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篇幅与营商环境改善相关,尤其是减税降费、稳定能源及大宗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价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让人振奋。这些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政策非常实,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说。
“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系列表述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营商环境好不好,是不是在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感受最真切。“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个数据,可以说是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提升的最有力证明。
纵向来看,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市场主体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户,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数量较2012年底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1%。
横向比较,中国的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已提升至全球第31名。外企在中国用真金白银投下赞许票。外国商会调查显示,中国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2021年外商投资企业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全年新设6.1万户,同比增长23.3%。
李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有一句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人才往哪儿走、资金往哪儿流、项目在哪儿落地,取决于哪里的机会多、效率高、服务好、发展可预期。营商环境是企业选择投资与贸易合作地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直以来,营商环境受到从中央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农历正月初七,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江西明确今年将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同一天,吉林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强调,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认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改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是赢得区域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委书记陈琪认为,改善营商环境第一个层面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门难进、脸难看”。
这不光是指政府服务大厅里工作人员的脸色,更是备受关注的市场准入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一些地区,当地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己之利,会通过地方法规或者“潜规则”来进行地方保护,限制跨区域经营或者防止市场份额被瓜分,这不仅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也限制了本区域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近年来,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越来越公开、公正、透明,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如滥用行政权力、弹性执行政策、设置众多前置条件、划分企业等级等形式,对外地企业进行差别化对待,导致了不正当竞争,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王士岭说。
从中央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以改善“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2021年9月,国务院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杭州6座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今年2月11日,杭州正式对外公布《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推出10个方面153项改革事项,排在首位的就是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包括禁止在招投标领域设置门槛排斥潜在投标人,清除政府采购领域各类隐性门槛和壁垒。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认为,近年来,在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政府采购平台分散,平台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购买标书等费用多,参与投标的企业还是普遍感觉程序复杂、负担过重。
李燕建议,全面推进政务数据电子化,将各省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业务。
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年要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在陈琪看来,改善营商环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各种成本,提升企业生产运营效率,让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政府及银行部门不要只‘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对企业资金、担保、成本等方面的负担,能减的减,能免的免,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王士岭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在这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诚意满满,红包不断。2022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達企业。不仅如此,还要求各地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我注意到,今年中央把减税退税金额大幅提高到2.5万亿,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十分关键。这些举措都是针对市场主体实际困难和发展需要制定的,能够很好保障主体的创造力,让大家渡过难关,创造新动能。”李燕说。
除了看得见的退税减税,其他方面也将为企业减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对此,王士岭直陈,目前仍存在一些假商协会、“山寨”商协会、冒名商协会,他们搞培训、考试、认定、评比、表彰等活动,收取不合理费用,违规敛财,需要下大力气整顿治理。另外,要重点治理一些“强权”单位的强制性或隐性乱收费。
王士岭希望政府审批权力能进一步下沉、下放,给基层企业提供更大方便。
一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要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与风险,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融资端。
他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这位企业负责人说,企业遇上资金困难时,最怕的就是银行限贷、抽贷,甚至断贷,希望政府将这一政策覆盖到更多的行业。
各种“硬”政策举措之外,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非常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这一表述。
刘永好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家面临持续经营信心不振、活力不足等问题,当下的中国比以往更加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目前,广西、吉林、深圳、温州各地已率先“地方立法”,将11月1日确定为当地的“企业家日”。
基于此,刘永好建议,以全国人大立法方式,将每年的11月1日确立为国家层面的“中国企业家日”,集中表彰奖励优秀企业或企业家代表,在全国树立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风气;集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氛围,增加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提振企业家群体的信心。
357550058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