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平 龚青松
【摘 要】入职初期的培训是新教师能否适应、融入教育教学从而缩短成长周期、快速站稳讲台的关键,也是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着眼教育发展需要与教师成长需求,坚持科学规划,优化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探索全景式研修、抱团式研修、嵌入式研修的培训策略,引领新教师自主发展,实现教师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初步跨越,为教师快速成长赋能。
【关键词】新教师成长;全景式研修;抱团式研修;嵌入式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6-0058-04
【作者简介】1.刘虎平,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42)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龚青松,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42)研训员,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教学名师。
入职初期是新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新教师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也曾进行短期的实习锻炼,但他们缺乏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与经验,从心理、思想到业务能力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尤其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由教学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变”[1]。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也规定了新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因此,从教育发展需要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着眼于专业化发展的入职培训是促进新教师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转化的培训,满足新教师快速进入教师角色、缩短成长周期、提高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我区(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立足顶层设计,优化培训课程,创新管理机制,厚培成长土壤,提高入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新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一、全景式研修:夯实专业基础
我们立足教师专业成长全方位,用通识视角打造三大主题的全景式研修课程,初步渗透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使新教师熟悉教育政策法规及教育教学常规,领会学科教育思想,掌握学科教学原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
1.价值引领,强化职业认同。
“师爱与责任课程”是新教师入职第一课,“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新教师入职必修课,通过这两类专项课程让教师实现价值认同。我们在开班时让新教师郑重宣誓,结业时各抒理想;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让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诠释师德修养与责任担当;通过案例分享与事例分析,彰显优秀教师以“爱生”为核心的基本情感,呼吁新教师自觉做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示范者;制定校本培训,强化对高尚师德的认同和自觉践行,让新教师明确教师职业方向,提升职业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专家指导、现场案例剖析和学校管理实践为渠道,帮助新教师掌握新时期教育规范和教书育人基本“红线”,加强政策与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
2.技能锤炼,扎实成长之基。
“德育与管理课程”是新教师入职的重要课程,我们采用“听、看、议、问、做、评”培训方式——听专题辅导、看教学视频、议管理现象、问教育困惑、做主题班会、评实践体会,促进新教师掌握教育与管理知识,提高新教师的活动策划、班级管理、校园事务协调等能力。“教学与科研课程”是新教师入职的主要课程,其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树立科研兴教观念,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能力,通过理论引领、捕捉问题、观点论坛、教学观摩、跟踪调研、课例研讨、论文反思等方式,助力新教师努力践行“备、教、改、辅、察、评、研、习”:帮助新教师独立、完整、规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帮助新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程;帮助新教师熟练批改和处理学生作业,针对个别学生或全体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有效辅导和帮助;通过相关质量调研,使新教师了解、掌握、分析、判断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让新教师根据教育理论及教材教法,科学评析教学案例;让新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研读教材、教参、教育理论,研究当下学情,向师傅请教,与同事探讨,及时总结反思;让新教师善于捕捉课堂教育教学故事,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及案例分析。“信息与素养课程”着力聚焦技能,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托区域“3+X”素养工程激發原动力,安排新教师进行定量阅读、主题讲演、实践演练,训练新教师的“三字一话”,锤炼教学语言,助推新教师厚积底蕴,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3.着眼未来,助力持续发展。
我们注重“规划与成长课程”,做好新教师入职引领。课程主要举措包括3个方面,一是团体辅导,导师进行专业指导,使新教师明晰发展方向;二是新教师的个体研讨,使新教师思维碰撞,提炼观点,规划发展路径;三是一对一指导,为新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规划。在此研修中,新教师不断调整与完善规划,不断定位成长节点,发掘潜能,引领专业持续提升,最终形成自觉成长的意识。我们增设“跨界与增翼课程”,打造基于学科特质或个人优势的能力课程,深耕新教师特长,探索跨界素养提升,助力新教师全面成长。
全景式研修涉及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研修的时间跨度为一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业务跟踪与品格熏陶相结合、区级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研修既有集中高强度的研训,又有长期过程式的渗透;既有理论性的理念阐释,又有实践性的练兵研习,张弛有度,打牢新教师专业基础。
二、抱团式研修:明确专业方向
我们的研修以新教师的成长需求为前提,以新教师的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以调动和发挥新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营造“比学超”的氛围,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抱团式共进,让新教师在结伴而行中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在团队之中、在优秀教师面前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1.实施“1+2”双实践导师制。
我们开展互动教研,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新教师配备一位名师,学校“青蓝结对”工程为新教师配备教学老师和管理老师,采用区校联合、师徒同研的方式,提升新教师专业素养。区级导师着重把关新教师的关键教育教学事件,引导新教师从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开展阶段性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研讨,以微小型论坛的形式进行分享;关注新教师的职业规划,及时给予评析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厘清发展需求,调整发展步伐,把握成长节点。校级导师采用“教学设计(班队活动设计)—上课—说课—评课—小专题引领”方式,带领新教师钻研教材、关注学情、深入教学、同伴互助、分析课堂,让新教师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在研讨中不断取长补短,在小专题引领中提升理论水平,在亮相课、调研课、成长课、汇报课等多轮研修中实现成长。同时,校级导师还对新教师的教学常规、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有针对性地促进新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组建基地学校发展共同体。
我们强化基层培训,在基地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帮助新教师寻找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我们从四个方面组建学习共同体:一是将不同学科教师、不同专业领域教师进行搭配,二是将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师进行组合,三是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搭配,四是以专业技能强、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教师为核心来组建团队。我们引入团队激励制度,打造成长智囊团,助力业务研磨,成为新教师发展的教育中枢。共同体成员在培训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实现培训与学习的融会贯通,促进新教师自我成长,也促进不同层级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实现抱团发展、持续提升。
3.成立新教师成长共同体。
根据不同的专业与年级,我们将新教师分成多个学习组,学科教研员为领衔人,每次集中研修时开展小组研讨或主题沙龙,新教师谈人物、讲故事、叙事件、议现象、找细节、话发展,领衔人进行适当点拨。研修关注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师积极互动,加强研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因组内成员均来自不同的学校,我们开展以校际联合的教研活动(含网络教研),使伙伴学校间、新手教师间、校内教师间形成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能力发展。
抱团式研修突出示范引领与跟踪指导相结合,一线名优特教师为新教师树标杆、引路子,促进新教师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转变。在身边“重要他人”的影响下,新教师可进一步领悟成长与发展的深层意义,拓宽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唤起专业发展的行动自觉。
三、嵌入式研修:探索专业路径
我们将学习与研修嵌入新教师工作场域甚至生活场域,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日常生活,强调参与真实任务,辅以技能熟练人员的支持与指导,增加了各种专业引领与学习机会,丰富了专业成长路径,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交互式学习网络[2],使新教师在嵌入式研修中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1.拓展学习空间。
我们打破传统的“一刀切”学习模式,打通新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场域。我们增设休闲空间、非正式学习场地,以激发新教师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以支持协作为目的,打造“班级管理交流区”“学科聚合研讨区”“空中研讨区”“教学沙龙区”,体现研修的交互式、跨学科、多视角、综合性特点;增加阅读、展示、交流区域,让新教师进行随时阅读、即时研讨、定时展示;增加项目合作、团队展示的机会,生发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合作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开放协同的伙伴式学习关系。
2.助推教研共进。
课堂即学堂,我们要培育新教师的积极学习意识,让新教师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深入学习过程,推动学习经验再造,挖掘学习潜能与发展机会,研究课堂,生成课堂,形成“实践—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与学生共同成长。我们营造生动的研究文化,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互动,让新教师的观察与思考同步、反思与交流并行,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验证,让新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解决疑难、分享成果、不断进步。我们倡导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引导新教师捕捉课堂中的问题,学会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我们采取“问题追踪”形式,引导新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让他们在课堂中驗证问题解决方案,之后提炼生成论文,从而夯实“学习、研究、反思、表达”的专业成长路径,坚定成长步伐。
3.增加展示方式。
我们鼓励新教师展示自我,使人人成为教研主角,激发其自我认同感。通过自主申报与导师推荐,在备课组内、教研活动中、研究团队中,甚至在区域“领航工程”项目中,让新教师进行阶段学习成效展示,将成长愿景融入成长实践。在多方参与中,促进新教师自主发展,实现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初步跨越。
嵌入式研修深化了校本活动特质的理解,从扩大成长环境入手,营造积极成长的氛围,让新教师在工作中自发学习与研究,在课堂上自觉探究与生成,在问题中自主反思与表达,在专业成长路径中不断实践与创新,在实践、研究、反思中达到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的效果,促进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全景式研修、抱团式研修、嵌入式研修的“三式研修”优化培训课程,精选身边典型,展现新教师个性化成长路径,以多元开放的立体引领,促进新教师在新时代展现新思考与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书育人基本素养,为其持续发展积蓄能量。
【参考文献】
[1]史林波.推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4):72.
[2]刘永胜.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3):19-20.
30985003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