅰ期股骨头坏死39髋、Ⅱ期股骨头坏死43髋。MRI 对于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95.1%高于CT的74.4%,漏诊率4.9%低于CT 的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检查方式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 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坏死周围囊变征象检出率分别为76.8%、46.3%、51.2%、54.9%,均高于CT的17.1%、14.6%、14.6%、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股骨头缺血坏死处骨小梁缺血病变,经周围肉芽组织吸收后出现周围囊变,晚期患者出现病变处骨质凹陷,形成高密度带,CT 结果显示为中断现象,MRI 表现为缺血周围“线样征”,并通过局部硬化程度、关节面塌陷等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这与多数研究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相一致。MRI 检查可清晰显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病变位置及典型坏死征象情况,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MRI 及CT 对于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情况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反映股骨头坏死后骨小梁异常及病变处关节面塌陷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且MRI 检查对于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检出率高,股骨头线样征、骨髓水肿、骨小梁模糊、坏死周围囊变等早期变化显示清晰,值得临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