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飞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理论渊源和实践逻辑,科学统筹、深度开发,用好、用活、用足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方法路径,对于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之奋斗,写就出伟大的百年华章,创造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
地域红色文化分散在我国广袤的大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契合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需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载体,打造更具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同向同行,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在目标达成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在实践路径上高度协同。用好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主渠道作用,厚植红色基因,创新传播载体,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入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使之成为红色基因的“播种机”、红色精神的“发动机”、红色传统的“加油站”和红色文化的“孵化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教育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新时代高校必须实现的根本任务,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终极使命。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的生动教材。2021 年7 月27 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为构建校地协同育人,创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也是新时代“五育并举”工作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2]当今世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经济压力骤增,社会发展矛盾突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常态化的现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和现实挑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迫切需要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政治定力,强化理论修养,筑牢育人根基。红色文化具有独具魅力的先进文化特质,其独特的育人功效是祛除青年一代身上的惰气、暮气、娇气,增强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一剂良药,是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承载着民族大众的价值观念,凝聚着全社会共识的精神动力,蕴含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信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加需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够强、载体不够丰富、教育效果不够显著的拓新与发展。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聚焦时代主题,创新教育载体,搭建育人平台,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文化基因支撑。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3]大学教育与文化传承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承载和体现,这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一样,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是新时代高校一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鲜明,明确体现在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上,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红色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现场感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以唤醒青年大学生的斗志,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涵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励志成人、走向成功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从红色文化育人的视角纵深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几年高校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热点话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造全新的教育方式,把红色文化元素导入思政教育,从而做到互进互促,互融互通,体现了铸魂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一方面,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避免空洞的课堂说教和乏味的理论灌输,真正让大学生乐意接受,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新思政课程内容,搭建更多实践育人平台。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强化红色资源运用,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努力成长为强国一代,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效需要红色文化协同。在思想认同日益多元化、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个体诉求日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西方敌对阵营亡我之心不死,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于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一味注重课堂的讲授,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实效性不强。学生对理论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之后,更迫切需要红色文化实践。这就要求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强化实践环节,做好理论与实践同向发力,现场教学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理论要打动人、说服人,一方面在于其科学性、真理性,另一方面在于激活红色文化,增强穿透力、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效。历史遗址以实物的状态真实再现了峥嵘岁月,革命战争年代遗存是见证了历史的第一现场,具有永恒的历史纪念价值。革命英雄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取得革命斗争胜利涌现的典型代表,他们奋勇争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价值作用具有一致性,以红色文化为内容载体,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加深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道德品行,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红色文化教学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兼具故事性、吸引力,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染学生,以透彻的道理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
将丰富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文化传承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搭建思政育人平台,建设红色文化传习研究基地,开展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拓新红色基因网络传播媒介,是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2018年,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文化育人也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建立校馆协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基地学习实践。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投身红色场馆志愿服务,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式学习中感受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红色文化志愿服务中增强报国本领,在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中增强才干,在红色文化的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报国行为。
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纳入文化传承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思政课程,将丰富的地域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解近代备受欺辱的国恨家仇,讲述爱国斗士们反侵略、反压迫的英雄事迹,利用鲜活的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使情感教育深入人心,感悟艰苦条件下军民共同抵抗外敌的爱国精神,英雄人物克服艰难险阻、牺牲自我的伟大壮举。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运用各种教学媒介增强课堂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传习研究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它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程,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5]高校应充分发掘本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研究、学习、宣传可亲近、可触感、可碰撞的地域红色文化,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纳入教学制度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联合联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年大学生沉浸其中,亲身感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自觉传承,在实践中升华体悟红色文化精髓要义。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回应时代关切,传承红色基因精髓,开展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体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红色文化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砥砺初心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激发大学生红色基因,涵养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的价值所在,通过系列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将红色文化精神实质付诸于社会实践。对此,当下不少高校开展了许多实践探索,开展红色经典阅读交流会,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精髓的认知和感悟;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赴红色场馆现场体悟伟大的建党精神、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积极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与时俱进,采用新媒体、新技术,赋予红色主题时代气息。2020年9 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郴州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创新传播方式,采用全息投影技术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半条被子》以音乐话剧呈现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军民鱼水情。实地开展红色研旅,观看红色经典剧目,使红色教育活色生香、入脑入心。通过短视频方式,启动红色文化数字呈现新方式,利用数字修复技术,让红色经典作品恢复生机、重现影院,深挖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在多元的传播方式中历久弥新。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论学习以歌颂红色文化的影视作品、经典书籍、影像图片等方式加以呈现,或融入互动式、情景式体验,真正做到情感上认同,实践中践行。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多形式创作红色作品,多样化创新传播方式,多层次发展红色旅游,不断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拓展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渠道,让红色文化传播“火”起来,让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扩大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在创意传播中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创新红色育人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剧、小品、微电影创作等方式,使先进典型鲜活起来,让学生在参与创作中真正获得情感的共鸣,思想和灵魂受到洗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更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传承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光荣传统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丰厚滋养,更是铸魂育人的时代呼唤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创新运用文化的巨大力量,将地域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