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忆、疑、议、移”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以“香香的被子”教学活动为例

2022-03-16 13:25黄美丽吴莉敏
读写算(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布糖果被子

黄美丽,吴莉敏

幼儿园小班数学“忆、疑、议、移”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以“香香的被子”教学活动为例

黄美丽,吴莉敏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云华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数学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以及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数学活动是一项比较抽象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因此,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引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并促进其数学教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围绕“香香的被子”运用“忆、议、疑、移”四维教学策略助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小班幼儿;数学教学;回忆唤醒;设疑启思;交流评价;迁移运用

小班年龄段是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时期,而集体数学活动是除游戏与生活外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以笔者单位为例,幼儿数学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忆”导致新旧知识无法链接;二是失“疑”导致认知冲突无法凸显;三是轻“议”导致交流评价缺乏效应。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幼儿小班数学“忆、议、疑、移”四维助推教学策略,即“回忆唤醒、设疑启思、交流评价、迁移运用”四个步骤,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参与,从而使小班的数学活动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忆、议、疑、移”四维助推策略,注重的是幼儿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关注的是“从激趣→设疑→讨论→解疑→提升”的一种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从机械地让幼儿模仿记忆走向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通过“回忆唤醒、设疑启思、交流评价、迁移运用”这样的过程真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而非结果。本文笔者以“香香的被子”为例,就小班数学的教学策略实践加以探究。

一、忆——回忆唤醒,激发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经验的获得和拓展应用是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唤醒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参与探究新经验的活动兴趣。

(一)课前游戏,积累经验

小班数学活动“香香的被子”第一目标是运用观察、推测的方法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师用彩纸剪出各种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在活动前利用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让幼儿玩“拼一拼”的游戏,比如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两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对两个一样大小的图形组合成另一个图形有初步的掌握,从而感知图形的特征。

(二)课内游戏,回忆唤醒

组织“香香的被子”活动前,教师先请幼儿观察自己使用的被子的样式、颜色等特征等,并与之拍照,引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把被子花色的部分截图照片和幼儿与被子的合影照片做成滚动的课件。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有漂亮的被子,我们今天就来猜猜,是谁的小被子?”通过游戏“猜猜是谁的小被子”,让幼儿与课件互动。教师展示出课件中的被子截图,如果是谁的被子,该幼儿就举手示意,教师再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猜对了的话,课件会在相应的位置出现该幼儿与被子的合影,幼儿会因为猜对了情绪高涨,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老师,我来猜,老师,我来猜!”在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的过程中,通过局部呈现图案特征幼儿回忆链接起对整体图案的关系,包括有的被子上各种花色图案和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认知回忆,产生进一步探究新经验的兴趣。

(三)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的以情景导入,通过先关注自己的被子引出课题,同时为帮助小猪寻找丢失的花布进行铺垫。

师:“小猪也和你们一样,有一条漂亮的花被子,我们来看看小猪被子上是什么图案啊?”

师:“今天小猪要晒晒他的被子,可是一打开被子,小猪不开心啦,为什么呢?”

小结:小猪的被子上少了一块,不漂亮啦,所以小猪不开心啦。

反思:在“忆”这个环节,教师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并以游戏的方式,选择能引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内容进行呈现。当然,教师的引导语言也很重要,要幽默和风趣,引发幼儿的注意,唤醒已有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新经验探究的兴趣。

二、疑——设疑启思,激励探究

幼儿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起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追问)并以游戏化口吻和情景化语言提出质疑,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索。

(一)启发提问,难度层层递进

活动的第二环节围绕小猪寻找被子上丢失的花布展开,通过小猪遇到小花猫、小山羊、小松鼠、小兔子并与四只小动物的对话中,以启发式提问层层递进,引导幼儿观察被子与缺少花布之间的关系,让幼儿通过被子与小动物们捡到的花布的颜色、图形、数量、位置比较,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设疑启思,凸显认知冲突

小猪分别向小花猫、小山羊、小松鼠、小兔子寻找丢失的花布,引导幼儿观察被子与缺少花布之间的关系(颜色、图形、数量、位置),其中第四个点方位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设计了两块相似的花布,让幼儿通过对比发现方位的不同。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设疑,引发认知冲突。

小猪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被角,他有点难过地走在路上。这时他碰到了小兔,小兔问小猪:“小猪你怎么不开心啊?”小猪说:“我的被子上少了一块花布,我找了好久还没有找到。”小兔说:“我也捡到了两块花布,你看看是你的吗。”

关键提问:这两块花布是小猪的吗?缺少的糖果角应该在哪个方向呢?(上、下)

小结:这下对了,找花布的时候要看清楚花纹的方向和位置。

总结:(小猪找的)花布要与被子上的颜色、图案、方向和位置都一样才能找对。

反思:教师需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关注提问计巧,启发幼儿的思考。在不同的数学活动情景中,灵活运用设问、反问、追问等策略,在层层深入的问题情景中将数学学习和概念建构不断推进。

三、议——交流评价,分享经验

“议”即活动中的交流评价,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同伴交流、共同学习和反馈的平台,以此提升幼儿的数学经验水平,丰富幼儿的数学认知策略。“议”可以是活动中单独环节,也可以融合于其他环节中的活动组织中。

(一)“分层式”交流讨论评价

在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多次运用同伴交流、师幼交流等交流方式,在争议、肯定、讨论中,幼儿的思维不断梳理明晰。尤其是第二环节的“小猪找花布”,呈现分层式交流评价。小猪向小动物们寻找花布同时教师出示相应花布,请幼儿说一说“这是不是小猪丢失的花布?为什么?”幼儿会急于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从而获得部分与整体必须是颜色、图案、数量、位置一致才能拼合的经验。

教学片段1:询问小花猫

小花猫说:“我这里有一块花布,你看是你的吗?”

师:“小朋友们,帮小猪看看,这块花布是小猪的吗?为什么?”

幼:“不是小猪的花布,因为颜色不一样。”

师:“哪里的颜色不一样?”

幼:“糖果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小花猫的糖果绿绿的。”

师:“哦,原来小花猫的花布上糖果是绿色的,而小猪的被子上的花布糖果是红色的,原来,要找的花布必须是和被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教学片段2:询问小山羊

小山羊说:“我这里有一个你看,是你的吗?”

师:“小朋友,这是小猪被子上的花布吗?为什么?”

幼:“不是小猪的花布,形状不一样。”

师:“哪里的形状不一样?”

幼:“糖果旁边形状是不一样的,小山羊的是爱心的。”

师:“哦,原来小猪的被子上的花布糖果两边是三角形的,小山羊的花布上糖果两边是爱心形状的,原来,要找的花布必须是和被子的图形是一样的。”

教学片段3:询问小松鼠

小松鼠说:“我正好捡到了一个花布,你看这是你的吗?”

师:“小朋友,这是小猪被子上的花布吗?为什么?”

幼:“不是小猪的花布,小松鼠糖果上只有三颗点点。”

师:“那小猪被子上的糖果有几颗点点呀,我们数一数?”

幼:“小猪被子上的糖果有四颗点点的。”

师:“哦,原来小松鼠的花布上的糖果是三颗点点,小猪被子上的糖果有四颗点点,原来,要找的花布糖果上点点的数量必须是和被子上是一样的。”

教学片段4:询问小兔子

小兔说:“我也捡到了两块花布,你看看是你的吗?”

师:“小朋友,这两块花布是小猪的吗?为什么?这两块花布和小猪被子上颜色、点点数量、图形都是一样的。”

幼:“1号不是小猪的花布,是2号。”

师:“为什么?”

幼:“因为2号花布上多一个角,可以和小猪的被子上糖果少的角拼在一起。”

师:“这个角在花布的上面还是下面呀?”

幼:“是下面的,不是上面的。”

师:“哦,原来1号花布多出的一个角在上面,2号花布多出的一个角在下面,位置是不一样的。要不我们来试一试吧,先试1号,再试2号,看看到底是哪块?”

策略解析:在交流评价中,教师采用的是逐步递进的四个梯度便于幼儿交流评价。教师将区别于小猪被子的四种花布呈现,让幼儿基于观察谈各自的发现,引导幼儿交流讨论。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引导幼儿发现答案更重要。

(二)“小组式”同伴互助评价

活动的最后环节小组操作,帮小猪家里的被子找花布。幼儿在操作时,人手一张缺角的被子,图案各不相同,按照自己的被子图案寻找相应的花布粘贴在缺角处,幼儿在操作中互相关注评价。

对话片段

西西:“小俊,让我看看你的被子是什么图案的?哦,有房子的,你找的花布好像不对呀?和被子上的房子烟囱的颜色不一样。”

小俊:“哦哦,我没有看仔细的,是不一样的,我换一块花布吧。”

西西:“来,我来帮你一起找一找。”

反思: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幼儿敢于表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积极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达,理解幼儿的想法;要注意引导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让幼儿在交流、分享中修正、建构经验,并逐渐地深入。

四、移——迁移运用,操作提升

教师根据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数学经验的感知后,要引导幼儿把获得的数学新经验进行迁移,学习运用数学内容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行经验的提升。

(一)后续操作,巩固经验

在活动的小组操作环节,教师在引导幼儿对部分与整体的花色、图案等对应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延续第一、第二环节的情景,引出小猪有更多的被子掉了花布,需要孩子们帮助,启发幼儿把学过的认知经验迁移到操作环节中,能按照自己拿到被子的图案、花色寻找相应的缺角花布。这一策略不仅巩固幼儿的经验,也进一步激发了找花布的积极性。

(二)课后延伸,经验提升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被子枕头配对”的活动,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欲望,同时把这一活动延伸到活动区,进一步开阔幼儿的思维,满足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用图片进行表达的愿望,表述自己的观察、摆放的理由,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应借助幼儿已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在易理解的情景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允许出错。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引导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忆、议、疑、移”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活动的价值所在。教师在活动中通过游戏、提问、师幼互动交流、小组操作等形式,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幼儿敢于探究和主动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然而,学习品质的形成并不会自然地发生,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基于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操作技能、迁移能力,在活动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助推。虽然学习品质的培养不是通过这样一节数学活动就能提高,但是只有慢慢地积累,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注重过程的探究,才能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轻松地教,有意义地学,一节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关注多方面的信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到难度递进,凸显认知冲突。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解读幼儿的关键经验,课堂中有灵活的驾驭能力,针对探究问题的解决将幼儿引向深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只有教师自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及反思能力,才能做到以上这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忆、疑、议、移”四个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不是一成不变,也可以忆中有疑,疑中有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作为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死教,不盲教,走出幼儿数学学习的误区。

[1] 爱新觉罗梅.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51-52.

[2] 陈娟.浅谈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图形的支持性策略——以大班数学“快乐拼图”为例[J].新课程,2020(39):48.

[3] 周奕苹.让幼儿在问题解决中探究数学——我的幼儿数学教育主张[J].教师,2020(23):92-93.

[4] 宋梅莎.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幼儿数学活动探究[J].家长,2020(19):79-80.

G612

A

1002-7661(2022)03-0031-03

猜你喜欢
花布糖果被子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Mary’s Cninese
观察:糖果找不同
神奇的花布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