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分析

2022-03-17 21:47杜逸轩
青年文学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性美船夫翠翠

杜逸轩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比较特殊、影响力比较大的作家,其作品形式非常独特,作品语言具有诗意的特色,以优美的语言风格再现湘西生活的风俗民情。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之路上另辟蹊径,歌颂自然与生命的传奇,反映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与人生的思索,沈从文坚信文学功能不仅限于社会道德的关照,更能够使读者在小说作品中追寻另一种人生,而这种人生现象需要有所启示,才能对生命形成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小说《边城》中,作者就在文学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文字中凸显出人性之美,通过对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也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因素与命运面前是多么脆弱与渺小。翠翠也在重复着她母亲的人生悲剧,而这种“重复上演悲剧”在生活中又何尝罕见,这也使得作者在《边城》中表现出对民族与个人的担忧。现代学者在探究《边城》中的人性美时,就要围绕着“人性”作出研究。沈从文心中的人性是善且美的,要再现一种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主要基调,该作品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直接讴歌人性并对人性的真与善进行赞美,从悲剧中带给人们积极的能量。

一、《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爱情美—纯真自然

《边城》中描写的是湘、川、黔三省交界地区的边地茶峒风光,既有青山绿水,也有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百态,作者在《边城》中塑造了两个摆渡人的角色,翠翠和她的外公。翠翠的外公虽然年老,但是精神状态非常好,两个人守着渡船靠摆渡为生,他们热情地对待生活,在人性美的基础上结合了湘西本地的风土人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在《边城》中,最突出的人性美就是翠翠与傩送的纯真爱情。翠翠是温柔且贤惠的女子,文中讲“她在风日里长养着”,翠翠每日接触的青山绿水使她的眼睛澄澈,受大自然的熏陶,從不对生活中的事物动气,也不对生活发脾气。翠翠如同美神一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以不同的美丽姿态出现于作品中。翠翠的形象与周围的自然是相关的,青山、绿水、竹篁和白塔,都使翠翠的生活超凡脱俗,小船上承载着翠翠的少女梦,在白塔下翠翠与外公相依为命,她不羡慕富贵,也不嫌弃贫穷,在生活中不偷懒,也甘愿清贫、乐于助人,可以说翠翠身上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展现着勤劳、善良、朴实的特点。《边城》正是通过塑造翠翠这一形象,弘扬了最朴实的人性。直到翠翠在划船比赛中遇到傩送,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开端,两个初识的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朦胧的爱意从心中萌发。翠翠感受到自己在感情上的需要,但是又羞于开口,少女的脸红呈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盼望,当这种盼望在内心中扎根后,翠翠身上少女的纯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性格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她更加成熟。比如,翠翠在少年时还争着坐新娘子的花轿,学小动物叫,把自己扮成新娘子。但是,对于突如其来的心绪与情感,年少的翠翠又陷入矛盾之中,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忧愁,所以翠翠常常坐在山头上沉思,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直到两年以后的端午节翠翠又遇到了傩送,她对外公说:“那个人真的很好。”少女的情感已经从话语中流露出来了。傩送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会在半夜里为她唱情歌,在爱情中横着一座碾坊时,傩送最终还是选择了渡船,他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并没有受到金钱物质的影响。

(二)亲情美—相依为命

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一个极具展现力的角色,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他善良、老实、本分、憨厚且忠诚,几十年的摆渡生涯让他甘于清贫,从清贫中寻找快乐,他乐于助人却从不索取回报。在摆渡时有人把钱扔在船板上,他也会一一拾起然后塞到人家的手心里,认真地说自己不要这些钱,他请人喝酒能把酒葫芦弄丢,终生为他人服务却不贪图别人的报答。老船夫疼爱自己的孙女,十几年前他的独生女与一个当兵的谈恋爱以后,生下了外孙女翠翠。后来,翠翠的父亲服毒自杀,母亲也在生下翠翠后殉情,他承担起了抚养翠翠的责任。转眼间,翠翠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老船夫又多了一件心事,就是为翠翠寻找一个好人家。所以,老船夫托人为翠翠介绍一门好婚事,但也无意之中为翠翠的爱情设置了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让翠翠和傩送错认为是老船夫害死了天保老大,也直接导致了翠翠的爱情悲剧。最终,老船夫也带着愧疚和无奈离开了人世。但是,老船夫的慈祥、憨厚与善良,也在《边城》中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到了淳朴的劳动人民身上的人性光环,是生活中最朴实无华的形象。

(三)乡情美—淳朴和谐

《边城》中展现的人性美还体现在人们淳朴的乡情中,小说描绘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人和事在这个环境中变得更加质朴和单纯,人们在纯朴的人情中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并没有社会地位和金钱财富之间的差异,富人与穷人之间相处和谐,是一样的豪爽与慷慨,他们都能够救人之急、心地善良。在边城中生活的人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环,老船夫俨然一个人性美的化身,虽然生活清贫却不贪心不属于自己的财物,虽然日子艰苦却乐善好施、不求索取。渡船原本属于公家所有,并不需要客人出钱,但是客人看到老船夫如此辛苦,总是要在下船时为老船夫扔下一些钱,但是老船夫从来不收,还会如数还给客人,有时推辞不过,老船夫就用客人扔下的钱买回烟草和茶叶,或是给客人解渴用,或是将烟草给客人提神。老船夫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偶尔到城中去买酒,如果有人想要喝他的酒,他也毫不吝啬地将酒直接给客人。边城中生活的富人顺顺,掌管着当地的码头,却不以自己的财富自居,也从不盛气凌人地对待身边的人,更不贪恋财富。顺顺为人明事理,讲求公平公正,而且豪爽大度,在当地非常受人尊敬,他能够慷慨地救济别人,只要来向顺顺求助,他都会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顺顺体恤老船夫的生活清贫,会送来白鸭和粽子,也不嫌弃翠翠的条件,郑重地请媒人来为儿子攀亲戚,直到老船夫病逝,他还亲自照料后事,提到要翠翠到他家中去住,这些都体现出顺顺的善良。还有杨马兵在老船夫去世以后,也主动赶来帮忙,照顾翠翠,这些都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而这份厚厚的乡土人情与现代繁华都市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在湘西边城中生活的人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尊重的,没有钩心斗角,也没有富人对穷人的强取豪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与坦诚交心。沈从文在《边城》中侧重表达了劳动人民身上勤劳、勇敢、正直的品德。有人评价《边城》太过于理想化,但这些理想化的元素又是生活中真实显现的。在边城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非常善良,而作者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这片纯净的乡村世界中,无论是老船夫的古朴厚道,还是傩送对爱情的执着,又或是顺顺的慷慨豪爽等,都体现着边城人们身上的人格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的人性美。而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传神,表达出对人性美的向往,那里没有战争也没有世俗,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边城》中的桃源世界

《边城》中将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与边地的美丽景色融为一体,再现了人性中的美。《边城》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沈从文用文字极力将湘西渲染成人们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其中也包含着他的文化价值依托。沈从文在《边城》中用新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自然元素与美好的生命形态,也赋予了翠翠及湘西人更多的生命象征,他们是自然环境中生长的个体,虽然没有受到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也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完全属于大自然孕育的儿女,拥有健全的人性与自主精神,是真正原始本真的生命形式。而沈从文创造的就是自然性的生命文化,借助这些淳朴的角色来反对社会的、人为的文化形式,表达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边城中的人们都有君子一样的风度,比如傩送和哥哥同时爱上翠翠时,哥哥所展现出的大度,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当老船夫去世以后,曾经喜欢翠翠母亲的杨马兵,主动负担起照顾翠翠的责任,他的热情、朴实展现出边城人们的品质之美。文学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从客观角度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即社会的真实性。但《边城》中的美好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作者只是基于自己在湘西的生活经历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元素,创造出和谐的桃源世界,更像是表达对过去简单生活的一种怀念。《边城》中寄托着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但并不一定说边城就是本真的寄托,否则沈从文先生在年轻时就不会离开家乡,直至晚年也没有回到家乡生活。所以,《边城》是作者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做出的艺术加工与塑造,展现给读者看的一个文学意义上的世外桃源。

三、《边城》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边城》的创作中,作者专注于描写原生态的爱情故事,即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发展,旨在揭示一种全新的、理想主义的生命形态,其内涵是纯洁的、朴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初衷与淳朴本色。这种感情在爱情与婚姻关系上的表现是自然且健康的,它自主地拒绝了封建文明与城市的商业文明,没有受到任何人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污染。作者也从《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中尝试淡化现实社会中的灰暗与痛苦,讴歌了人性美。比如,老船夫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和当时社会的弱肉强食之间形成了对比,而《边城》正是在呼唤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的人性美。《边城》描述的是一片净土,代表着作者拒绝社会的灰暗,从《边城》众多人物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出人的潜意识与共同性,即美与纯真原本是每一个人的本真,但受到现代社会的利益影响以后,许多人丢失了自己的本真。而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型的善与美,使他创作的《边城》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艺术精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建人性美主题”的小说越来越多。“表现人性美”成为许多中国小说家的创作蓝本,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古朴人性,往往能够使作者在创作时去除现实生活中的残酷,抒写大自然人性题材的文学作品,更容易流芳百世。而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从当时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更多的是对故土生活时光的怀念,与当时的社会局势相比,作者几次迁居的经历,使他对安稳生活充满了向往,而湘西生活的经历让他时常回忆起曾经的时光。当然,《边城》中描述的美好景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状态,但沈从文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也使得之后的中国文学作品,大多受到了启蒙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人将理想的境界放在作品中完成,仿佛作品与现实是共通的,自己的美好愿景也可以在创作中得以实现。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家,《边城》作为其重要的创作成果,主要描写了湘西的生活,小说的题材源自作者在湘西的成长经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所以《边城》中的乡土情非常浓郁,正是得益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读者贡献了一部关于人性美的小说。作者在《边城》中通过描写男女爱情、祖孙亲情、邻里互爱来表现人性美,展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纯净,也凸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沈从文创作的《边城》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过质疑,不少学者称《边城》是沈从文逃避社会风云的写法。然而,沈从文真正要从《边城》中表现的是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其魅力就在于人雖置身事外,但能够感受到青山绿水中的风土人情,无论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还是老船夫与翠翠之间的亲情,都展现了尘世中久违的质朴真情。本文从《边城》中的人性美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边城》中的桃源世界,解读了《边城》对现代文学创作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旨在完整地解读《边城》在展现人性美方面的文学价值。

2357501705260

猜你喜欢
人性美船夫翠翠
哲学家与船夫
船夫和风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船夫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