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秀云,吴倩,赵杰,符文彬
(1.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推进,全民健康已经成了目前发展的大势所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也应运而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过程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生命及责任的认识和专业情怀至关重要,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属于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主要在卫生服务类机构从事健康管理核为健康指导等工作,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生命敬畏,对服务对象怀有仁爱之心,才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2]。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本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相对薄弱,而《康复医学》是一门专业的临床医学课程,要求具备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同学们在接触康复医学这门学科时,普遍会因为缺乏一定的医学基础,特别是《解剖学》基础,课程内容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掌握理论知识后因没有及时的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点很快遗忘,因此主讲老师及教师团队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开展小组演讲、角色扮演、构建学习技术的逻辑思维框架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如解剖图谱3Dbody等软件辅助教学,不断改革及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同学们仍存在上课热情欠高涨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感到迷茫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内在驱动力,最终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堂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学生树立目标方向,站在大健康战略发展高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层次和人文科学素养,将大大地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面对较难专业知识时,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同时,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慢性病患者,健康宣教、建立健康档案、分级随访等手续繁杂,这就要求健康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更加凸显了思政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康复医学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课程思政元素维度较广,更能发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作用,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为“三全育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康复医学属临床技能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技能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自身的政治素养有待提高,课堂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是目前康复医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思政教育的探究,在党的方针政策及基本理论指导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课程教师团队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示范授课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体现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探讨康复医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教学方式。第三,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同时要让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河流,教师在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研究中能拓宽文化视野,在课堂上做到推陈出新,保持职业新鲜感。教师从事学术研究能够促使其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以教促研,以研优教,从多方面多渠道为课堂德育教育提供支撑。
另外,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应提高层次,建立从学校-学院-教师立体层面的监督机制。并加大课程思政教改课题的经费支持,制定思政经费管理相干条例,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确保思政教育的全面开展[4]。
“健康中国”乃国家战略。所谓“上工治未病”,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方针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大健康”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健康产业的需求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从国内职业需求现状分析,大健康产业对健康管理工作者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化以外,人文化以及素质全面化日益突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时,除了知识技能目标以外,制定思政情感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康复医学》的思政目标要让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树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康复价值观,培养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及提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积极运用自身所学做好健康宣教,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坚守职业道德,培养良好沟通能力,以人为本,处处彰显人文关怀。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而课程思政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将德育元素巧妙植人教学内容中[5]。例如,在学习“脑卒中的康复”这一章内容时,在专业学习上,结合该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做了针对性补充,将课程重点放在脑卒中科普上,内容有: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制和不可控两方面;充分认识脑卒中发生的先兆症状以及FAST识别和现场处理原则等。同时,充分挖掘本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此章节中可融入的思政指标点为:①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起病急,病情瞬息万变,致残致死率高,引导同学们敬畏生命、爱惜生命,建立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健康管理从个人做起;②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健康管理,包括偏瘫肢体的康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的管理是个漫长的过程,患者也容易焦躁不安,要求健康管理师在工作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彰显人文关怀,;③脑卒中发病因素中大部分为可控因素,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进行早期预防、诊断与治疗非常关键,引导学生树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康复价值观,鼓励学生运用自身所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脑卒中有关知识真正科普下去,而不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可以有效地减轻医疗支出,优化资源的使用,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做出贡献。
教师注重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以知识目标设计解决学生“未知”内容,如康复基本概念、康复评定、操作技巧等;以能力目标设计解决“能知”内容,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追踪前沿知识的科研能力等;以价值观目标设计解决“想知”内容,如专业自信、职业规范与素养、团队合作以及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等;合理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情景模拟教学活动设计,解决“怎么知”,促进培养岗位胜任力和培养复合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达成。
康复医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演讲、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导向(PBL)、构建思维框架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以颈椎病的康复为例,颈椎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通常在同学中能找到很典型的教学案例,典型的案例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组扮演颈椎病患者,一组扮演医疗小组,在角色扮演、沟通、分析、诊断疾病的过程体会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作为医者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彰显人文关怀。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另外,将PBL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促使学生不断扩展知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启发式讨论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连为一体,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形成,例如,在讲述触发点疗法时,首先给同学们构建WHAT-HOW-WHY思维框架:“什么是触发点和触发点疗法?”“以斜方肌为例,如何找到触发点?如何按压触发点?”“触发点为什么会引起疼痛?触发点疗法为什么能缓解疼痛?”问题层层递进,深入至疗法的机制探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养成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康复或健康管理,接触的康复对象主要是病、伤、残的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康复周期很漫长,在康复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随着康复周期的延长出现心理、行为上问题,这对从事健康管理的人才提出新的挑战,在给服务对象制定和实施健康管理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更高的沟通技巧和耐心。再者,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近年来顺应健康中国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专业,老师群体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上经验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容易迷失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深邃的思政内蕴,其表现为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其多样的哲学典故可为思政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其优秀的个人精神追求和社会观念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导向[6]。在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力量,不失为课程思政的良好策略。例如,在《习近平用典》[7]中记载的“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团结精神,康复医学科的工作方式是采用多专业联合作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关键。又如《用典》中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道出了一种广阔的心志和眼界,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的发展目前面临巨大的挑战[8],就业也较曲折,但也要把握大方向抓住主流思想以及大健康的发展趋势,鼓励同学们努力主动学生健康管理知识,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立意高远的创新。理想的课程思政与现实仍存在差距。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如何做到课程思政与康复医学课的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改进,不断总结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制度和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探索,让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深入了解职业需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从思想认知上将个人职业前途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相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